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于康熙末年 [校对版]-第1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时不自量力,联络大臣,图谋储位,这就是在下一任皇帝心里扎刺儿。加之弘时又在立下的皇子中居长,汉人礼法又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又是天家忌讳。

雍正直接将弘时出继,再除宗籍,去了他夺储的资格,也变相保全了弘时。

只可惜弘时太偏激,从皇长子到庶民的落差又太大,使得弘时最后走向绝路。

福惠这里也是如此,虽说他年幼,可当年年羹尧风光时,也有不少人打福惠主意。等到四阿哥即位,就真的心里不计较?而福惠自身,就真的肯安分了?

如今“娇养”福惠,他不过是个失母小皇子。连皇后都去了芥蒂,真心怜惜;四阿哥那里,也不会对小兄弟忌讳到哪要去。

两个儿子,两种安排,都是为免夺嫡之争,是另一种保全。

只走出发点虽好,却有些自以为走了。从天之骄子到惹人堪怜,这样的落差谁受得住?

曹颙摇摇头,不去再想这些,只道:“既然懿旨就要下来,那就请人在万寿节后挑今日子,将定礼下了。”

初瑜应了,夫妻两个梳洗安置不提。

次日,曹颙就得到消息,浙江总督李卫奉旨进京朝贺。

按照常例,外地督抚进京,少不得要打点六部衙门,就是所谓“冰敬”、“,碳敬”。

可见浙江是富庶之地,户部众司官满面红光,都满意得不行。

曹颙这个户部二把手,名下的“冰敬”也超过两千两。

曹颙心里小算了一下,李卫进京这一次,所散出的银钱,就得数万两。 不过天下十几个督抚大员,能得到万寿节奉旨朝贺殊荣的也没有几个。李卫又是督抚都兼着,钱粮吏治一把抓,与六部打好关系也是应当。

曹颙除了关心李卫,还惦记曹颂那边。

算一算日子,张义早到了江宁,那边也谗有了回信。

十六阿哥的话,固然让曹颙心动:可要是曹颂有心谋个军功,曹颙还是乐意支持。

这户部衙门里,上午大家才说着李总督如何如何,下午又换成了范总督。

同李卫这个浙江总督比起来,范时绎这个两江总督看起来更显赫。

说起来,还是曹颙的旧相识。

这位范总督去年才调到江南,早年在直隶任总兵,做过曹颙的下属。

奉旨进京朝贺的督抚中,也包括这个范总督。

户部众人又收了一回“冰敬”虽比不得李总督那么阔绰,可也比偏远之地督抚进京要体面的多……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道之争

除了在衙门里得的“冰炭”,曹府这边当日也收到李卫使人送来的“土仪”。

这可不是打着“土仪”幌子,内藏金银珠宝那种,而是地地道道的江宁特产。

板鸭、香干、香肚、、菱粉、藕粉,这些是入口的;雨花石、折扇、竹雕、玉雕,这是把玩陈设的;各色织锦绫罗,那是用的。

零零碎碎的,足有半车东西。

就是曹颂去年打发人送回来的年礼,也没有这么全乎。

初瑜并没有在江宁生活过,并没有特别感觉,李氏却是欢喜的不行。

她使人将那些把玩的小物件摆了半炕,给长生、天慧、天宝讲着这样东西的好处。

曹家的籍贯是直隶丰润,江宁算起来,不过是客居之地。

对李氏来说,在江宁为、为人母,是世上最重要的地方。

可对小一辈来说,江宁实在是太遥远,给他们的印象,就是家里几代长辈做官的地方,如今二哥(二叔)也在那里做官而已。

见李氏一边讲解,一边带了几分骄傲怀念的神情,长生道:“母亲说起江宁,脸上都添了神采,早知母亲如此,还不如随着二婶去江宁了。”

兆佳氏在四姐出嫁后,不愿意在庶子庶媳身边,依旧回了江宁,做太夫人去了。

听了幼子的话,李氏笑道:“这有听说带着老子娘赴任的,没听说有带着伯娘赴任的。千里迢迢,岂是说着玩的?”说到最后,带了些许感伤。

即便再想江宁又如何,这辈子能不能回去看一眼都是两说。

进京也十多年,可想起江宁织造府的旧宅,还是令人魂牵魄系。

天宝在旁,察觉出李氏的感伤,拉着她的袖子,道:“老太太别着急,孙儿好生读书,早点中进士,去江宁做官,就带老太太去。”

他话虽带了孩气,可里面的孝心却是真心实意,李氏很是欣慰,摩挲着天宝的后背。笑眯眯地道:“好,祖母等着。”

听着小侄子这般说,长生也添了郑重,道:“母亲真想去江宁转转?”

对着儿孙,李氏也没什么可瞒的,露出几分缅怀道:“怎能不想?虽说进京这些年,可还是念着南边。你们长在京中,不知道南边的好。不说旁的,就是那水也京里的甘甜。夏日里江鲜山菜不断,说不出的美味。”

“等天宝出仕太久了,还不如指望七叔。”天慧在旁道。

长生跟着点头道:“就是,就是,明年我就能下场了……”说到这里,他却有些犹豫起来。

李氏见小儿子如此,道:“你才多大,急什么?若是不想下场,就再等一年。”

童试三年两考,长生明年十四,后年才十五岁。后年下场,也算年纪小的。

长生摇头道:“可不小了,天佑与左住、左成他们像儿子这么大时,已经下场。我是寻思着,童试这里还罢了,一关一关考下去,问题不大。乡试那里就看运气,多半是没指望,那样的话儿子就去考笔帖式。”

曹家虽不是耕读人家,可从曹项开始,男丁也多走科举之路。

听着小儿子这般说,李氏不解道:“怎么想起要考笔帖式?是不是学里先生说什么了?”

长生讪笑这点头,道:“让母亲说着了。儿子早就开始学着做八股,却是少了灵气,差了成色。先生说,儿子国语、蒙语说的好,可以在国文、蒙文上多下功夫,另辟蹊径。”

这学业教育上之事,李氏听听而已,实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只是记在心里,想着等曹颙回来同曹颙说。

笔帖式出仕,升迁是快,可官场上讲究是不是科班出身。

长生不想考进士科,不知对前途有没有大碍……

曹颙落衙回来,就看到了李卫的礼单。

这半车东西,全下来或许都用不了几百两银子,比不得曹颙在户部衙门随大班得的“炭敬”可难得的是这份精心。

礼轻情意重,说的不外如是。

到了兰院,李氏好生叮嘱一番,让曹颙夫妇用心给李卫回礼。李卫既实心实意的,曹家这边也要多用心才好。

至于长生打算考笔帖式的打算,李氏也同曹颙说了。

曹颙并不意外,旗学里出来的八旗子弟,除了走父荫直接出仕外,靠自己上进的,多半是考笔帖式,参加乡试、会试的有限。

因为旗人参加乡试、会试,比汉人竞争更激烈。

全国的旗人,都在顺天府参加考试,而每次录取的名额又有限。

像天佑他们几个顺顺利利地过了童试与乡试的,极为难得。

考笔帖式,就没那么苛刻。

若是有真才实学,只要取得考试资格,多半没问题。

像曹家这样的身份,想要得到一个笔帖式考试资格,也不是难事。

“您也别太担心,笔帖式考试多在乡试后,这还有将近两年的功夫。两年后,长生也大了,要是他坚持,笔帖式考试就笔帖式考试。在六部里当差,到底是在跟前,也好照应。”曹颙道。

长生所谓去江宁做官的话,李氏只当玩笑,没有对长子说提,不过心里到底存了几分指望。

回了梧桐苑,初瑜也提起李卫的礼,说起李氏心情甚好。

“都是江宁土产,老太太曾念叨过的东西,李卫有心了。”曹颙道。

初瑜抿嘴笑道:“这零零碎碎的,哪里是李卫能预备下的?听说李家那位二太太是个贤惠仔细的人,多半是她的手笔。”

曹颙听了,点了点头,道:“既是皇后身边侍候过的,贤惠不贤惠的不好说,仔细定是有。”

初瑜轻哼一声,道:“只是这二太太过于贤惠,当家主母可就只能做摆设。”

曹颙听妻子话中对李卫将家务托给二房妾室的行为不满,不愿她对李卫有所误解,道:“你就放心吧,李卫行事素有侠义之风,不是那种宠妻灭妾之人。只是他二房的身份在那里,让其当家理事,也能安那位的心。”说到最后,已是压低了音量。

李卫要在京城暂留一段时间,等到万寿节后才回南边,曹家的回礼倒是不急。

李家在京城虽没留什么人,可京里有赐宅。

曹颙没有耽搁,次日便使人往李宅送了拜帖。

两人虽是故交,早年还能往来不忌,现下彼此身居高位,多少双眼睛瞅着,反而不好随意相见。否则,谁晓得又被人编排出什么瞎话。

曹颙帖子上,写了若是李卫得空,想要找时间请他在外头吃饭。

李卫当天就回帖,却是说自己要请客,若是曹颙这边能抽开身,就定在十五大朝会那天的晚上。

外地督抚,除了陛见,又经了大朝会,公事处理完,与老友小聚便也不惹眼。

曹颙又使人回了帖子,算是定好饭局。

没等到大朝会之期,又有两位奉旨朝贺的督抚到京,是云贵总督鄂尔泰与河南总督田文镜。

两人同李卫一样,都是先巡抚后总督,鄂尔泰是去年实授总督,田文镜是今年七月实授河南总督。

这也是他们成为总督大员后,第一次回京陛见。

鄂尔泰这边的“炭敬”,遵循上任云贵总督进京时的常例,虽比不得李卫、范时绎两位大方,可也叫人挑不出错来。

毕竟谁都晓得,云贵偏远之地,哪里比得上江南富庶。

田文镜这边,却是令人吞了苍蝇似的。

他送的“炭敬”,还真是别出心裁,竟是六部每个衙门,实打实地送了十车细炭。

这一车五百多斤炭,就按贵了算,也不过十来两银子。

户部当差的司官,最擅长的就是算账。

早有人给田文镜算了一笔账,六部一个衙门十车,六个衙门就是六十车。按照上等炭的价格每车十两算,也不过是六百两银子。

京官应酬多,又没地方刮地皮,日子多过的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