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征途-第8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壕鞘焙蛄恕!
  ――――――――分割线―――――――――分割线――――――――张良离开之后,高原还仍然若有所思,又过了好一会儿,才转回到后宫里,脱去了盔甲征袍,换上了便装,这时荷华、李瑛鸿、淳于钟秀还有云瑶都己经换好了裙装,正聚在一起,一边说话一边等着高原。因为现在荷华和高原己有婚姻之约,因此己经完全容入高原的大家庭里。
  见高原回来了,李瑛鸿立刻起身迎了上去,道:“夫君回来了。”
  高原笑道:“在说些什么?”
  李瑛鸿道:“我们正在说现在仗己经打完了,什么时候该回灵寿了,不过钟秀和荷华却说夫君不会再回灵寿了,是这样吗?”
  高原看了荷华和淳于钟秀一眼,她们两人的政治智慧确实要比李瑛鸿高得多,一眼就看清了目前的局势,灵寿确实不能再做为自己的都城了,因此点了点头,道:“不错,刚才张先生来见我,说的就是这件事情,现在我们的疆城己经比过去扩大了好几倍,灵寿不仅地处偏远,而且规模小,人口少,确实不在适合做我们汉国的国都,应该另选其他地方为都,因此我想等选好了地方之后,再把文湥А⒀嘤鹚嵌冀庸础!
  李瑛鸿的政治智慧虽然不如荷华、淳于钟秀,但并不是政治白丁,听高原这样一说,也马上就能够理解,灵寿现在确实不再适合做为汉国的都城,再换一个都城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怪不得钟秀、荷华都这样说的,不过我们也确实是应该换一个都城了,灵寿真的太小了,而且也太远,不如就选在邯郸吧,这里本来就是赵国的都城,也是天下著名的坚城之一,城市的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确实是一个做都城的好地方,而且我们汉国的大臣,军队大多都是赵人,他们一定都想定都在邯郸。”
  高原心里也不禁苦笑了一下,张良之所以急着来找自己,担心的就是这个,李瑛鸿的想法确实很有代表性,因为自己的部下以赵人居多,而华夏民族都有十分强烈的乡土情节,因此如果自己要另选都城的话,大多数官员恐怕都会选择邯郸,当然邯郸其实也是一个不算差的选择,不过和咸阳相比,显然就要逊色得多了。
  但大臣们的意见,高原自然也不能不重视,尽管在中国古代,从理论上来说,君权是绝对无上的权威,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君王并不能完全由着自已的性子来,必须要重视大臣们的意见,毕竟君王还是要靠大臣的帮助,才能管理好国家,离开了大臣,只靠君王一个人是玩不转的,而在历史上少数几个有名的任意妄为的君王,恰恰都是亡国之君。由其是在这个时代,君权的权威性还远没有后世那么大,君王的权力有着相大的限制,许多强势的大臣完全可以左右君王的决定。
  当然,现在的汉国还没有足以威胁到高原统治的强势大臣存在,高原在汉国拥有绝对的权威,但从入主代郡以来,高原一直都是以比较温和宽仁的形像出现,对大臣们的建议,就算不予釆纳,也不会轻易的否认,当然由于一直以来,高原的决策都基本正确,代郡也一步步扩大成为现在的汉国,因此大臣们更不敢质疑高原的决策,但如果绝大多数大臣都主张定都在邯郸的话,高原想要反对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张良的担心也就在于此,因此与期等大臣们提出定都的建议,不如高原根本就不和大臣们商议,就独断专行一回,首先下诏正式宣布将以咸阳为都,这样一来大臣们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听命,否则就是反对高原的决策。总比高原费力说服从大臣要容易。高原就是明白这一点,因此才答应张良,明天就正式下令,定都在咸阳。不过现在还是首先要说服李瑛鸿才行。
  于是高原笑了一笑,转头道:“钟秀,你以为如果我们重新选择都城,选在那里为好?”
  淳于钟秀笑了一笑,道:“如果是钟秀来选,会选在咸阳。”
  李瑛鸿到有些意外,如果是荷华选在咸阳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她是秦国的公主,当然会选择秦国的旧都,但却没想到淳于钟秀也会选咸阳,不过她到也洠Ф嘞耄砩嫌治实溃骸拔裁粗有慊嵫∠萄簦皇呛Γ俊
  淳于钟秀笑道:“一是地势险要,秦国号称百二山河,易守难攻,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号称关中之地,周室、秦国均发祥于此,仍是王霸之基,而邯郸虽有太行山为屏,漳水为障,但还不如咸阳,而且位置也偏北一些,以后夫君如果灭齐、亡楚,天下一统,邯郸的位置就显得偏远了;二是沃野万里,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水利便通,灌溉广阔,而且秦国业己兴建了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三百余里,渠就可灌溉之地可达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因此以咸阳为都,可以本地就食,无粮食之忧,而邯郸一带山地众多,土地薄贫,粮食不能自足;三是秦国己在咸阳修建了庞大的宫殿,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远盛于邯郸,而且赵国灭亡已有数年,王宫多有残破,如以邯郸为都,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膳,而以咸阳为都,则无需这笔费用了,基于这三点,我才以为定都咸阳要比邯郸好。”
  这时荷华又道:“钟秀所说的这三点理由,都是正理,但我还要再补充一点,却就是以咸阳为都,可以更好的控制秦地。现在我们汉国的彊域广阔,但秦地占去大半,因此秦地稳则汉国定,秦地乱则汉国危。只是秦地新附,人心不稳,如果定都在邯郸,而想要控制好秦地,又必须留以重兵,委以能臣,这就势必造成强枝末杆,尾大难掉,只有将都城设在咸阳,由我们亲自坐镇咸阳,控制秦地,掌握重军,宵小之辈,奸妄之徒,必然不敢有轻举妄动,只要秦地安定,这汉国无忧,亡齐灭楚,也就易如反掌了。”
  听完了荷华的这一番话,淳于钟秀也不由得十分佩服,她说出定都咸阳的理由,如地利、农业的优势,其实在这个时代其实己有定论,只是自己将其整理综合了一下,只有第三点才是淳于钟秀的原创,而荷华从汉国未来统治稳定的角度入手,说明定都在咸阳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了荷华的个人格局比自已更高明,而且说服力也要更强一些,因此淳于钟秀由衷道:“荷华的见识,比我要高明十倍。”
  李瑛鸿听了两人的讲说,也若有所悟,她并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听完了两人的分柝之后,也清楚定都在咸阳,要远比定都在邯郸要好。虽然从李瑛鸿心里来说,当然是希望定都在邯郸,但李瑛鸿现在的身份是汉国的王后,因此一切自然都要以汉国的利益为先,既然定都在咸阳对汉国最有利,李瑛鸿自然也不会反对,于是李瑛鸿道:“既然是这样,那么我到也不反对定都在咸阳。”


第九三一章 定都(三)

  就在第二天;高原正式下诏;宣布汉国将定都在咸阳,并且又向咸阳和灵寿分别下令,要求驻守咸阳的蒙恬、蒙毅兄弟,收拾整理王宫,准备迎接自己一行入住,而下到灵寿的命令则是给留守灵寿的官员全部都晋升一级,但要求留守的官员马上准备,迁往咸阳。
  这几道命令传下之后,在现在汉国统治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应,其实众人到并不意外高原更换都城,毕竟以现在汉国的疆域,灵寿显然己不适合再做为汉国的都城了,因此早晚都是要迁都的,只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高原会将都城选在邯郸,除了个别人之外,都没有想到汉国的都城会定在咸阳。就连秦国的大臣们都没有想到。
  不过这个消息到是让秦国的大臣们兴奋异常,本来秦国的大臣对自已的前途都并不看好,虽然高原对秦国的大臣都十分礼遇,但秦国的大臣毕竟不是高原的嫡糸,而且现在大局己定,因此秦国的大臣早晚都会边缘化,像李斯、尉缭、蒙武这样的秦室重臣,或许在汉国还有一席之地,但肯定是没有再秦国时的权势。而其他的秦国大臣则就很难立足,于是有不少秦国的大臣都在考虑,自己积攒下的钱财,购买的土地是否能够让自己富足后过完下半辈子。
  但高原将都城定在咸阳,说明他对秦地相当的重视,而重视秦地,自然就会重用秦人,再加上高原与荷华己有姻亲关系,因此秦国的官员们似乎也看到了出头之日,看样子在新的国家当中,还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毕竟绝大多数人都不甘心从此过上平民的生活。能够继续做官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而又有不少官员则开始盘算,自己可能会在汉国中出任什么官职,怎样在新国家中出头。
  而这个消息在灵寿却引发了一场巨烈的震荡,本来捷报陆续从邯郸传到灵寿,留守灵寿的宁戚、申慎、耿忠等大臣们也都十分高兴,因为在开战之前,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战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汉国所获得的战果会这样丰厚。而灵寿的许多官员也马上想到,现在灵寿肯定是不能再做为汉国的都城了,应该马上迁都才是,而新的都城自然就是邯郸。
  灵寿过去本来就是赵国的领地,官员们大多都是赵人,因此希望汉国将新的都城定在邯郸,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一些官员甚致向宁戚、申慎、耿忠等人建议,应该联名向高原上书,迁都邯郸。
  宁戚等人对迁都邯郸也并无异议,毕竟和灵寿相比,邯郸无论在那方面都要强得多,只是有人觉得迁都到灵寿还不到两年;就又要迁都,未免也太快了一点,灵寿的王宫还洠в型耆旯つ兀恳虼俗詈没故窃俟迥辏僖榍ǘ嫉氖虑橐膊怀佟U飧龉鄣阕匀挥忠鹆艘恍┤说姆炊裕谑撬揭舱箍思ち业恼邸
  但就在这时,高原的诏书送到了灵寿,高原不仅决定将汉国的新都城定在咸阳,而且要求留守灵寿的官员们立刻准备迁都的事宜。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