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机变-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殊,朕和诸位爱卿磋商已久,依未能决,你还是再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看着司马睿那张儒雅清秀的脸,不知为何我竟从心底生出那么一丝亲切来,他那温和的眼神,澄净而清澈,很难让人联想到冰冷的皇权。

想到这,我不由说道:“陛下,卜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进太学读书。”

“读书?”

“读书!”

大臣们一片哗然,而司马睿也很是错愕。王导倒没有什么,只是王敦的目光却如剑一般射过来,看得我浑身不自在,而谢鲲看我的眼神则很复杂,庾亮则一直微微点头,也不知道他究竟什么意思,其他大臣则开始窃窃私语。

好一会,司马睿才回过神来,问道:“卜机,常言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了一身本领,就当报效国家,为何你却没有这样?”

“卜机生也寒微,长也艰辛,然报国之心,日夜不敢忘,如今承蒙陛下厚恩,卜机自然当肝脑涂地以报,可是卜机深以为自己学识浅薄,恐不能担当大任,如蒙陛下厚赐,能让卜机进太学读书,日夜聆听圣贤教诲,贞明其德,陶冶其思,则卜机必能脱胎换骨,报效皇恩。”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七章 太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的目的,当然一来是培养大儒,二来就是各级的接班人了。

因此,太学是从西汉起,就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本来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儒学根本没有任何地位,甚至没有公开的教授,儒学家也基本死绝,只有少数地方还有私家教学,却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后来,东汉建武五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

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而在本朝,武帝时就有太学生7000余人,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不过教育体制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我如今乃是寒族,当然只能选择太学了,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皇家人丁单薄,所谓的国子学也已经名存实亡。

不过,天潢贵胄毕竟也是少数,如今虽然世族门阀位高权重,却也还没有完全忽略了中层的人才,在太学里,无论是先生还是弟子,也都是人才济济。

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自西汉始,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同时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汉代规定博士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

自西汉武帝草创太学,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其在学人数,至西汉末仿孔子弟子三千,太学亦设员三千。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于建武五年十月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于是立五经博士。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建太学,距皇宫8里,学业重开。刘秀曾多次亲幸太学钦鉴诸博士相互论难,考究诸生学业,观看学生的“雅吹击磐”等娱乐活动,并物质奖励博士弟子以劝学,从此,原本一度衰落的太学重新名扬天下。

自董卓之乱,太学被毁,典策文章,竟共剖散。当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才又扫除太学灰碳,补石碑之缺,备博士员,开始招收弟子。至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又以古文、篆、隶三体刊刻石经《尚书》、《春秋》二部,以供取正。太学自曹魏在废墟上重建,至晋武帝时再次“廓开太学,广延群生,天下磷萃,远方幕训,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晋武帝曾三临太学并行大射礼,王公卿士、博士助教,并治礼掌故、弟子门人咸在列位。又设宴班飨,对学生的“勤学务礼,遵修旧典”大加赞赏。对学校各级官员,下及学生、乐工,厚施丰备。“人知所劝,宇承风,莫不景慕”,并与咸宁四年十月二十日立碑颂德,此即《三临辟雍碑》,太学再次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可惜永嘉之乱,洛阳太学复又被毁,如今太学南迁建业,在朝野的共同努力下,才又焕发生机。

因此,从策略上来说,我选择进入太学,还是很有考量的,一方面,固然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补上过去缺乏正统教育的一课,另一方面,进太学也只是暂时的沉潜,避开当前大热的情况,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再者,在太学里,等待雕琢的璞玉也实在太多,而如今,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啊!

我几乎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而欢欣鼓舞了,但是我知道,司马睿还没有说话,而他没有说话,一切都是未定之天,天知道他脑子一热会做出什么决定来。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八章 库部

【第二更了,大家多多支持吧,订阅收藏鲜花都往上上吧,多谢了。】。。。。。。。。。。。。。。。。。。。。。。。。。。。。。。。。。。。。。。。。。。。。。。。。

周围,是一片寂静,大家都在等司马睿的决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半晌,司马睿才注视着我,沉声说道:“卜机,你想好了?”

“末将已经考虑周全,请陛下成全。”我坚定的点点头。

“那好。”司马睿深吸一口气,道:“既然爱卿你想文武双修,也是朝廷的幸事,希望你在太学里好生读书,不要堕了朕的威名。”说罢司马睿沉吟一番,道:“拟旨,加封卜机为威信县侯,食500石,入太学读书。”

“微臣领旨谢恩!”我朗声说道。

“同时。”,司马睿想了一下,又加了一句,“再授予卜机库部郎中,原郎中田木,准其告老还乡。”

库部?我愣了一下,才意识到是掌管军需粮草,隶属于度支曹的部门,忙道谢恩。

而一直浑浑噩噩的王导,目中却瞬间闪过一丝璀璨的光芒。

“列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司马睿淡淡的扫视了群臣一眼,王导永远面如和煦,王敦一直威风凛凛,谢鲲这次紧锁眉头,而庾亮却若有所思。

“既然没有,诸位就回去吧。”说罢司马睿霍然起身,朝后宫走去,而马凌赞许的看了我一眼,一挥拂尘,尖声说道:“退朝。”

“万岁万岁万万岁。”自然是一阵山呼,而不少臣子却面面相觑,尤其是钟铎等人,面色犹为不豫。

我看见了,却也能视而不见,等到出宫时,我跑上去主动和钟铎打招呼,却被他“哼”的一声晾在那里,等他们走远了,我还隐隐听见“胆小鬼”,“软骨头”这类的话。

“走吧。”谢鲲从我身边走过,身后也跟着一大群人。而对面的对头们,却也都虎视眈眈的看着我,而他们的表情,却也丰富无比。

于是这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退朝后,谢鲲府上,众人济济一堂,谢鲲郭璞上座品茗,虽然神色不算太好,却也没说什么,只是两个小丫头却似乎很是不满。

“卜机哥哥,你也是,那太学有什么好的,一群腐儒摇头晃脑的,根本学不到东西的。”谢蕴小嘴嘟得老高,看起来对我这个决定很是不满。

“呵呵,话不能这么说,再说了,腐儒可是进不来太学的。”我端着茶盏,笑吟吟说道。

“那有什么用?之乎者也能打仗吗?之乎者也能开疆吗?项羽说的好,男子汉大丈夫,会写自己的名字,也就好了。”谢蕴还是不服。

“之乎者也当然不能打仗,但是可以教化人心,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再辅以教化,施以仁义,则百姓畏于私而勇于公,平日里安居乐业以事稼穑,战时则奋勇当先,悍不畏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