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日本人选择在南京屠城,并不仅仅是泄愤,恐吓也是目的之一。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对我说,那时候南京城里人头滚滚,南京城外也是尸骨遍地,曾经的江南富饶之乡,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地狱。

面对这种无边无际的恐怖,老百姓怕,已迁居武汉的各方人士,甚至军政要员们也在发抖。

仅仅半年时间,中国的陆海空军精华已近乎丧失殆尽。残存下来的中国军队虽组织了二线防御,但兵力已严重不足,试想,全盛时期犹不能制敌,这时候还能再抵御强大的对手吗?

战略这个东西,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看得出来,当时当地,几乎没有多少人认为中国还有胜利或成功的可能,均以为在军事失败的情况下,非赶快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放眼望去,更是举国惶惶,凄惨景况难以言状。

据说当时除蒋介石之外,在国民党和政府内部,对战事比较乐观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冯玉祥,另一个呢,并不是国民党员,甚至还不是中国人,是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但他们俩也不过相信中国仍然能和日本再打上六个月而已。

在陶德曼送来了“靖和条件”并做了“内部工作”后,连法肯豪森也不再坚持他的六个月了。

12月27日,中国统帅部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对陶德曼的此次调停进行内部讨论。会上,多数人主张接受“靖和条件”,抱病与会的蒋介石说了声不可以,话犹未了,连平时蔫蔫呼呼,不大出声的于右任都站起来插嘴,言语之中,颇有讥诮蒋氏不自量力的意思。

连法肯豪森这样的“绝对军事权威”都断言了,中国打不过日本,那何必再继续无谓地耗下去呢?

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主战,与淞沪战前,甚至南京失陷以前都大不一样,需要真正有点逆风而行的精神。

像曹操读完书信的状态一样,蒋介石的病也很快好了,并且坚决主战。

此时求和,对国民党和政府而言,无异于自取灭亡,不仅外侮难堪,要蒙受莫大耻辱,而且会导致内乱益甚,国内将因此再度失去凝聚力,重新进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

你们这些人只看到如今时局之危,却不晓求和之害,真是愚不可及,何能撑此大难也?

蒋介石把主和的官员,包括汪精卫、孔祥熙、于右任、居正等一个个找来,逐一进行面谈,反复说两句话,一句是“当此国家危迫之时,若无坚忍不拔之志,从何立足”,另一句是“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在屋内漆黑一片,似乎看不到一点光亮的艰难时刻,蒋介石把窗帘布一拉,说你们看看外面,世界大得很,我就不信没人帮我们一道整治日本人,关键是我们自己得苦撑待变才行(“不患国际形势不生变化,而患我国无持久抗战之决心”)!

由于蒋介石的力排众议,中国统帅部内部终于达成一致,决定对于近卫所提条件,一概不予理会。

尽管如此,外交部在答复陶德曼时,却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说需要时间研究商量,等敲定后再正式答复。

距离最后答复,还有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做多少事啊,对于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部署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抢时间。

1938年1月1日,蒋介石正式辞去行政院院长一职,专任军委会委员长,以便能够腾出全部精力来部署军事。

近卫内阁和军方当然也不傻不笨,不可能呆呆地等你在那里“研究商量”而迟迟不动,他们在递交“靖和条件”时就说得非常明确:在你点头答应条件之前,绝不影响日本的军事行动。

然而事情说来也怪,南京失守之后,日军并没有马上沿长江直取武汉,显然,这与日本人开战以来兵贵神速的作风是不符的。

国外有观察家曾经指出,当时只要日军立即向内地进兵,他们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恐怕也只是丛山与丘陵。

毫无疑问,日本人在占领南京之后不继续穷追其敌,是在关键时候下了一个大漏着。

之所以会“漏”,一方面是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日军本身也人困马乏,需要休整;另一方面,他们在攻陷南京后所产生的乐观麻痹心理无疑也起了作用,人一骄,动作和步伐自然就慢了下来。

在短时间内,日本统帅部的战略部署开始转向保守,大踏步前进也变成了细嚼慢咽。

不过归根结底,时间是不能等人的,近卫对此犹有感触。

自从让陶德曼给中国政府带去“靖和条件”之后,他一直在痴痴地等着回音。可是等啊等,转眼半个月过去了,中方仍然毫无声息,好像完全忘记了有这么一码子事。

最后两天,近卫真有度日如年之感,他甚至疑心对方是不是日历表出了问题。

事到如今,也不要管什么矜持不矜持了。近卫把陶德曼请来,让后者给中方再送一份拟好的最后通牒,其实就是提醒一下:喂,还有两天啦!

无人作答。

直到1月15日下午4点,中国外交部才由陶德曼转来了答复。

一看这份答复,近卫气昏了头。

在答复上,中方并没有明确拒绝“靖和条件”,而是说这些条件的内容“过于广泛”,我们都看得云里雾里,能不能弄个更详细和具体的解释。

这样还不具体,我一二三四五,已经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难道你们连“承认伪满”、“对日赔款”这几个字都看不懂?

近卫就是再傻,也知道对方在使拖延战术了。

好哇,死到临头,还跟我玩这一招。

近卫咬牙切齿,你不仁,我不义,既然你们没有任何诚意,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立即停止谈判,不谈了!

不过在当天政府与军方召开的联络会议上,近卫的主张还是遭到了反对,而反对者不是别人,正是参谋次长多田骏。

多田骏顾虑的,自然还是对苏美备战那档子“经国大业”。

虽然蒋介石的表现很调皮,但你不跟他谈,又跟谁谈,现在投入中国的兵力这么多,实在有够危险,所以还是得抓住时机继续谈,早谈早超生。

近卫没有出现在联络会议上,代表他意见的是外相广田弘毅与陆相杉山元。这二位属于“停止谈判派”,而多田骏则是“继续谈判派”,两派你来我往,各不相让。

众人的喉咙大小,声量高低,历来都是要以军队的脸色为唯一标准的,前线军队就是日本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本来参谋本部是陆军的娘家,可是多田骏次长如此表现,哪还有一点娘家人的样子。

现在能够代表陆军强硬立场的是杉山元,他才是强势的一方,而多田骏则变成了理屈词穷的弱者一方。

第27章 治病良药(2)

吵到脸红耳赤之时,杉山元劲头上来了,拍着桌子威胁说要内阁总辞职,大家都不干了。

多田骏脸色煞白。

别别,顺了你们还不行,意见我保留,声明你们可以照发。

1月16日,即在收到中方答复的第二天,近卫召集御前会议,并根据会议决定发表了一份声明。

在声明中,近卫气呼呼的神情跃然纸上:即使攻陷南京之后,我们依然给了中国政府最后考虑的机会,可是这个政府居然不领情,还要策动抗战,太可恶了。

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将“不以国民政府作为对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后再不承认你是代表中国的政府了,当然也不会再和你搞什么正式谈判。

1月18日,日本召回驻华大使,中国也依例召回驻日大使,两国外交关系自此完结。

哗啦一声,近卫把大门给紧紧关上了。这是一个让他自己,包括日本军政各界都后悔了很多年的决定,不过当时他们的那股劲头和神情,就跟过去松冈洋右宣布退出国联一样。

也许还不能这样打比方,松冈宣布退出国联时,心里多少还有些后怕和无奈,同时日本国内也有争议之声,但近卫发布的这篇声明,你却完全可以认为是一曲他们提前为自己奏响的胜利凯歌。

日本关上和谈大门,让国民党内的很多人都惊慌失措,特别是以汪精卫为首的“低调俱乐部”,可是蒋介石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日记中,他曾用不小的篇幅笑话自己的对手:打不过早点撤嘛,为什么要不好意思,故意藏着掖着,那样不难受吗(“盍不早日觉悟,明言撤兵为计也”)?

如果你不看一下日期,一定以为是1945年抗战快胜利时候的事。

我告诉你,此时是1938年1月,日军占有压倒性绝对优势,而中国处境艰难,在国际上也几乎孤立无援的时候。

在1938年,和既不能,战又很难的,是中国。

在最难熬的日子里,蒋介石也用上了鲁迅先生提及过的一个国粹,那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

在他看来,日本否认国民政府,日军一路推进,都属外强中干之举。这些不过是倭夷想向我求和,遭到我的拒绝后作出的进退维谷之丑态。

信不信随你,反正我自己信就行了。

在近卫关上谈判大门后,日本统帅部的下一个目标仍然不是西进武汉,而是南北合击,打通津浦线。

津浦线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但中国军队在这个战场上的战绩,却一直属于最糟糕之列,在北方诸战场中,甚至都不及阎锡山主持的山西战场和程潜主持的平汉战场。

中国统帅部曾专门在津浦线建立了一个战区,即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河北保定人,老西北军始创者。

在来第六战区之前,冯玉祥出任的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战区管的就是淞沪战场这一片,可他实际上没管什么事。

要论打小鬼子的热情,没有谁比他更高涨,在当时的国民党内,老冯号称“最坚决的主战派”,别说汪精卫这些“低调俱乐部”的人,就连蒋介石有时也自愧不如。

民间盛传,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蒋介石不主战,而冯玉祥坚决主战,二人争执不下,老冯郁愤之下,甚至欲拔枪自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