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很快,“东乙”的破绽还是被团团包围的苏联军舰找到了。

那就是“东乙”自己没有动力,得靠“江安”拖带。

凌厉的炮火立刻集中在“江安”上。可怜的“江安”当即被炸成两截。

失去“江安”,“东乙”无法动弹,也就无法独存。在船体被炸坏、火炮被击毁的情况下,只好自沉。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致远舰也是勉力支撑,血战到底。

一样的英勇无畏,一样的义无反顾,一样的壮烈千秋!

同江一战,驻防三江口的东北海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几乎的意思是,休整的“江亨”、逃出的“利绥”总算活了下来。

但是也没能安生多久。在后来的富锦水战中,两艘幸存舰又先后被苏联黑龙江舰队击成重伤,被迫自沉。

终于,没有几乎了。

东北海军全军覆没,遭受了与当初北洋海军一样的命运。

35年前(甲午战争),海上的月亮应该也是昏黄而伤感的吧。

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海战惨败,陆战也没好多少。

前线作战不力,战场指挥官向张作相告急,要求紧急派兵增援。作为三军统帅,张作相此时却还在要不要与苏联决一死战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不敢放手一搏,因此迟迟不能调兵北上。

担负黑龙江守备任务的两个主力旅孤军奋战,命运惨烈:韩光第的第17旅整建制被消灭,梁忠甲第15旅则被包围,几次突围未成,被迫投降。守军被俘者,达上万人之多。

作为胜利者的加伦这回做了一件与他的身份极不匹配的缺德事,公然违背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争俘虏的规定,将这上万名俘虏都送往条件极其恶劣的矿山做苦工,直到年底才遣返。

两国交战,互有胜败本是常事,但作为一代名将,加伦开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先例。

16年后,二战结束,斯大林违反波茨坦公告,扣留日军战俘60万人,强迫其在西伯利亚服苦役达十余年之久。

所以有人说,加伦的决定,很可能出自斯大林的暗示。

但不管怎样,加伦本人难辞其咎。

在后来苏联“大肃反”运动中,被指控为“反苏间谍”的加伦死得很惨,据说连眼珠子都被打得滚了出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随着苏军向东北境内不断推进,张学良都急得快要向南京发SOS了,但南京政府仍然希望他继续予以抵抗。

继续抵抗,本钱还是有的,东北军此时尚有几十万精锐,豁出去,破罐子破摔跟老毛子干一仗也不是完全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其实当时斯大林也怕就此被东北军拖住,胜负且不论,对苏联国内的经济复苏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拖累和负担。他的策略一言以蔽之:苏军不能在东北打持久战,只能打一下就回去,然后再过来接着打,总之以打促谈,见好就收。

如果苏联真能赢得那么轻松,加伦回国后也就不会被捧为英雄,并凭“战功”成为恢复军衔制后的苏联五大元帅之首了。

可是张学良早就没有凭东北军一己之力抵抗到底的勇气了。

他认为南京政府应该为东北军的失败买单:起先叫我们打,后来又什么都不管,现在不行了,又不让我们和。这叫什么事啊。

显然,东北少帅已经不准备打下去了,他要的是赶快“和”。

在没有通知南京中央政府的情况下,东北方面派出代表与苏联谈判,并签订了《伯力协定》。

按照《伯力协定》,东北又恢复到了中苏冲突以前的状态。中东铁路依旧为“中苏合办”(实际仍由苏联单独控制),以此换取苏军撤兵。

但在协定之外,中国版图上的一块鸡冠却不翼而飞。这就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水上关隘”黑瞎子岛。苏军来了个不声不响,长期赖着不走。直到79年后,经过两国重新谈判,才以拿回一半土地而告终。

消息传入关内,南京国民政府大为震惊。因为所谓的“中苏谈判”,中央根本就不知晓,也无从介入。

在历史上,《伯力协定》不仅是一个不平等草约(还算不上条约),而且是完全无效的。参加谈判的东北代表未获本国政府的正式授权,没有任何资格和权力参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换言之,《伯力协定》无最起码的法律依据。

南京政府随后发表声明,对《伯力协定》不予承认,同时对东北参与谈判的代表全部作出免职处分。

蒋介石也很生气。不过鉴于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东北军政高层怨气很大,且当时处境也确实艰难,他也不便在这件事上过分予以指责。

他本人,对《伯力协定》则是一百个不承认。

据说,当时曾有人建议他,索性承认算了,反正承认与否,也挡不住老毛子实际对中东铁路的控制。再说还可以以此作为交换条件,让斯大林把他的儿子蒋经国放回国内,但这一建议被蒋介石断然拒绝。

其后,一直到“九一八”事变前,中苏双方就中东铁路问题举行过无数次谈判和协商,却始终未取得任何积极进展。首要的分歧就是,苏联要中国承认《伯力协定》,可中国这方面打死不认。

名分二字,岂是可以轻易给你的。

中国人对别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了功劳奖励功劳,没有功劳奖励苦劳,反正不能亏待了每一个出过力的同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蒋介石还算是对得起弟兄们,第二年就授予张少帅等东北军政要人以青天白日勋章,用来奖励他们的“苦劳”。

但几个青天白日勋章并不能掩盖此时东北的全面颓势。

十多万兵力,近千万的军费投入,换来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败局。曾被全国人民一致看好的东北军,虚弱不堪的内囊一下子全露了出来。

又想起了东北“小诸葛”杨宇霆在世时对解决东北问题的看法。

他说过,中东铁路及与日苏在“东北权益”之争相当复杂,需要软硬兼施,巧妙应对。

他说过,日本和苏联始终是一对矛盾,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达到相互牵制、为我所用的效果。

他说过,要卧薪尝胆,居安思危,徐图自强,这样东北无论是和是战,都有了强大后盾。

那种打着爱国旗号,一味蛮干的愤青做法只能使民族和国家陷入更大的困境。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

偌大东北,本应人才济济,有识之士遍于朝野,然而竟无一人能站出来对当局的鲁莽举动及其可能引起的后果大胆直谏,从始至终,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可用之才,可以力挽狂澜,拯救危局。

当年的“老虎厅事件”留给东北的最大“遗产”之一,就是万马齐喑,英才束手。

悲哉东北军,哀哉杨宇霆。

千年之前,有一个人失魂落魄地爬上了空荡荡的高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吟罢,泪流满面。

此人后来也一样没能逃脱杀身之祸。这就是无望的宿命。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用等到“九一八”,东北的气运已经快到头了。

第18章 不眠之夜(1)

中苏同江之战结束后,关内紧接着就爆发了中原大战。

以前蒋介石是一双拳头斗俩(李宗仁、冯玉祥),现在则是敌四(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眼看着越来越吃力。

在最关键的时候,张学良选择了同自己的盟哥哥站在一边儿。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拥蒋通电,表示将派兵进行武装调停。

听起来好像是劝和,但胳膊肘明摆着就是向蒋介石那边拐的。

十万东北军主力入关,在华北的冯玉祥、阎锡山腹背受敌,立刻被打瘫下去。他们一瘫,蒋介石就成了逐鹿中原的霸主。

人生的故事就是在恩怨情仇中不停打转。这些人都曾义结金兰,然后又一个个成为死敌,最后,蒋介石和张学良,这对最晚出炉的盟兄弟终于赢了,可惜是在内战中。

对外,其实没有一个不是输家。经过大规模内战,参战各方均“杀伤甚惨”,原有老兵几乎换了一茬,而张学良移兵关内,更为外人觊觎东北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此时,如果还有一个真正的赢家的话,倒不如说是隔海相望的日本。

时局如棋,当中国这个棋手精神和体力分散的时候,它的对手则已经悄悄把东北一角的棋子围了起来。

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酝酿,一场地震式的变故即将到来,因为它的出现,从此之后华夏将再无宁日。

还记得“皇姑屯事件”的总策划兼制片人河本先生吗(关东军司令村冈只能算是出资人)?

当初对河本的处理决定是退出现役。军部开出罚单说穿了都是给外面人看的,对关东军高级参谋能以一己之力在东北弄成这么大的动静其实很是欣赏。在他即将被迫脱下军装的时候,上面便派人来问:河本君之后,谁可继之者?

那意思就是问,你走之后,还有谁能够像你一样善于捣乱?

河本推荐了两个人,都是他的陆大新同学:板垣征四郎大佐、石原莞尔中佐。

除了土肥原,所谓的“关东军三杰”现在一齐登场亮相了。

查一下个人履历,土肥原、河本、板垣、石原都是陆大校友,高考经历几乎一模一样,都经历了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这三级跳阶段。有趣的是,四个人的毕业届数(陆大)也呈梯次递增,中间都跳开两级,从土肥原开始,分别是陆大24期、26期、28期、30期。

我早就说过,日本在克隆人方面是有一套的。

前三个人都可以算是那个时代日本军官的典型代表,狂妄、嚣张、自以为是、急功近利,满脑子都是冲动,根本不顾及后果。土肥原因为对兼职特务“情有所钟”,所以还经常装装斯文,但他本人除了喜欢煸风点火,做“土匪的源头”外,并没有任何能上得了台面的独立思想,对侵华这档子经国大业更谈不上有什么远见卓识。

但是石原是个例外。如果说日本的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