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备队过河需要时间,张冲不肯坐等,就自己先带了一个特务排急奔禹王山。

日军早就封锁了前往禹王山的道路,特务排虽然个个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兵,但在一道道火力网面前,连他们也变得胆怯起来。

战场之上,有的危险不该冒,有的危险却一定要冒。

张冲说你们不要怕,只要有火力掩护,就一定没问题,我先来!

趁着机枪手向日军阵地猛扫,张冲几步一跃,率先穿过日军的火力网,有师长做榜样,后面的士兵果然没人害怕了,依样学样,一个接一个地冲了过去。

到了禹王山下,第182师正在苦战。日军一排炮弹打过来,把附近的小树都给扫平了,张冲也被炮弹震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大家赶紧请他进隐蔽所,张冲把手一摆:什么时候了,我还躲那里面去!

张冲来到前沿阵地,对官兵们说:你们只要再坚持半个小时,我的预备队就能赶到。

第182师本来都快顶不住了,但看到友军师长亲自率队前来,精神又立刻振作起来,这样一直得以坚持到预备队到达一线。

在预备队到达后,张冲会合两师,不仅成功击退了日军,而且还凭借一个反冲,冲上了禹王山山顶。

按道理说,张冲前来就是增援第182师的,活也干得十分漂亮,可以打道回府了,但是他的脚步忽然停住了。

因为那种奇怪的感觉又再次袭上心头。

站在禹王山山头,张冲隐隐约约看到了许多日军汽车正在来回奔驰,而它们去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禹王山下的一座小树林。

这是要干什么?

一愣神的工夫,张冲忽然醒悟:小树林是日军的一个临时集结点,汽车是在运送兵员和弹药,而动静如此之大,说明矶谷师团要把禹王山作为必争焦点了。

所有滇军将领里面,张冲属于最有心之人。到达徐州之后,他就勘察了台儿庄周边的地形,结果发现台儿庄东南的禹王山很不一般,堪称兵家要地。

跟台儿庄一样,禹王山也是背靠运河,日军只要攻下禹王山,一样可以达到强渡运河的目的。

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小常识,如果你把手伸出去,在同一个位置被连烫两次,要再让你伸第三次,那还真有点强人所难。

矶谷也是如此,他在台儿庄大捷中曾吃足苦头,如今又在台儿庄前沿遭到滇军的顽强阻击,始终攻不进来,那他一定会再动别的念头。

这个念头就是,弃台儿庄而专攻禹王山!

矶谷师团先前采取的不过是试探性进攻,倘若力量全部集中过来,禹王山可就险了。

想到这里,张冲不敢怠慢,立即去见军长卢汉。

现在卢汉对张冲的话很重视,不仅是张冲的部队已实际成为滇军的中流砥柱,还由于前面出现的那些深刻教训。想想看,要是当初能及时听取并采纳张冲的建议,滇军可以减少多少损失。

这个人出身虽然不怎么样,但实在是个既有本事又有头脑的人,他的话,得听。

不过在得知矶谷师团可能重点攻击禹王山后,卢汉仍然吃惊不小。

台儿庄方向毕竟不是滇军一家的防区,第五战区的各部队都在附近,禹王山却清清楚楚是划给滇军的,这里若是被矶谷紧紧盯上,要想单独据守,难度实在太大。

先前滇军一上来就蒙受重大伤亡,曾让卢汉觉得一嘴苦涩,听到张冲的话后,苦又很快变成了急和愁。

可是张冲的表情却是不忧反喜。他说,矶谷师团要把进攻重点转向禹王山,其实是一件好事,大好事!

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卢汉瞪大了眼睛:你快说下去。

张冲侃侃而谈:台儿庄只是一道砖墙,禹王山则不同,在这里,日军的坦克将无所逞其技,而我们却可以把滇军擅长山地战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卢汉若有所悟,不过仍然眉头紧锁。

话是这么说,但你也知道,第182师前面受损厉害,战斗力锐减,今天假如不是你去增援,别说攻上山头,山下都不一定能待得住。

张冲想了想,上前一步:末将不才,愿率第184师固守禹王山!

卢汉闻言,眼睛一亮,可是随后又黯淡了下去。

你的部队要防台儿庄正面,那里也缺不了人,假如你前脚一走,后脚台儿庄就丢掉怎么办?

张冲早有打算:台儿庄阵地可以让休整后上来的东北军接替。

似乎知道卢汉的想法,他又紧跟一句:矶谷师团将进攻重点转向禹王山,台儿庄防守压力自然会大大降低,相信于学忠能守得住。

退一万步说,就算让日军攻进台儿庄,那也不要紧。经过台儿庄大捷,那块地方早成废墟一片,谁守都困难,到时候只需附近的滇军合力一冲,矶谷师团最后肯定也守不住,准保又得灰溜溜地从庄里撤出去。

卢汉听到这里,才真正算是如释重负:事不宜迟,那你赶快移师禹王山。

第50章 “红苗”登顶(1)

张冲的动作算是快了,可当他将防务交给于学忠,率第184师强行军赶到禹王山下时,发现还是晚了一步。

第182师又被赶下了山!

正如张冲所料,矶谷师团这次确实是冲着禹王山来的,在小树林里集中的不光有大部队,还有足量的炮弹。

坦克开不上山,炮弹总还可以打上去的。

禹王山是一座小山,针对这一特点,矶谷采用了“红墙战术”。

开始先试射,等炮弹落地时,就看见山顶燃起点点白烟,然后炮火逐渐向前后左右延伸,最后整座禹王山都陷入硝烟之中,完全看不出山的形状了。

这就叫做“红墙”,如果你不想死在“墙”里面,那就得乖乖地从里面退出来。

第182师早已是残破之师,哪里顶得住如此猛烈的炮击。张冲也知道硬碰不得,所以赶紧请求第五战区进行支援。

白崇禧亲自调度,把所能控制的特种部队全都调了上来:以重炮压制日军炮兵,以野炮封锁禹王山通道,以战防炮直接击毁日军坦克。

围绕着禹王山,白崇禧与矶谷面对面地大打“洋仗”,也就是货真价实的炮战。→文·冇·人·冇·书·冇·屋←

随着“红墙”逐渐消失,“红苗”就可以登场了。

日本人除称滇军为“猴子兵”外,还另有一个不恭的称谓:蛮子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支部队里面有许多来自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官兵,张冲本人就是彝族人。

西南彝族苗族在古书中出现的身份是“蛮部”,或曰“红苗”。这里出“蛮子兵”并不稀奇,清代文人戴名世在《纪红苗事》中说,“红苗”不分男女,行步山岭个个健步如飞,连马都追不上,普通的棘刺毒螯更不能伤得分毫!

这算是一般的,“红苗”还善于攀岩。

他们只需把手和脚收回来,缩得像个刺猬一样(“但敛手足,缩身如猬”),然后一跃而出,只是吸气换气的工夫,转眼之间,便可以爬到任何悬崖峭壁上去。

跟悬崖峭壁相比,禹王山真的不算什么,所以张冲说得很对,在禹王山上较量,是日军吃亏,滇军占便宜,后者在山里作战的本事,远非平原上的人们所能及。

经过几天的观察,张冲已经琢磨出了日军打仗的规律:这帮小子喜欢先使用火力,然后再上步兵。

于是在向山上冲锋时,他就沉住气,不是像通常那样冒着弹雨硬冲,而是让大家利用攀登技巧,找块岩石先躲起来。

日军要开火就让它先开火,等对方发泄得差不多了,张冲再集中迫击炮和轻重机枪齐射。

其实这就是利用了一个时间差,即它打你时打不着,你打它时,正好日军步兵上来,一打一个准!

真正拼死命,要等齐射结束,步兵冲上去白刃肉搏的时候。

百年前的戴名世先生曾这样描述“红苗”的生活习性:居险地、性嗜杀——客观地说,不“嗜杀”也不行,概因当时的彝族苗族之人“盛则虐边民,而弱则边民亦虐之”。

是欺负别人,还是被别人所欺,全凭自家本事,所以老老少少,全民皆兵,都会两下子。

张冲说,怎么拼杀,得按我们彝族老祖宗的规矩办。

凡受伤官兵,前面中了刀、箭,奖励,说明你是朝前冲锋才受伤的,后面中了刀、箭,就要拿刀砍你的背,因为你是当孬种做逃兵,否则怎么会让人打中脊背?

从普通士兵到旅团将官,一律照此办理。

张冲定下的这条规矩,连旅长都不敢触犯。指挥攻打禹王山的旅长冲锋在前,结果中了子弹,中弹后他不是上担架,而是硬撑着走到张冲面前,请他检查一下,看子弹是不是从前面穿进的。

张冲一看,确实是前胸中弹:行,是条汉子,下山吧。

要派人护送,旅长拒绝了:要送的话,前线就又要少一个兵。我的伤还不算太重,自己能走回去。

滇军已冲到半山腰,只剩下了一个山顶。

作为制高点,从禹王山山顶可以俯瞰包括台儿庄在内的整个战场全貌,守军往后方运个伤员,往前线送些弹药,来来往往,在顶上能做到一览无余。

日军若控制此处,甚至建立起炮兵阵地,无疑可以将中国军队前线与后方的动脉血管一刀切断。

卢汉告诉张冲:无论付出多大代价,禹王山山顶必须收复。

旅长已经受伤下场,身为师长的张冲决定亲自上阵。

这时由于滇军攻势旺盛,日军为进行阻击,赶紧呼叫炮兵向山上发射烟幕弹。

烟幕弹本来是要遮住对方视线的,可是这对滇军却并不一定奏效。

云贵的气候特征跟中原内地大不相同,戴名世当年考察时,就知道彝族苗族杂居之地,常常会到处笼罩瘴气烟雾,即使靠近了都看不清楚人(“瘴雾弥漫,咫尺莫辨”)。

滇军的少数民族官兵,在家里时就等于天天在烟幕弹中来去,还怕你这个。

烟幕弹奈何不了滇军,天气不高兴了,它总得找个人捉弄一下,于是风向忽然一变,鬼使神差地,竟然把烟幕吹向了日军阵地。

云南人既不惧“瘴雾”,也不怕烟幕弹,日本人则是两者都怕,烟幕笼罩之中,顿时脑袋都晕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