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世祥忙道:“回禀摄政王,依奴才来看,应该是我们用的燧石不行,扣机的力量太小,因此打不出火来。”

听他这么一说,多尔衮这才发现确实是这样,扣机扣动的力量确实很小,因此又道:“难到商家军用的就不是燧石打火吗?”

王天相道:“也许商家军所用燧石,容易打火一些,只是没有见过; 奴才也不敢妄言。但奴才们试过六七种常用燧石,都不行。”

其实金世祥说的到是没有错; 清廷仿制的燧发枪的问题确实出在燧石上。 用燧石打火,需要较大的撞击力量才行,早期的燧发枪发射成功率基本不超过八成,就是因为燧石打火极不稳定,但扣机的力量过大,又容易造成手指疲劳,因此还不如火绳枪好使,这也是早期燧发枪没有普及的原因之一。

而商家军的燧发枪是用雷汞为打火药的火帽打火; 雷汞的灵敏度可比自然生成的燧石强多了; 只用轻轻一击就能产生火花,因此扣机的力量也不大,成功率也极高,接近百分之百,而这种打火结构换上了用燧石作打火药,自然就打不着火来。

多尔衮虽然不懂什么雷汞火帽,但基本意思也明白了,心里不禁骂这些抢回火铳的清兵太粗心了,怎么不连燧石也一起抢回来呢,至少也有个样子去找,但现在怎么办呢?

这时跪在地上的工匠中有人跪爬了一步,道:“摄政王,奴才到是有个办法,不知可行不可行?”

多尔衮看了他一眼,道:“你则说来听听。”

那工匠道:“奴才是见过明朝制造的自生火铳,扣力确实比这支火铳大得多,因此奴才想改变一下这支火铳的打火结构,加大扣机的力量,就是用一般的燧石,也能打着火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工匠道:“回摄政王的话,奴材名叫王承烈。”

王天相忙道:“禀摄政王,这是奴材的犬子。”

多尔衮听了之后; 也呵呵笑道:“哦,王天相,原来是你的儿子。王承烈,你说的有道理,我就把这事交给你去做吧,做好了,我重重有赏。”

王家父子赶忙又千恩万谢,其他工匠见终于有人接了榜,也都松了一口气。

但多尔衮却连连摇头,虽然清军现在仿制商家军用过的火器,但几乎每一项都进行得不顺利。一来是因为商家军使用的火器,多少都有一点超过这个时代的技术,也是清廷难以仿制的,而就是这么差一点技术,但在性能上相差了一大截,用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像这种山寨的燧发枪,基本就是失败。还不如鸟铳好使。

像在其他的火器中,手榴弹应该是最简单的,早在宋朝就有了类似的武器,也很快就能做出来,但不是商家军那种拉弦式的手榴弹,而只能造出点火式的。多尔衮当然清楚这里面的区别,点火式的手榴弹只是在守城时有用,在进攻中作用就不大了,因为士兵不可能一手拿着火把去作战,更别说是在两军混战的时候了。但商家军攻城战术基本都是先用火炮猛轰,等把城墙上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再派出攻城部队。估计这种手榴弹能发挥的余地也不大。

而地雷也一样,同样是只能造出引线点燃式的,做不出触发式的地雷来,实际的作用也不大。

另一方面,商毅从北京撤退时,把北京的火器工匠几乎全都打包带走,一点也没给清廷留下来。虽然清廷自身也有不少火器工匠,但清廷的火器基本属于畸形发展,过份的遍重于铸造火炮技术,连能造火铳的都极少,致于制造其他火器,基本就是没有了。

就是清军最善长铸造的火炮,也无法在减轻重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射程。尽管清廷也掌握了铜体铁芯的铸炮技术,但还是用煤作燃料炼铁、炼铜,使造出来的火炮的膛壁较脆,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填充的发射火药都要少三成左右,因此射程也就难以提高了。

至于开花弹,更是想都不用想了。不过有的工匠到是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把点火式的手榴弹集中在一起,用投石机投出去,到也能够扔出二百步左右,虽然在射程上远不如商家军的火炮,但总算也是个办法,在攻城守城时,到也能够用得上。

只有霹雳火箭也是这个时代早有的技术,原理也很简单,不用火器工匠,烟花师父都可以做得出来,但那些都是小尺寸,想做出三四尺长,不仅能够燃烧飞行,而且射程还要远,落地之后还可以爆炸,也要经过反复的试验才行,不是一两个月能够仿制得出来的。

因此多尔衮也觉得非常的郁闷,商家军到底是请了何方高人,能够造出这么多好用的火器来,而自己难以仿出来,后来才想起洪承畴也提到过,商家军里有一支西洋人的军队,大概是从西洋人那里学来的吧,于是多尔衮马上下令,招来传教士入宫面对。

清军进入北京之后,龙华民为首的外藉传教士并没有离开北京,都留了下来。而清军见他们是西洋人,又是出家人,到也没怎么为难他们,仍然允许他们住在北京,保留教堂,并且继续传教。而一些排斥天主教的原明官员则都忙着在新朝中抢占有利的位置,也没顾得上管他们,结果这一年多来,龙华民等传教士到是很清静。只是传教的情况变得非常艰难。

接到多尔衮的招见之后,龙华民也赶忙进宫,面见多尔衮。其实外教士本来就不是兵器制造师,学过铸炮技术只是为了方便传教,但现在唯一掌握了这项技术的汤若望也跟着商毅去了南方,因此龙华民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不过尽管龙华民对火器的了解基本等于白痴级,但并不妨碍他吹牛,反正只用一句话来应付多尔衮就行了:“虽然我不懂,但欧州有这项技术。”

这个回答也使多尔衮深信不疑,因为在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观念中,西洋人的火器技术比中国高得多。因此多尔衮也舒心了不少,洋和尚虽然不会,但有洋人会就行了,商毅能请洋人教,咱也行啊。于是又和龙华民胡扯了一通,终于以封龙华民为通玄教师,换取龙华民帮助从澳门请几名火器师傅来指导清廷制造火器。

而另一个收获是把教堂里仅有的两架单筒望远镜也给多尔衮半抢半要,给弄到手了。

:/

 第一九五章 岗前培训

早上起来之后; 赵岳穿戴整齐之后,出了军官的宿舍,像凤凰军校的方向走去,今天是军校第三期学员开学的日子,也是赵岳参加两个月的短期培训的第一天。/ 

因为扩军的需要,商家军的基层将领几乎都晋升了一级,因此商毅也决定,对新晋升的军官都进行一次短期后培训,帮助他们尽早的进入角色,好在这批人都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只给他们补充一些理论知识,教程商毅都己经准备好了,而且针对不同级别的军官,也有都一些不同的内容,毕竟不能用排长的管理方式去管一个连,也不可能用连长的经验去指挥一个营作战。而教官则是由商家军的高级军官担任。

现在赵岳也由连长升为营长,手底下可以管着八百多人,虽然还比不上过去的千户,但也算是差不了多少了。尽管赵岳心里有些不平衡,但实际在商家军中,也算是晋升速度很快的了。因为他加入商家军也才一年多的时间。就己经升到了营长的位置。再和他同期入伍的几个同伴里,是晋升速度最快的一个了。

不过一走在大街上;还是令赵岳感觉比较舒心,因为街上的百姓看着他的目光都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还有不少人主动向他打招呼,叫一声“首长好”,这可和过去大不一样,过去百姓见了明军就像见瘟神一样,躲都躲不及; 那会这样热情的打招呼。唯一让赵岳觉得别扭的是身上穿着的新军服。

现在商家军的将士们都有两套军服,一套是野战服,还是过去那一种,是在作战或是训练时穿,另一套是制服,一般是平时穿的,颜色也是深绿色,虽然也是中开短襟、竖领,挺肩,有肩章,中间双排钮扣,长裤,帆布牛皮鞋,不过裤腿不用打成绑腿,最大的区别是帽子,不再是八角帽,而大盖单沿帽。

虽然这套军服基本就是仿照后世样的照式。但在这个时代,却是非常怪异的服装。不过商家军的士兵基本都穿习惯了,而浙江地区的百姓也都看习惯了,到也不觉得有什么?当然还是有少数人依然不适应,赵岳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受人尊重的感觉总是好的,因此也冲淡了不少赵岳的不适感觉。

这个时候凤凰军事学校的基础建设也己经基本完部完工,操场、走道、训练场、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的分布都井然有序。而且军校的教学安排也完全走上了正轨,实行的是跨年制的学制,分寒暑假,每一学年从八月中旬开学,至第二年七月上旬结束,在过年其间会有二十天寒假。

现在军校一共分了步兵、炮兵、骑兵、海兵、特战、指挥六个大专业,但在第一年不分专业,全是基础和基本军事素质训练。等到第一年的学业合格之后,才能开始选修专业。而第一年不合格,则复读一年,如果连续两年都不合格,就会被勒令退学。而到了第四年,将会分配到各部队中去实习。

教官基本都是从军队中抽调出来的人员担任,同时只要是有空,商家军的师级将领都会到学校里来教学,包括商毅在内,只要是他不出行,几乎每天都会到学校里来教课。

今年是军事的第三期招生,现在军校共有正式学生近五千人,加上临时班,共计约有六七千名学生。因为江淮战役的胜利,使商家军的名声在南方也如曰中天,加上〔杭州时报〕又拼命的推波助澜,因此尽管军人在除了浙江以外的地还很受岐视,但还是激发了不少青少年从军的热情,不仅是浙江本地,就连福建、江西、湖广、山东、南直等地都有人赶来报名进校学习军事。因此今年招收的新生也极多,达到了二千三百余人。而且素质也高了不少; 不乏十六七岁的读书人; 其中有一些还有功名在身。

因为今天是开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