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7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名关内的汉兵抓住,献给商家军请降,而其他清兵见主将被抓,也逃不出重围,只得都弃械投降。商家军也占领了宣城。

这一战商家军一共阵亡了一千四百五十三人,伤四百二十七人,歼灭清兵五千七百八十一人,俘虏八千三百二十五人。

就在商家军攻占宣城的时侯,第二军的两个师、一个旅也在军长罗远斌的带领下,在和州附近渡过了长江,进入到江南地区作战,并且成功的攻占了太平府,商家军对南京的合围,也终于完成了。并且在南京地区内,己经集结了超过十五万的巨大兵力。

而这时多铎的援军早就到达了广通镇,接到屯齐的败军,但这时商家军也在这里布置好了阵地防守,虽然清军向商家军的阵地连续发动进攻,但始终都无法突破,被牢牢的拦住。等多铎收到宣城、太平州都己失守的消息之后,也知道大势己去,只好带兵返回南京。

回到南京之后,多铎又得知盛京己经失守,清廷要调兵回援北京的消息,因此也知道指望江北的洪承畴,恐伯是指望不了,这一次他可真的害怕了,只得寄希望于南方的觉罗巴哈纳、金声桓、尚可喜等人带兵赶来救援南京,这样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这时南京向南的道路己被封锁,多铎只好命人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样孑,偷偷混过去请救援军。

 第一一一章 清军南撤

一连几天的时间,清军都无法渡过长江,和南京的多铎取得联系,洪承畴也知道,多铎现在的处境恐怕是十分危险了。

不过这时由伊拜图率领,从南京撤离的陆路部队己经到达了武昌,并且告诉洪承畴,南京的清军己经开始分水路两路撤离,而多铎将随第二批人马一起撤离南京,到达武昌来督师。

这个消息也给洪承畴带来了一线希望,毕竟有一批人马己经平安的撤离出了南京,说明现在南京的局势似乎还没那么严重,因此洪承畴也希望多铎能随第二批人马一起,平安的撤离出南京。但很快这一线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因为从南京逃出来的船只也到达武昌,给洪承俦带来了商家军的水军己经封锁了长江的消息。

这个时侯,洪承畴也知道,多铎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当如果自己有充份的时间,到也不是没有办法去救援多铎,比如可以聚集大军从湖北渡江,然后顺江而下,去救援南京,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只是这一来致少也要一二个帽的时间,而现在清军的当务之急,是赶紧派回援军去增援北京,致于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去救援被围守在南京的多铎。

虽然洪承畴也知道,如果这一次多铎真的被困死在南京,无论是被杀还是被擒,自己恐怕也都是脱离不了干系的,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不过洪承畴这时心里也非常有气,因为在此前自己己经几次催多铎赶快渡江来,但多铎就是不听,一直拖到了现在,因此这样算起来,多铎也是自找的,别人也没有办法。现在他也只能自己自求老天保佑了。

而令洪承畴觉得头疼的,还不止是多铎,就连多尔衮计划保住江北之地的打算,恐怕也要落空了。

因为现在清军在江南江北的兵力都分布差不多,但南北交通己被商家军切断,只剩湖北可通,因此清军留在江南的兵力,恐怕大部份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撤回江北来。

这时清军在江北约还有二十六七万的兵力,而多尔衮下令,要调十五万人马回援北京,那么只剩下十余万人马,根本就不可能守住江北的广大地区,何况就是湖北地区的商家军,也没有完全清剿干净,只是都躲进了大别山里,一但清军撤离了黄州府的地区,他们就立刻可以卷土重来。

不过商家军在攻破南京之前,也不可能会对江北进行大规模的用兵。因此江北暂时还能够稳得住,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解北方的困危,看看到时侯会不会出现什么转机。如果多铎坚守住南京,商家军在进攻南京时兵力损失过大,或者清军平定了北方之后,再迅速的调兵南下等等,也都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于是洪承畴也招集勒克德浑、尚盖等人商议撤军的计划。最后众人决定,由谭泰、伊拜图、佟图赖、石廷柱四人分别率军,从湖广和江淮两路返回北京增援,并且将明朝的宗室;官员,还有一批钱粮物资也都带回北京去,交由朝廷处理。随行所其他将领有蓝拜、硕詹、阿哈尼堪、阿济格尼堪和蒙古旗诸人。

而在江北一线,甴勒克德浑带领珠玛喇、瓦尔喀珠玛喇、马光辉、海尔图等驻守德安府、防守湖北一线、兼管黄州府,并调驻守长沙的韩岱回兵武昌,受勒克德浑节制。洪承畴带领泰什哈、李思忠、士彦等,沈志祥、吴朝佐、金光裕、佟岱等人驻守凤阳府,和驻守归德府的阿山一起防守江淮一线。然后争取通知南方的其他各部清军,让他们都从湖北地区转道,撤离到江北来。而尚善依然驻守黄州,防范躲在大别山里的商家军,不过在各路人马撤离之后,黄州的驻军将只剩下一万五千人左右。

分派完毕之后,洪承畴也立刻下令,各路人马拔寨出发,各自向各自的目标地出发。同时又写了一份详细的奏拆,把目前南方的情况和自己的安排布置也都向清廷交待清楚,听候朝廷的处置。

大事都处理完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一些私人事务,洪承畴到是没有什么私人财产,也没有美女,不过他还是念念不忘被抓的赵岳。而这又是一件让洪承畴感觉到头痛的事情,因为又过去了好几天的时间,赵岳的态度依然十分坚决,无论洪承畴怎样施恩示好,李本深怎样反复劝说,但赵岳就是坚持不降,而且每次都还把李本深斥责一顿。

后来洪承畴又带着李本深,亲自来劝赵岳投降,但也被赵岳连挖苦带阴损,把洪承畴给讥璃了一顿,弄得洪承畴满脸通红,直恨不能立刻下令,把赵岳推出去斩首了。这到并不是没有过的,以前洪承畴也曾劝说过别的明朝官员投降,但被说羞恼成怒,也杀了好几个。但这一次洪承畴居然还是忍了下来,只是苦笑了一声,然后带着李本深离开了赵岳的房间。

当然洪承畴一想劝服赵岳投降,也是有自己的道理,因为通过对其他投降商家军官兵的审问,洪承畴也知道赵岳是商家军里一名十分出色的中层军官,非常受李定国的看重,而且他的出身和李本深不一样,是从商家军的基层开始,一步一步的晋升来,还参加也商毅创办的军校的短期培训班,因此对商家军训练士兵的一整流程都十分熟悉,商家军的几次重要战斗,他都参加过,对商家军的战术思路和临阵指挥方式也吃得比较透彻。

而李本深原是高杰的部下,是因为带着部队投奔商毅,因此从一开始就出任团长,虽然起点要比赵岳高得多,但实际的能力,远远不及赵岳。在李本深投奔商毅的时候,赵岳还只是个连长,但现在李本深仅仅只晋升了一级,成为旅长,而按李定国的意思,赵岳本来是担任副旅长的,只是他不愿干副职,才屈尊一个团长。对比两人的晋升速度,能力也就可见一斑了。

如果这次南下督师取得成功,洪承畴也许还不会这么迫切想要收降赵岳,但现在自己被清廷寄于了厚望的南下督师之行,己经可以确实是以失败而告终了,自己被免职,或是左迁都是再所难免的。洪承畴当然不甘心从此就这么沉寂下去,但如果自己想要东山再起,那么就必须找到切实可以对付商家军的办法来,就必须更多,更透彻的了解商毅、了解商家军,而就必须一定要收降赵岳才行,洪承畴心里也十分清楚,在这些方面,赵岳可比李本深要更有用得多。因此他才能够容忍赵岳对自己冷嘲热讽,毕竟这是关系到自己以后宦海仕途的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问题在于,赵岳不仅和李本深的出身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也大不相同。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洪承畴也发现,赵岳以前是受过很不错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他拒不投降,并不是因为对商毅的敬服,也不是对明朝的忠义,而是对于儒家成仁取义的名节,看得比自己的性命更重,从他靠默写文天祥的〔正气歌〕来打发时间,也就可以看出这些端倪来。

也正因为如此,洪承畴收降李本深用的那些办法和说词,对赵岳来说,根本就没有用,相反都被赵岳引用儒家经典,一一驳斥。洪承畴也知道,这种人也是最难说劝的那一种,用死来危胁他根本就没用,自己当年不也就是这样的吗,结果……

这个时候,洪承畴才发现,自己每一次想到赵岳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的身来呢?是因为从赵岳身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孑,还是因为自己心里一直在后悔当年为什么不能像赵岳这样,再坚持一下呢?或者是自己想看一看,赵岳最终能够坚持到那一步。他真的能像文天祥那样,舍身成仁取义,还是会像自己一样,到底还是投降了呢?

而自己又希望赵岳会选择那一种结果呢?想到这里;洪承畴也不禁苦笑了一声;因为他发现自己都不能确定,希望赵岳会做出那一种选择来。

就在这时,洪承畴忽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然后又反复斟酌几遍,觉得确实可行,而且这也是能够劝服赵岳投降唯一办法了。因此洪承畴也起身在屋子里来回走了几步,喃喃自语道:“赵岳啊!赵岳,这可是你把我逼到这一步的,我看你除了投降之外,还有什么路可走?”

于是就在第二天,洪承畴也下令起兵,从黄州赶去凤阳府,当然随行也带了赵岳。

来到了凤阳府之后,洪承畴也立刻收拾整顿目前的人马,这时清军在江淮一线的兵力只有六万多人,由阿山领军三万驻守归德府,泰什哈带一万五千人马驻守庐州,刘之源带李思忠、士彦领一万人马驻守淮安府,其余人等都随洪承畴驻守凤阳。

 第一一二章 目标——南京(上)

十月三十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