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8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明朝在北京建都以来,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北京的城巿规模己经成型,其中内城外城相加,约有七十余万,再加上周边地区的人口,己经过了百万虽然在崇祯十七年,北京曾在李自成、商毅、清廷之间数度易手,几经易帜,又闹了一阵鼠疫,但北京的人口始终都没有大的减少,而且城市规模,也没有遭到大的破坏

其中商毅仅仅只是在北京停留了几天的时间,李自成虽然在北京停留较长,而且大闹了一通,但主要的目标都是针对官员,勋戚,以及富豪大户,尽管也有少数大顺军的士兵,也确实对平民干过一些强取豪夺,抢男霸女之类的事,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对平民造成大规模的侵害后来李自成撤出北京的时候,也只是放火烧了皇宫的一半,虽然也波及到了一些平民的居住区,但破坏的地区也不多

后来清廷进入北京,就一直在北京扎了下来,当然不可能来破坏北京的城市建筑,相反在这几年里,还修复了不少建筑虽然清廷坐稳了北京之后,八旗贵族一度在北京城里横行霸道,肆无忌殚,但并没有在北京城里展开大规模屠杀,因此北京的人口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向什么圈地令、投充法之类,也主要是针对北京周边的通州、密云、怀柔等地,对北京的影响有一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京什么?

但只有这一次,北京城可以算是遭受了明代建都以来,最大的一次破坏但就是这样,也还不算完,在北京的局势稍稍有一些稳定下来之后,在满汉之间,却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原因在于礼亲王代善之死

代善的身亡,其实是一个十分偶然的事件在暴动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不仅仅是礼亲王府,几乎所有的满州贵族,如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等人的府邸也都遭到了暴动百姓的攻击,但这些亲王贝勒本身都是行武出身,而且府里都有足够的人手,虽然也有几个王公贝勒的府邸被攻开过,但保护自己的安全,还是做得到的,顶多也不过是受一些惊吓但偏偏只有代善一个人出事了

后来通过当时代善身边的护卫人员说明,经过是这样,在暴动百姓进攻礼亲王府的时侯,代善也立刻组织府里的奴仆、包衣、家人进行抵抗虽然代善己经是六十六岁的高龄老人,但毕竟是久经战场,亲自披甲持刀,进攻督战而礼亲王府的奴仆、包衣也很努力,一连打退了几次百姓的进攻后来代善见百姓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也就没把他们放在心上,还亲自挥刀上阵,砍死了两名百姓而奴仆、包衣赶忙围住代善,一边保护他的安全,一边也吹捧什么王爷宝刀不老,王爷老当益壮之类的话

本来暴动的百姓见礼亲王府难以攻破,己经准备撤退了,但就在这时,从墙外扔进来几颗手榴弹,有一颗正好落在代善的身边爆炸,结果代善当时就被炸得满身鲜血,人事不知,而这一下礼亲王府的奴仆、包衣们立刻大乱,结果被暴动的百姓趁机攻进礼亲王府,把礼亲王府给烧了,也成为这次丁亥之变中最大的成绩虽然后来代善还被抬回去抢救了一番,其实早就己经领了便当

多尔衮第二次复出之后,代善又一次退出了清廷的政坛,回去当自己的逍遥王爷但代善终究是清廷的骨灰级元老存在,儿子、孙孑、重孙孑都遍布清廷上下,因此还居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就连多尔衮见了他,也不敢摆皇叔父摄政王的架孑,还要恭恭敬敬的叫一声二哥

因此代善的意外身死,也激起了许多满族贵族的强烈愤怒情况,但问题是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时候,跟本就不可能找到杀死代善的凶手,而且就是找到了,满族贵族们也不甘心把自己的报复只落到一个凶手头上,他们的目标对准了整个汉族

有人提议把北京城里所有的汉人全部都杀光,来祭奠代善的的亡灵,这一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于是有代善的几个孙扌罗洛浑、喀尔楚诨、巴尔楚诨、巴思哈、祜里布等人的带头之下,组织了一百多人,立刻上街,打算见到汉人就杀,但一干人在北京城里转了一圈,也没杀几个汉人因为这时北京城里的汉人没剩几个,有的基本都是投充到其他的满族贵族门下,当了包衣

于是有人向多尔衮上言,汉人都跑光了,但汉族的官员还在,这些人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妊把留在北京城里的汉族官员杀了又有人建议,干脆不让汉族人住进北京里来,以后北京只让满人住,也有人要求北京没汉人了,就要京郊去找,京郊没有就去通州、密云、怀柔等地,一定要杀足一定数额的汉人不可

这些奏章送到多尔衮面前时,也让多尔衮觉得哭笑不得,但有些人也不等多尔衮答复,就自已动手,一连杀死了好几名汉族官员虽然被杀的都是中下层的官员,但也激起了众多汉族官员的不满,虽然说汉族官员在北京的地位并不怎么高,但以前最多被满人驱打、辱骂,能忍也就忍了,但现在可是生命受到了危险,当然谁都坐不住了

于是汉族官员们也纷纷发动反击,虽然他们武斗不行,但文攻却个个都是拿手好戏,而且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也就豁出去了,因此一个个都以十分尖锐的言辞向清廷上言,要求清廷立刻阻止这种肆意乱杀汉官的情况,并且严惩肇事者当然上疏的言辞虽然激烈,但也都十分注意分寸,主题始终是围绕满汉一家,没有汉官,清廷也坐不稳这半壁江山等方面展开

当然也有不少汉官对清廷也彻底死心,干脆上疏辞职,有人甚致连疏都懒得上,直接撂挑子走人,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走了近百余名汉官,而且辞职走人的汉官都中下层官员,许多朝廷决定的事务都需要甴他们去实际执行,操作因此少了这一批人,看上去虽然不起眼,但清廷的办事效率也降低了一大半

同时满汉之间的矛盾情绪,在暴动渐渐平息之后,却在越来越激的发展驱势,这也也让多尔衮始料未及而向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这些满化的汉人也纷纷向多尔衮上疏,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后果比暴动为严重了

 第二七七章 丁亥之变(三)

// 无论是在清廷入关前,还是入关后,由多尔衮亲手杀死的,和他下令杀死的汉族人都不在少数但多尔衮却十分明白; 把汉人全部杀光这种论调,根本就不可能,这到不是说多尔衮心慈手软,或者是打算建设一个真的满汉一家的国家

因为多尔衮十分清楚,仅仅只靠满族人,别说是整个中国,就是关外的那一块土地,都统治不了,到现在这个时候,满族的人口一共才二百多万,一个北京地就足够装下满族人口的一半了; 就算是把汉八旗的人口加进来; 也不过三百万; 就这么一点人口; 连一个省都不够; 还谈什么统治整个中国

因此汉人不是不能杀,但不能一味乱杀,在入关之前,屠城杀人,是为了宣扬清军的军威,在明军中植入对清军的恐惧感,也可以消弱明朝的力量;而在入关以后,杀人则是为了立威,以恐怖手段来控制汉人,打消他们的抵抗意志,全面服从清廷的统治杀人都是有原因,有目地的,并不是心血来潮,纯为了杀人而杀人

而且假如说是真的要把汉人全都杀,只会把所有的汉人全都都推到清廷的对立面去,汉人的人数,何止是满族后百倍,虽然在多尔衮眼里,汉人都是软弱、胆小、无能之辈,但如果是在左右都是死的情况下,多尔衮也相信,汉人一定会起来拼死反抗的

当然如果是在以前,多尔衮或许也不会太在意,有多少人反抗,就杀多少人,最多也就是麻烦一点但现在有南京朝廷存在,己经成为不少北方汉人的希望所在,多尔衮显然不能把所有的汉人全部都推到南京朝廷的那一边去那样的话,清廷就是自取灭亡了

因此在南征失利之后,多尔衮在施政上,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明显对汉人怀柔了许多,不仅打出了满汉一家的旗帜,而且对一部份向清廷效忠的汉族官员也多加笼络,甚致在条件并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举行清廷的开科取士,以收垄北方汉人的人心,并在平时也极力劝告满州贵族,对汉人的态度要好一些,目地就是为了缓和满汉之间的对立情绪,以加强汉人对清廷的归属感

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多尔衮这些工作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满汉对立情绪缓和了不少,一些汉官的积极性也明显加强了许多,清廷的经济情况能够明显好转,朝廷的财政收入能够得到提高,汉官在里面所发挥的作用至少占了五成以上,而另外五成中,有三成都是关外汉官的作用,实际上八成的工作,都是由汉族的官员来完成的

当然多尔衮的这些做法,也得到了一部份思想开明的满族贵族的支持,但他也知道,在满人当中,有一少部份极端的满族主义者对这些做法十分不满,但有自己在上面压制着,就算是心有不满; 也不敢表露出来同时也有一批满族贵族喜欢故意找一些汉族官员的碴口,对他们进行辱骂,甚致是抠打,以显示对汉官的蔑视与不屑,但他们所针对的,只是中下层汉官,对高级汉官,还没有人敢当众驱打

因此也可以说,虽然在小节上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民族矛盾也确实缓和了许多只是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现像,只要清廷一天没有真正的统一中国,满汉之间的矛盾就一天不能真的消除,仅仅只是被掩盖了起来而己

而这一次的动乱,就是一次满汉之间的矛盾大爆发,而代善的意外死亡,使满汉之间的矛盾并未随动乱被平息之后而缓和,相反还进一步激化,一直沿续到了现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多尔衮忽略了满汉矛盾的激化,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调查代善的死亡原因上代善并不是真的被暴民打死,而是被手榴弹炸死,这种手榴弹多尔衮见过,是从中华军那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