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太公冷笑一声,哼道:“那要恭喜他,从二品大员呐。”

郑应见他这种反应,心里猜到几分,识趣的闭嘴。徐卫不知道还有个在东京作高官的叔父,更不知其中恩怨,拆开书信读了起来。那文言晦涩难懂,但好歹也是个大学专科生,也能看出个大概意思来。徐绍来信寥寥数语,说是他刚供职枢密院,听闻侄儿剿贼立功,不胜欣喜,让徐卫往东京走一趟,越快越好。信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到兄长徐彰。

徐卫看罢,将信递给父亲,老爷子却不接,喝下一杯酒问道:“说什么?”将信的大致内容说了一遍,徐太公听罢不置可否,脸色阴沉得吓人。郑应是个明白人,知道这其中必有原故,自己一个外人不好打听,遂借故告辞。徐胜徐卫两兄弟亲自送出。

立在大门口,徐卫将那书信再看一遍,越看越觉得不对劲。既然对方是自己的亲叔叔,与老爷子又是亲兄弟,怎么一封家书寥寥数语,根本没问候一下其他人?

徐胜见弟弟盯着书信看,想到他大病之后记不太清楚从前的事情,即便记得,那时他才几岁?便说道:“爹和叔父已经多年不来往了。”

“为什么?”徐卫不解。

徐胜沉思一阵,索性在那台阶上坐下,叹道:“说来话长啊……”徐卫陪坐在旁,听四哥提起了徐家的陈年往事。

徐家祖籍就在此处,曾祖祖父都是禁军小军官。徐家既是行伍世家,那子弟便都去从军,最大也只有一个八品官。到了上一辈,才算有人出头,徐彰徐绍的长兄徐茂因军功,累迁至庆州刺史,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便通过关系有意提拔两个弟弟,徐绍得以升迁,但徐彰拒绝兄长好意,跟着老种经略相公种谔浴血奋战,也升上来了。他凭的是真本事升官,自然对弟弟徐绍颇有微词,看不起他,两兄弟渐渐不睦。后来,徐茂去世,临终之前还记挂着两个胞弟,尤其是徐彰,便托朝中至交疏通关系,将徐彰从西军调回东京,任步帅司都虞侯。当时,徐绍已经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官拜制置使。

徐彰进入三衙长官之列,作了京官,但上任没多久便与同僚不和,又看不惯朝中一些陋习,时常加以抨击,得罪了不少人。一些权贵有意整治他,便有朝臣不断上本参奏。对于其他人的攻击,徐彰虽怒但也没当回事。可这其中,居然有他的亲弟弟徐绍!叫他如何不寒心?也正是徐绍那一本,直接将二兄参了个被迫致仕。

这么一来,骨肉兄弟反目,再无来往。徐绍就算领着子孙回乡扫墓祭祖,徐彰也会紧闭大门,拒而不见,一母同胞却形同陌路。

“这次叔父来信召你赴京,你要是去了,父亲肯定不悦。九弟,三思而后行啊。”徐胜颇为无奈的叮嘱道。说实在的,这件事情上,徐胜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叔父当初为什么要参父亲一本?再说,参都参了,退也退了,兄弟总还是兄弟吧?父亲又为何深仇大恨一般,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子?这徐家祖宅,本为三兄弟共有,至今也没分过家。可大伯那一支,分散各地,不常往来。三叔那一家,就更不用提了。徐家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团聚过。



第六十二章 熟人特别多

望着出神的弟弟,徐胜搭着他的肩膀说道:“老九,咱要给爹争口气,不能让三叔一家看扁了,知道吗?”在他看来,三叔这次来信召弟弟去东京,绝不是为了叙骨肉亲情,恐怕还有其他目的。老爷子有言在先,他徐绍加官晋爵是他的事,我们不眼红。堂堂正正做人,安安分分做事就行了。

徐卫嗯了一声,也不知听没听进去。徐胜心里不是个滋味,起身入内宽慰老父去了。

既然这位三叔与我们家多年没有来往,突然写信来召,值得玩味。肯定不是信中所说的那样听闻自己打了胜仗,不胜欣喜云云。但无论如何这一趟必须得去,总不可能因为怕老爷子不高兴,该干的事我都不干吧?马上就到九月,还有一个月金军就将南下入侵,靖绥营目前兵不过两千,将不过数员,对大局来说起不到多大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挡住金军第一次进攻,还得从朝廷着手,这一趟去东京,就是个机会!

但问题随之而来,靖绥营这次作战回来,首要任务就是抓紧训练。自己一走,这事谁来负责?四哥是绝好的人选,可他军职在身不可能留下来。除此之外,又有谁能挑起这个担子?

房中,徐卫正收拾行装。他脑子里根本没动那个心思要和老爷子商量,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大名至东京虽然不远,但没十天半个月怕是回不来,收拾几件衣物,带点盘缠是必须的。

“你真要去?”不知什么时候,徐太公已站在门外。

徐卫停了下来,转身点了点头。老爹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自己也没办法。徐彰闻言,盯着儿子看了半晌,叹道:“儿大不由父,去吧。”经过几次长谈,他了解到徐卫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当爹的帮不上他就算了,哪能挡他前程?只是,徐卫这一去,自己这张老脸就彻底挂不住了。

徐卫不想解释他此去东京,不是为了托关系走后门。时间紧迫,要办的事情太多,他实在没有办法把精力放在这些家庭的鸡毛蒜皮上,遂闭口不言,沉默以对,免得挑起争执。见儿子不言语,徐太公入内坐下,主动提道:“你去了东京,没有十天半月回不来。乡勇营的事情怎么办?”

“我已经委托张庆,他是副指挥使,全面负责部队的训练。”徐卫回答道。

徐太公一听,眉头拧成一团:“张庆?他连你都不如,怎么负责?乡勇营刚组建,应当抓紧训练。”说到此处,略一停顿,“还是我来吧,几十年的兵不是白当的。”

我听错了?老爷子主动要来指导乡勇营的训练?他不生我气?徐卫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简直是太阳打南边出来了!

“你愣着干什么?不相信爹?小子,不怕吓着你,你爹我带出来的部队,就算在西军中也是精锐之师,你这破乡勇营还能难得住我?”徐太公叱道。

“可您老的身体……”徐卫担心道。

“我身体怎么了?硬朗得很,白天使陌刀你没看到?”白了儿子一眼,徐太公说道。

那倒看到了,没舞多久,就气喘上了,这么大年纪了还不服输。不管怎么说,老爷子出山来抓部队的训练,那绝对是首选。虽然自己没有亲眼看到他是如何驰骋疆场,斩将夺旗,但就凭他离开沙场这么多年,好些人还记得他的名号就足以说明问题。这个后顾之忧解决了,自己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去东京。

心里突然有些愧疚,老爷子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前些日子自己赴山东助战,他能提出让让自己逃避。这次去东京,又不加阻拦。而自己呢,还想到他性情固执,根本没想过和他商量。虽然自己这个儿子是假冒的,但老人家对自己这份亲情,却是货真价实。惭愧啊……

又说了一阵,徐太公便催促早些歇息,自己则起身向外走去。徐卫几次想对他说声谢谢,可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堂堂七尺,要作这小女儿姿态,实在有些为难。

“对了。”徐太公停在门外,欲言又止。

“爹,有事您说。”徐卫赶紧说道。

像是有些难以启齿,徐太公几次动了嘴唇却说不出口,最后,还是说道:“明天你经过县里,买些个大的脆梨带上。”说罢,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匆匆忙忙走了。

脆梨?买来干啥?

第二天徐卫起了个大早,到靖绥营安排好一切后,与徐胜同行,直奔东京而去。经过夏津县,遵从父亲的吩咐买了上好的脆梨十斤带上。一路快马加鞭,经过北京大名时,与徐胜分别,直投东京。

第四天一早,徐卫就出现在东京城内。望着这座宏伟的几朝古都,他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还是被狠狠震惊了一把。从前一直有个概念,那就是北宋都城开封是座极其宏伟繁荣的大城市。可终究怎么个宏伟,怎么个繁荣,无从得知。

现在亲眼看到,才感觉宏伟繁荣都不足以形容这座城市的活力。首先第一印象就是热闹,不仅人多,商铺更多,这一大早的,应该好些人连床都没起,街市上却已经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第二个感觉就是,虽然热闹,但却井然有序,自己骑着马一路通过,居然被堵。后来才发觉,每隔两三百步,就有一个挂着“军巡铺”的所在,里头的军汉又要维持秩序,还要疏导交通,简直就是后世交警和巡警的祖师爷!

商铺林立,人流不息,井然有序,热闹繁荣。这就是东京给徐卫的第一印象。

其实,他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东京为几朝古都,数百年经营,又特别是大宋开国以来,历代君王非常重视发展,尤其是工商业。甚至打破历朝历代不许百姓向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场以外做生意的规矩,就连御街两旁,都允许设立商铺摊位,有钱大家赚!

那东京城,各地运来的商品数目成千上万,你随便找一个小摊铺,要买二三十种东西下酒,马上就拿得出来。东京城,每天消耗的鱼就上千担,每天都有上万头猪被赶进来等待宰杀。这还不算,除了白天,东京的夜市也非常有名,经常到闹到三更才散。而朝廷也大开方便之门,城门关得极晚,开得极早。

在政策鼓励下,东京商业极度繁荣,每日成交量动辄以千万计!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再不像往常那样,藏头露尾,而是大胆地穿着绫罗绸缎,招摇过市。像徐卫这种怀里揣着几十两银子的,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最让徐卫记忆深刻的是,古代中国的民众,印象几乎都是面黄肌瘦,表情麻木,为了生计奔波不停。可东京的居民,个个看起来都欢喜得很,精神饱满,和气好客。看着这一切,徐卫这个二世为人的家伙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还真是个乡巴佬。

同时,心里也担忧,这上百万东京百姓,安逸太平的日子过得太久,早忘了兵戎之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