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9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折彦质和徐卫一样,是战功赫赫的大将,而且两人同为大宋的军事统帅,且有多年的交情,由他去向皇帝说明,必能消除皇帝的顾忌。可折彦质却不愿去当这“坏人”,推托不往。范同倒是自告奋勇,可他的话分量不够,秦桧没奈何,只能亲自出马。

为了不让皇帝紧张,秦会之特意选在陪皇帝检书的时候进言。

大东京皇宫里,几乎每一朝都会在禁中建阁,以收藏先帝的御札和作品。比如天章阁、显谟阁、徽猷阁、龙图阁等等,皇帝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这些阁子里去整理拜读先人的文墨,时常召宰执大臣侍制。而杭州行宫里,也复建了这些。这一天,赵谨到天章阁,恰好就召了秦桧陪同。

天章阁中,赵谨走在前头,检视着书架上的先人文黑,偶尔取下一本来,便交给后头的秦桧。秦桧抱着一叠文本,也没说话。君臣两个静静在阁中行走,直到最后,皇帝检视毕,到旁边书案坐下,随手翻开一章看了起来。秦桧也坐在下首,等待着机会。

“秦卿,近来中书有要紧的事么?”赵谨问道。自打徐良出朝,赵谨一连半月天天上朝,每日都有烦心的事,最近,他已经七八天没有上过朝了。来天章阁,若不是惯例,他只怕也不想来。

“十分要紧的,确实没有。只是最近臣等偶尔在讨论川陕的事情。”秦桧道。

听到“川陕”,赵谨一时还不以为意,随口道:“川陕怎么了?”

“回官家,自川陕宣抚处置司设立以来,四川陕西两地,不受朝廷直辖已经多年了。在此期间,川陕之行政、军事、财赋、人事,朝廷皆不干预。当时是权宜之计,但时过境迁,再这么下去,终究不是办法。”秦桧道。

赵谨翻书的手停了下来,因为此时他才想当日沈择对他说的话来。那时,他正为是否批准徐良请辞而犹豫,因为害怕一动徐六,就惹毛了徐九,生出事来。当时沈择就说,徐九纵有异心,也不敢轻举妄动,朝廷可以徐徐图之。最近事多,他把这一节给忘了,现在秦桧提起来,他哪还有心拜读先人文黑?

“宰执大臣是什么态度?”赵谨十分关切地问道。

“臣等的意见是,川陕今日之格局,是断然不能再继续下去的。削权,分治,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秦桧坚定道。

赵谨两条眉毛渐渐往中间挤,神情也阴沉下来:“可太原王……”

“官家,臣是说削权分治刻不容缓,至于怎么安置徐郡王,这可以慢慢商议。”秦桧解释道。

赵谨稍稍松了口气,但仍旧道:“这削权分治,也是针对太原王,他必然是不快的。此事,可万万大意不得。你们有详细的计划么?”

当下,秦桧便将他“一步一步”的计划,讲给皇帝听了。从收回处置权,到派出宣抚判官,再到分治川陕,每一步都详细讲解给皇帝听,而且极力淡化风险,只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赵谨听了,倒觉得还算稳妥,因此并没有反对。只是再三嘱咐,宁愿慢些,缓些,也不要激化矛盾。毕竟几十万西军都在太原郡王的手中,万一炸了,那就祸事了!

!#

第八百四十三章

第八百四十三章

取得了皇帝的同意之后,秦桧火速在朝中操作此事。徐良去职,他的追随者们或出朝,或隐忍,朝廷里没有力量与之抗衡,再加上折彦质也对此事持赞成态度。因此,事情进展得极顺利,很快形成共识,由皇帝赵谨下诏,收回川陕宣抚处置司“特权”,取消其“处置”二字,改组为川陕宣抚司,仍由徐卫担任宣抚使。

在这里,秦桧耍了一个小手段,在皇帝下诏之前,他就奏请皇帝任命一个西府长官。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西府枢密院的长官,名义上还是徐卫,他带着“知枢密院事”的头衔,也就是中央派员,免去其西府长官的头衔,紫金虎就真正成了“地方”大员了。也因为这个原因,徐卫的完整职衔从“川陕宣抚大使”,变成了“川陕宣抚使”。

而受秦桧推荐的兼任西府长官的,正是折彦质,并且,其职衔不再是“知枢密院事”,而是“枢密使”,高出一级。秦桧这么作,和之前折麟王不愿出头奏请整治徐家有关。你不想出头,我非把你拱出来不可!徐卫免了西府长官衔,继任的是你,还有说的么?

诏命一下,也就意味着,徐卫总揽四川陕西两地行政、军事、财赋、人事大权的时代终结了。作为宣抚使,他对这些事情仍旧有管辖权,但是,必须经过朝廷同意,不能擅自作主。这也是为什么,徐卫要抢在“事发”之前,任命刘子羽作“总领”,任命吴拱“主管机宜”的原因。必须在朝廷收回权力以前,把宣抚司的编制全部占满,不给朝廷以可趁之机!

当皇帝的诏命送达兴元府时,徐卫立即上奏,表示遵从皇帝旨意,尊重朝廷决议。秦桧倒是没料到徐卫这么痛快,本以为怎么着也要上本发发牢骚吧,既然这么爽利,那不好意思,我就也下一招了。

在秦桧的计划中,第一步是收处置权,第二步就是派任宣抚判官。宣抚判官是个什么职务?在宣抚司中又处于什么地位?

在宋代,宣抚使、宣抚副使、宣抚判官这三个重要职务,同时出现几乎没有。如果官员级别、资历、威望都够,那么可以直接任“宣抚使”,如果差一点,那就任“宣抚副使”,但就不设“宣抚使”了。可是,无论主事的是宣抚使,还是宣抚副使,都必设宣抚判官。

当然,如果派遣的官员在级别、资历、威望这三方面实在不济,又必须派他的情况下,那就充任“宣抚判官”,同时行使“宣抚使”的权力,择一高级幕僚,如参议参谋之类,来充当“宣抚判官”的角色。

所以,看得出来,宣抚使、宣抚副使、宣抚判官,这三种职务,都可以作为一地的长官。秦桧想要特色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充任“川陕宣抚判官”,将来事情有变,这个人就可以接任四川宣抚使,或者说,代替徐卫。

有这个前提在,人就不好选了。都知道川陕被徐卫经营了多年,如果由中央派出官员,到了川陕只能被架空,因为上上下下都是徐卫的人,你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只怕去听吆喝都还没资格。

所以这个人,必须是川陕现任官员,这样才熟悉情况,不至于两眼一抹黑。除此之外,这个人还必须是朝廷信得过,与徐卫不是一路人,否则只能是弄朽成拙。再有,这个人在川陕的地位不能太低,否则不但掣肘不了徐卫,反而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只人当枪使。这么一算下来,四川官员是用不了了,只能在陕西选。

可陕西是徐卫的“老巢”啊,是他的根据啊,要选出这个人,简直就是虎口拔牙!

不过,这难不倒秦桧,他在西京留守兼河南知府任上时,挨着陕西近,对西军的情况有一些了解。现在陕西诸司之中,无论帅司、宪司、漕司几乎都是徐卫的人,但有两位除外。一个是环庆经略安抚使刘光世,一个是熙河经略安抚使姚平仲。

刘光世的优势在于:第一,他是皇亲,当今刘皇后是他的侄女,政治上绝对可靠。第二,他资历也比较厚,本身就是西军将门之后,其父刘延庆在当年西军伐辽时,曾经出任过西军统帅,都统制。而他本人也在陕西勾当多年,先后在鄜延帅司和环庆帅司任职,对西军情况非常熟悉。

但他的劣势也很明显,在西军中威望不足,几大帅司里,环庆防区最小,兵力最弱,刘经略的战功跟其他大帅比起来,也乏善可陈。若用他,怕难以服众。

再看姚平仲,这位的优势在于:他资历、威望、战功都很亮眼。姚家是陕西大族,镇守熙河多年,也是西军将门之一。姚平仲本人是将家子,早年曾经在童贯手下底立过大功,后来宋金事变,他奋力勤王,战功同样显赫。后来归划徐卫指挥,西军几大战役,都有熙河将士攻城拔寨的身影。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姚平仲的资历比徐卫还深,关中豪杰呼为“小太尉”,方方面面都比刘光世要强。

而且,熙河军恐怕是西军中徐卫唯一插不上手的,具有私军性质。反观刘光世则不然,环庆原来的大帅是曲端,部队也是曲端打造的老家底,手底下的将领也是徐卫经手过的。他不太具备跟徐卫抗衡的实力。

综合比较起来,秦桧更倾向于姚平仲。但他知道,这事在朝里恐怕有一番争论。毕竟,有刘皇后在那儿,她怎么可能不向着自己的亲叔父?而且相比姚平仲,赵官家可能也更愿意相信皇后的娘家人吧?

谨慎考虑之后,他将这两个人都推了出来,先在中书议论。果不其然,参知政事范同,旗帜鲜明地支持刘光世,理由就是“政治可靠”。而麟王则毫无疑问地支持姚平仲,因为在折仲古看来,刘光世在陕西难成气候。靠外戚身份混到的太尉,怎么跟人家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战功相比?

而且,这里面有一段渊源。当年西军赶赴东京勤王,折彦质曾经跟姚平仲打过很多交道,深知此人是有“野心”的。李纲曾经评价说他“志得气满”,也就是说这个人骄傲,不容易看上旁人。这么多年,他甘愿只作熙河帅,屈居于徐卫之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徐卫个人能力及其家族势力的影响。如果用姚平仲,相较刘光世而言,更能对徐卫形成威胁。

折彦质跟范同意见相左,而另一位参知政事陈康伯又是麟王扶起来的,自然与折彦质保持一致。这么一来,秦桧的意见显得尤为重要。

但这却苦了秦桧,他能留在中央,并且出任次相,跟刘家有莫大的关系。他现在必须靠着这颗大树,尽管他倾向姚平仲,却不能说出来。否则得罪了刘家,以他在朝中的根基,这次相的位置恐怕保不住。

思前想后,再三斟酌,秦桧还是不接这话茬,直接将事情捅到皇帝跟前,让圣上裁决。可事情报上去,皇帝迟迟没有表态。过了好几天,才在垂拱殿召集宰执大臣。

一开始,赵谨并没有明显的倾向,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