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飞跃大明宫之皇后奋斗记+3番外 作者:爱玲粉丝(晋江vip12.26完结)-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侍婢一头雾水的看着自己的主人,徐婕妤又在说奇奇怪怪自己听不懂的话了。不过作为奴婢,她清楚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听见了也要装着听不见。侍婢很坚定的说:“娘娘的身体弱,还是叫奴婢扶着娘娘回去吧。”
    佳芝回到了东宫,她好像累坏了,衣服都没换就一头扎在卧榻上不动了,她是不是该装病,和徐婕妤保持距离呢?
    “娘子,左庶子徐宁来求见。”浣纱进来轻声的对着佳芝说。
    徐宁是李治留下来看家的官员,左庶子相当于太子的办公室主任似的,专门跑腿办事的。佳芝一听,徐宁这个时候来,究竟是什么事情?东宫的日常事务不是早上都处理好了?难道是长安里面有要紧的事情发生了?
    “叫他进来。”佳芝忙着爬起来,失意侍婢们给自己整理□上和头发。徐宁正焦急的站在丽正门前边,他的袖子里装着一封书信,是给太子的,他实在不确定这件事要不要和太子汇报,或者该怎么说。
    事情一闹出来,褚遂良表示应该立刻写信,叫驿站加急给李治。但是有些官员担心这个消息要是泄露到前线,会造成恐慌。到底怎么办?东宫的属员们吵了一整天,太子监国是没错,但是太子监国竟然跟着皇帝到了定州,远离长安十万八千里啊!
    正在徐宁郁闷的要挠墙的时候,一个内侍出来笑嘻嘻的说:“徐左庶子,娘子在丽正殿见你。”
    作者有话要说:亲们猜的没错,徐婕妤才是武女皇重生啊




☆、86最新更新

长安城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皇帝带着大军出征;在理论上讲,随着皇帝的离开;长安城的人数在减少,而且这几年还算是风调雨顺;关中附近的田地都是丰收;长安城在理论上的是不缺少粮食的。当然这个和天朝的平均工资和住房面积一样坑爹,老百姓们都是托了平均数后腿的对象。
    除了大家氏族,谁会在家里建设一个足够吃上几年的粮仓,在厨房边上的库房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风干野味和腌渍好的东西呢?长安城的一般百姓平常都靠着坊上的小粮店和东市西市的大粮店的供应啊。
    佳芝一下就明白了;大军出征,政府要开始征收粮食;军队一出动,人马无数,连带着跟着军队的民夫也是要粮食的。商家们永远都嗅觉灵敏,善于发现商机,和制造商机。即使市场上真的不缺粮食,那也要炒作出来粮食短缺的市场假象。粮价飞涨,老百姓们吃不消了。
    佳芝挑起一边眉毛不动声色的看看左庶子徐宁:“户部的人也没全跟着圣人去辽东啊,该开仓平粜的,那些官员在干什么呢,还要等着圣人从辽东发了旨意来?”言下之意你们慌什么,粮食都在仓库里面,开仓倾销,平抑物价啊。
    徐宁没想到佳芝能这样说,在他的印象里面太子妃绝对是个很标准贵族女子,平常幽居深宫,对着外面的事情也不是轻易过问,虽然太子手上的权利慢慢的变的大,可是太子妃仿佛对着自己能做些什么完全不知道。她既没有推荐自己家的人当官,也没安插些私人,更不会对着一切政务都横插一竿子。太子妃的心思似乎全在后宫的一亩三分地,安静的叫人有点不好意思。
    其实徐宁和褚遂他们那些东宫的官员谁也没想佳芝会拿出什么主意,他们来请示也只是看在佳芝坐在太子妃的位子上。以后出了事情也好有个出来挡子弹的,反正是太子妃的意思,要是真的出了军粮不能补给,或者动摇了国家贮备的事情,和他们的关系也不大了。佳芝坐在上面看着徐宁送上的来公文,满心里转了无数的圈子。你妹的!你们这些人这回想起我来了。长安城这个时候确实是世界第一,放眼整个世界,也就是长安城的人口多。人口多了,问题也就来了,和现在的帝都魔都等等大城市一样,这些人一睁眼就要吃饭穿衣,就要出门溜达。唐朝的皇帝经常去洛阳,也就是因为关中的土地实在是承载不了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可是佳芝不能说干脆大家一起搬家吧。去洛阳,省的奸商们哄抬价格。
    这是非常时刻,若是佳芝真的做出来搬迁的举动,后宫的人好说,三省六部,好些官员要不要搬家?他们搬家没关系,跟着的家属呢?随性的护卫呢?即使这些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忽然把首都搬走,被人以讹传讹的说是辽东战败,皇帝出事了,那个时候北边的契丹和西域的一些势力趁机而入,还不闹的不可收拾。
    因此搬家不成,佳芝还要另想办法。她把公文扔在身边的小桌子上,对着徐宁说:“可是把消息送到郎君那里了,长安发生的事情,想必圣人也该知道了。你们商议了半天有什么结论么?”
    徐宁本想着佳芝会稀里糊涂,甚至是鸡同鸭讲,谁知佳芝完全明白公文上的意思,反而是问他们的决断,没料到太子妃会是这个态度,徐宁打点精神拱拱手:“若是开仓平粜,只是前方的战事不明朗,辽东之役若要拖延下去,恐怕军粮的供应总是吃紧的。而且平粜的效果也是一时的,只怕是那些奸商们花钱买了评价的粮食,一转手又要赚钱了。开仓也是需要圣人的批示才能开仓。”长孙无忌和李二凤全在辽东呢,就是李治也在定州,公文来往时间不短,事情的发展也不好预测。
    佳芝想想这些官员们想的也是,就是真的开仓把里面的粮食全卖出去,在夏天把新粮食收回来之前,还是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而且李二凤的架势大有和高句丽人死磕到底的架势,若是辽东之战打上个几年。佳芝沉吟一下对着徐宁说:“既然是奸商作乱,叫人清查税务,没有他们赚钱,害的百姓受苦的事情。”
    说着佳芝整理一□后的垫子,找个舒服点的位子:“既然他们能趁着国家有事打发横财,那就加税。长安的百姓按着户籍计算,一个丁口一个月六斗粮食,官府直接按着评价卖给三斗,剩下的他们去店铺里面买。只是商铺们在粮食上加的钱,按着每天进货的数量,抽十分之一的税。商家们粮食交易交税不要钱也不要布匹,只要粮食。你们下去商量个周全的法子出来。告诉那些商家,这个税一直收到粮价回落的时候。什么时候粮价回落到了出征前的价钱,这个十一税就取消。”唐朝的时候政府对着人口和商业活动管理的很严格,一家子有多少人,从事什么职业,一年收入多少清清楚楚的。而且户籍三年修订一次,绝对保证户籍的记录和现实最大限度的相符。
    而且长安城和所有的唐朝的城市里面的商业区一样,都是有围墙和大门的!每天什么时候开业,什么时候下班都是有统一的管理。进出的货物也是有登基,什么市面交易,底下跑税的可能基本是不存在。佳芝这个法子就是建立在严格的统一管理上。每家多少人,核定多少的口粮这个跑不了,防止了利用人头囤积购买评价粮食,商家们想要隐瞒自己的销售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徐宁低着头,大概想一下佳芝的提议,心里对着佳芝的看法又是一变。太子妃平常深藏不露,可是一旦发声,却叫人刮目相看啊。于是徐宁深深地对着佳芝一躬到底,称是退出去了。
    等着徐宁走到了门边上,佳芝忽然想起什么,叫住了徐宁:“左庶子请稍等,长安城粮食的事情还是要尽快的告知圣人和郎君。”
    徐宁忙着一拱手:“娘子说的是,仆就去办。”
    等着徐宁出去,刘媪带着小宫婢把放在当地的屏风给搬掉,刘媪宽慰着佳芝:“每次有战事,粮食涨价是常见的。我恍惚的记得,当初贞观初年,和突厥开战的时候,粮食涨得比现在还厉害呢。后来慢慢的也就好了,今年是个丰年,眼看着就五月了,只要一到六月没有连阴雨,粮价自然回落。娘子的法子却是巧妙,只是这些都是外面官员的事情,他们食天子俸禄理应为天子分忧。”
    “他们是给天子分忧不假,只是他们也不想被天子怒气扫了风尾。这些人一个个的饱读诗书,难道还不能办好这点事情。分明是担心自己落了个撕开粮仓的罪名罢了。圣人远在辽东,就是五百里加急的驿站快马,到了辽东,圣人当时批示了再送回来,这样一来一回也是一半个月时间。那个时候长安的米价也就到了高的引起民怨的程度。要是真的出了点民变什么的,粮仓或者被哄抢了,或者是有乱民乘机谋乱。会怎么样?”佳芝靠着身后的垫子,无奈的想自己整天为了小武和徐婕妤两个还头疼的搞不定呢,又冒出来外面的政务。自己不是武女皇,对着政治不感兴趣,你们别这样赶鸭子上架行不行啊。
    可老天爷对着佳芝的心声仿佛没有收到,第二天早上起来,佳芝瞪着眼前一本厚厚的奏疏,嘴角抽搐一下:“这是什么?!”
    “娘子这是左庶子送来的奏疏,说是准备送到定州给郎君的。”浣纱很麻利的给佳芝把头发挽起来,佳芝皱着眉头,拿过来那本奏疏,无奈的叹息一声,无奈的打开翻看一下。果然是李二凤亲自挑选的太子东宫班底,萧瑀不在,褚遂良不在,褚遂良也不是吃素的,一晚上的时间就把关于长安的粮食问题和市场供这道大题目写的洋洋洒洒,文辞优美,又有可行性。佳芝点点头把奏疏交给浣纱:“叫他们按着平常的样子发到定州去就是了。对了,等一下我有信也要一起送去。”
    浣纱结果那封奏疏,摆在书案上,这个时候奶娘带着李忠来请安了,没一会当康也被带着来了。李忠这些天没有被徐婕妤的冷脸给吓着,活泼了很多。佳芝拿着小木片在上面写了好些的字,李忠也不用每天死记硬背的读诗经什么的,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才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忠就变得活泼起来,他一进来先按着奶娘的教导,有模有样的给佳芝请安,奶声奶气的说:“阿娘安好。李忠给阿娘请安。”接着李忠眨巴着眼睛,咕噜噜的盯着佳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