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三国的小人物-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仪说,费尚书,我的功劳您都看到了,您也跟着丞相多年。那蒋琬是谁?有哪一点比我好?

杨仪最后说,当初,我要是把人马拉到魏国去……

就在杨仪向费袆大发牢骚的当儿,蒋琬到后宫找后主。

蒋琬对后主说,陛下今天在金殿上,封赏了那么多人,却忘记了对一个人的封赏。杨仪多有功劳,不封赏,有点说不过去呀。

后主为难地说,可相父的奏章中没有提到对杨仪的封赏呀。

蒋琬说,那一定是丞相一时疏忽,把杨仪忘了写上,杨仪一直侍奉在丞相左右,太亲近的人,反而容易漏掉呀。

后主问,那依大将军的意见呢?

蒋琬说,我觉得应该给杨仪升官一级,再赏一些绸缎,以安其心。

后主不爱考虑事儿,以前听相父的,现在相父没了,就听蒋琬的。

后主说,你看着办吧。

蒋琬说声遵旨,转身要走。

就在这时,费袆急匆匆地闯进来,大声叫嚷,哎呀,不好呀、不好呀。

蒋琬问,怎么了?

费袆说,杨仪要反呀!

后主和蒋琬都吓一跳。

蒋琬说,怎么可能呢?杨仪要反早反了,何苦要把兵马带回来才反呢。

费袆就把杨仪刚才在路上发的牢骚说了一遍。

费袆说,我看杨仪这样的人用不得,他受了一点委屈就心里失衡,您即使现在封赏了他,可以后他再有什么不满意的,说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呢?陛下宜早作决断,留着他,后患无穷啊!

后主一听,说的是。来人,将杨仪拿下,问斩。

蒋琬赶紧说,杨仪虽说犯了错误,可他也立了不少功劳,就将他贬为庶民吧。

后主说,好吧。

使者把旨意到杨仪府中一传,杨仪跪在地上半天没起来。

问题还在后边,杨仪到了被贬的地方,还不安分,写表章给后主,发牢骚,言辞更加激烈。后主看了很生气,派人来抓捕杨仪,想带回京城问罪。

带不回京城了,因为就在使者到达的当天夜里,杨仪就抹了脖子。

使者看着杨仪的尸体,叹了口气:你这是何苦呢,也算个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大人物了,怎么就不自重呢!

杨仪小传杨仪(?—235)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建安中,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之主簿,不久背傅群而投襄阳太守关羽。关羽命杨仪为功曹,遣往蜀中见刘备。刘备与杨仪共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甚为欣悦,因此辟杨仪为左将军兵曹掾,后丞相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署府事。建兴八年杨仪迁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前军师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不久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但诸葛亮遗意在蒋琬。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陈寿评曰: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第13章 刘馥:都是争鸣惹的祸

刘馥,沛国相县人。跟曹操还算半个老乡。

刘馥小时候就聪明好学,爱动脑子,活学活用。常常有别人意想不到的想法。他还喜欢跟别人辩论,而且水平是一流的,总能说服别人,最终按他的意见来。

那时候,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安徽这里乱得特别厉害。

刘馥就南下到扬州(汉末的扬州,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治所在安徽寿县)避乱。他租了几间小屋,教些学生,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刘馥搞教育可相当有一套,深得学生家长的尊敬。对了,刘馥的志向是当个教育家,安安分分搞些教学研究,而不是政治。

但是那个乱世,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

当时袁术的将领戚寄、秦翊驻扎在扬州,听说刘馥很有才华,就请他来喝酒。刘馥本不想去,但又想跟军队上搞好关系,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军队呀,人家有武器。如果发起狠来,还搞什么教育。

刘馥就来赴宴了。席间,戚、秦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劝刘馥到营中做军师,有朝一日,能引荐到袁术那去,做个首席谋士,定有更好的前途,比搞什么狗屁教育强多了。

你看,我们也没受过什么教育,照样带兵打仗,镇守一方。

二人很自得。

刘馥没言语,认真吃、认真喝、认真听,听二人说得差不多了,才放下筷子问,你们认为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

戚寄说,那还用说吗?一代英主啊,甭说别的,就人家这家庭背景,阔大了,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自己占据淮南,势力那还了得。听说他最近从孙策那儿得到了传国玉玺,不久,他肯定要称帝啊,那时,我等皆开国功臣,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岂不美哉!

秦翊了跟着附和,对对对,要跟着袁明公干那得趁早,等他当了皇上了,再去巴结他,迟了,滚一边去,早做什么人来着,一口汤都喝不到。

刘馥笑了,他摇摇头,二位将军此言差矣。袁术这个人我早就看透了,平庸,没什么志向,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总想做皇上。他这一做皇上,那就成了众矢之的啊。天下诸侯会群起而攻之。那时候,他别说皇上了,就是割据城池做个郡守都不可得。活着就得被追杀,死了埋在地下也得被掘墓鞭尸啊。袁术自身难保,更别说你们这些小虾米了,大水一来,你们就被冲得无影无踪,到那时候,后悔可就晚了。

戚、秦二将一听,有点发蒙,哎呀,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刘馥说,我看你们不如就去投曹操。我纵观天下英雄,曹操为英雄中的极品。听说最近他迎天子于许,招贤纳士,屯田积粮,奋发图强。智谋不可谓不足备,眼光不可谓不深远,将来必定能成其大业。投奔他,才是投奔明主啊。现在你二人去投他还来得及,等到他统一了天下,你们再去巴结他,迟了,早做什么人来着!

二将一听,先生之言甚善,我等愿立即去投曹公。

本来二将是劝刘馥的,反被刘馥一劝。你说这是什么事!

于是二将连夜拔营起寨,到许昌投了曹操。曹操一看这二将很高兴,对他们弃暗投明给予很高的评价,并给他们都加了官晋了爵,还赐以金银财宝。

二将感激不尽,并说,并非我二人有此见识。当初我们二人执迷不悟,幸有高人指点,我们才幡然悔悟,来见明公。

曹操一听,哦,这人是谁呀?

二将说,刘馥。

二将就把前后经过详详细细说了一遍。曹操很高兴,立即命人去扬州请来刘馥。跟刘馥这么一谈,感觉刘馥才华过人,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司徒府掾。

果然,一年后,袁术称帝。三年后,袁术被诸侯阻击,呕血而死,淮南归入曹操。

戚、秦二将闻讯擦了把汗,对刘馥说,多亏先生当初指点,不然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刘馥说,偶尔应验,不足挂齿。

这一年,东南一带发生战乱,扬州刺史被孙策的人所杀,江淮郡县残破,乱糟糟没人管。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又恶化,急需一位智能之士掌控东南局面。想来想去,曹操想到了刘馥。

曹操说,江淮一带惨遭战乱,先生对那里比较熟悉,有群众基础,可以去收拾残局,整顿河山。

刘馥说,愿意效命。

于是曹操表奏天子,任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领命,单人独骑来到合淝空城,建立州治,颁布法律。

一面安抚驻兵,让他们安心驻扎,安分守己,不要违法乱纪。一面教化百姓,广施恩泽。大规模屯田,兴修水利,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民盛粮丰的安定局面。

刘馥觉得光够吃够喝不行,还得实施教育。干教育,他可是内行啊。他在合淝城中设立学校,招了一些读书人来教学,自己担任校长。没事的时候,到学校走走,视察一番,有时高兴了,给同学们讲讲课,或者坐在教室后面听听课。刘校长听课可不白听,他善于发现问题。他要学生们不可盲从,要敢于对老师讲的课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讨论。每次,他总是作出示范。

老师讲得正高兴的时候,他会站起来,提出异议,让大家讨论。

合淝城中,民风好,学风好,一派和平盛世的景象。

刘馥说,和平了,不能掉以轻心,忘记战争,城防工作永远在第一位。他修建城墙。在城楼上堆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储存鱼膏数千斛,准备做战时防守用。

这时候,曹操统一北方,和平解放荆州,想兵下江南,讨伐孙权。他想起刘馥来,这个人多有见解,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如请他来参谋策划。

刘馥接到调令,要离开合淝,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刘馥说,等江南战事一结束,我就回来。

大家说,到那时,你就是想回来,也回不来了,丞相能放你走吗?

刘馥说,我肯定会竭力要求来的,因为我适合在基层工作,跟大家的感情很深。

刘馥没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曹操把战船用铁环连接在江面上,气势十分浩大。有天晚上,曹丞相在战船上摆下酒宴,与文武痛饮。酒过三巡,曹丞相诗兴大发,横槊赋了一首《短歌行》。

曹丞相很兴奋,赋完诗,还顺便客套客套,请大家提提意见。

别人都鼓掌叫好。唯有一人大叫,丞相的诗好是好,只是有几句不太妥当。大军相当之际,将士用命之时,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你的诗中有不吉之言。

曹操一看,是刘馥,便问,此话怎讲?

刘馥说,你的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