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出庶出+番外 作者:潇湘碧影(晋江2012.05.15vip完结)-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一行人都起的挺早的。绥宁这片是纯山区加原始森林,后世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树木遮天蔽日,天放佛也亮的晚些。和平日差不多的时间起床,收拾完毕,若在京城,早就天亮了,在这里还只是蒙蒙亮。

  罗衣带上纱帽,可视度下降了些,不过效果还不错。扬起的灰尘至少不能直接打在脸上。幕僚们刚松一口气,心道:这位太太到底是京城长大,该守的规矩还是守的。转眼间,就听容仪道:“想跑起来,不是这样坐的。唉,脚!脚!上身要放松……”

  集体继续默……这俩奇葩,已经不能用常人的思维视之,白瞎了刚才内心的夸奖!!!

  不过官道上不好学,容仪也就口头上说说技巧。罗衣连骑装都没,更没兴趣了。短打还是有些不方便。

  申时初刻,一行人终于到达城门外。罗衣一眼望去,说是城门,也不过是土坎的几面墙而已。防御效果十分值得怀疑,好在此地属于内陆,只要不赶上少数民族造反,应该也用不到。真赶上造反了,这里原本就是别人的地盘,内城和外城也没任何区别。

  罗衣迅速下马上轿,因此虽说有仪仗开道,但每次县令上任都差不多,路人都懒的围观。罗衣为保持形象,连帘子都没掀。但也大致能猜到路人的样子——最开始在长铺就看到了。

  进了官衙,条件十分简陋。别说容仪两口子,就是范家几位都有点不惯。话说古代宗族观念极强,一般当官要提携自家子侄。可惜容仪外放的是在京城人眼中几乎等同于流放的地方,顾家还没人愿意跟来。范家子弟又要上进些,也是这几位家里极穷的缘故。虽说范家子弟都可以免费上学,可从秀才到举人,路途不可谓不艰辛。总不能自己死读书,看着老子娘媳妇累死累活。做幕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可以读书长见识,又可以补贴点家用。做先生倒是好,但对长远仕途来讲没什么大用。只好跟着亲戚吃苦了。

  范家跟来的是两个辈分的人。一个叫做范司直,一听就是这位的爹想让他做御史的。是范世俊的族叔,罗衣和容仪也以叔呼之。另两位倒是范世俊的侄孙,一个叫范洵,一个叫范渝。长辈称晚辈么,喊名字就行了。几位都没带家眷,罗衣等闲也见不到,男女大防之下,更是少有搭理。只派人安顿他们的住处便罢。

  县令有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属下有两位县丞和主簿,他们也各有两名皂隶,典吏也有一名皂隶。即,整个县衙算前头的男人就有15人,还不包括家奴杨成才和向阿吉。内院罗衣两个妈妈,四个丫头——还有两个丫头留京了,这么偏远的地方没必要带这么多人。琼英一个乳母一个丫头,虫子乳母没跟来,暂时由琼英的乳母一并照顾,也只有一个丫头。

  内衙看的出打扫铺成过,但明显还得再修饰。今天已经天晚,只把被子翻出来胡乱对付了一夜。第二日清晨,罗衣刚处理完家务,向妈妈就进来回到:“太太,刚有人送来帖子,说要请咱们家吃饭呢。”

  “拿来看看。”

  向妈妈把帖子递过去,罗衣翻开一看,杨家?

  此时容仪也走了进来:“帖子接到了?”

  罗衣点头。

  “那快来,世叔要讲解当地望族,你也听听。”

  “我?这不好吧?”范老头儿可比较古板。

  容仪道:“没事,我跟他说了。请他过来,竖屏风就是。”

  罗衣听说便跟着去了,倒不是她古板,只是她得尊敬别人的习惯。

  众人聚齐,范先生开始讲课:“这绥宁啊,自古就是苗疆。分为红苗与白苗两支。红苗人数更多。但也不是没有汉人的,比如李唐武后就派兵打过这里,有位姓李的将军刚打胜仗,武后驾崩,他也没再回去,便在这里扎根。是以,如今李是大姓。”

  “再有,比如杨家。那是杨再兴的后人,也是这里的大族。绥宁四大家族分别为侯杨刘李。倒都是汉姓。这些家族有些是苗族,有些是侗族,但他们族谱都是可查的,来往也还算密切。风俗与我们大不同,老爷还是要仔细。”

  容仪点头称是:“先生知道的真多。”

  范先生谦虚:“非也非也,也就粗粗扫了眼县志。”

  罗衣在屏风后听着,听到红苗那一段,又突然想起:“我要提醒一句,诸位别嫌弃我多嘴。”

  范先生抽抽嘴角,还是说道:“太太有何吩咐?”

  罗衣道:“常言说:入乡随俗。从此我们把什么红苗白苗这话收了吧。红苗自称‘果熊’,白苗自称‘嘎咧’,开口叫苗子苗子的,仔细他们发火。虽然我们不怕他们,但在称呼上,随他们又如何?”

  范先生这会儿正色道:“还是太太仔细。”

  容仪道:“这可真奇怪,叫什么不都一样么?”

  罗衣道:“自然不一样,咱明明是京城人,偏有人喊我们天津人,你气不气?”

  容仪对老婆的话,从来无可无不可,老婆说什么是什么。范先生倒是认真想了想,觉得有理。

  罗衣知道这是最大的民族冲突,没有人愿意给自己的族群改性质。就算放在后世,谁要说她是日本人,她也得怒。更别说现在这个宗族部落观念极强的时候了。说完这最重要的一点,罗衣也就百般无赖的听着范先生说民俗,听的昏昏欲睡。好容易讲完了,才得以跑路。

  刚站起来,范先生又道:“老爷且慢。”

  容仪也两眼蚊香问道:“世叔请讲。”

  “杨家的帖子还请老爷回一个,这几大家,特别是杨家,还是亲自去拜访为好。就以拜访当地德高老人为由。”

  “这又是为何?”

  79大族

  范先生见左右都是自己人,便道:“除了我们,这里当差的都是当地人。我才查了一下,前面半数都是杨家人,剩下几家平分。只有捕快们有些杂姓,捕头还姓侯。”

  罗衣文弦知雅意,原来是搞定你们家长辈,看你们还蹦跶!容仪好歹被培训了一路,范先生一提点,也就明白了。容仪立马写了个帖子,约定明日登门拜访,饭局日后再谈,来日方长云云。

  杨家现任族长杨昌明接到帖子,点头微笑。对儿子说:“这个官是个识趣的。”

  杨家长子杨晟云反而淡定:“凭他哪个官,也得先拜了码头再说。”

  杨昌明喝道:“收起你这个轻狂样,还要考功名呢,学着点!”

  杨晟云应了,就下去安排接待县令事宜。县令给了脸,他们也要识趣才行。彼此脸上好看,接下来才好相处。

  罗衣打包了N份京城特产,又加上当地买的一些东西,用硬皮纸箱打好包。罗衣还在硬皮纸上还画了些显得挺雅致的图案,挺像后世的包装。如今已过了端午,按道理来说,天气逐渐热起来。可是这里却只觉得一阵阵凉风沁骨,看着太阳也大,就是觉得冷。罗衣索性翻出棉布制的马面裙出来穿。头上挽了个攥儿,插着一把当年张姨娘从贵州带回去的银梳子,左边加了一朵银制流苏花,看起来十分别致。

  先去看望了“德高望重”的老人,各送礼物一份。再去族长家联络感情。苗族没有那么多习俗,男女混在一堆,罗衣被圈养了多年,反而有些不惯。好在没多久也就适应了,倒是几个仆妇一直别扭到最后,此是后话。

  杨昌明的老婆是侯家闺女,嫁过来当然叫杨婶子了。年纪四五十岁,看起来爽朗大方。一见容仪两口子先笑道:“哎呦,从来没见过这么年轻的官老爷官太太。真是年轻有为!”说完这一句,便把两口子摁一块,坐了上座。

  苗族待客的地方,类似于一个半开的亭子。他们屋子又高,倒有个风景窗可以看看景色。近处的村落,远处的梯田,如诗如画。罗衣不由呆了。

  “孺人看什么呢?”杨婶子问道。

  罗衣回过神来:“你们这里真是好风景。”

  杨婶子不大听得懂官话,罗衣只得又解释了一遍。一来一回,罗衣倒跟杨婶子学起方言来。原本就有永州方言为母语的基础,学绥宁汉话感觉还挺像那么回事。杨婶子再看看罗衣一身打扮,就喜欢上了:“孺人真是灵范!”

  容仪等人就十分痛苦,比如“灵范”两字,猜都没地方猜去。好在杨昌明磕磕碰碰的官话也会说几句,还算能沟通。

  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杨家人特别对容仪那句“你们果熊人……”十分感慨。他们最恨“苗子”二字,你才是苗子,你全家都是苗子!明明人家是果熊!第一印象就好,气氛自然欢快。

  余下几家如法炮制,诸位家主心情很好。其实这个县令很好当,大家族把持的地方,县令么,就是戳在那儿只管造反问题。家常事物,他们有严格的族规和习俗处理。一般情况宗法凌驾于国法之上,国家扭转这么多年都也只求得个表面风光。内里还不是族长说了算?

  如何管理一个少数名族地区,容仪差点没把王阳明的事迹翻烂了。看来看去,也就是教民众知识比较有用。可问题又来了,经费哪里出?这得去拉赞助吧?苗族人愿不愿意接受汉化?目前看来,也就杨家族长想要儿子考功名,已经探了口风,让儿子跟容仪学知识了。

  要说开个免费教学班,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免费教学有什么用?认字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觉得十分没有必要。他们对读书人敬畏,有敬有畏。真开班了,估计绝大多数人跑来跟你学他名字怎么写就高高兴兴回家了。就好比后世,如果在一个小区推广英语,保管大爷大妈跑来学个名字家庭住址,再来两句你好好久不见,完事!想要民众洗脑,何其艰难?

  再有,税收和徭役问题。容仪是可以做到不贪啦,他被罗衣洗了脑,在这种穷苦地区刮地皮,你活得不耐烦了是吧?一不留神就起义了,乌纱帽保不住是小事,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