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明史-第8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相提并论。短短两刻钟的时间,六个炮兵团的一千多门火炮就打出了数万发炮弹,几乎用炮弹将整个奥斯曼军队的防御阵地犁了一遍。

接着,三排整齐的步兵开始向奥斯曼军队的防线推进,而重型炮兵团的炮火也开始向敌人防线后方蔓延,而轻型野战炮团则跟随步兵同时推进,每前进一千步,这三个炮兵团就会停下来一次,然后对步兵锋线前的敌人阵地进行数轮炮击,然后再继续推进。

整个作战行动卫平没有下一道命令,所有部队都是在按照战前就已经制订好了的作战计划在行动,而且所有的前线指挥官都非常清楚自己该怎么指挥军队作战,每一名士兵也都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进攻虽然缓慢,但是却非常有节奏,而且整个步兵锋线的推进都非常的顺畅。炮兵已经为步兵扫清了大部分的障碍,即使偶尔有躲过了炮击,仍然在抵抗的敌人会造成一些威胁,不过在步枪的密集弹雨下,这些顽抗的奥斯曼军人也都被迅速的消灭掉了。战场上,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弹爆炸声,如同爆豆般的枪声,以及不时传来的模糊的惨叫声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声响了,当然,步兵队列整齐推进的时发出的脚步声也许是最有规律,最有节奏的吧。

很明显,步兵的推进速度确实不快。从步兵战线开始推进算起,半个时辰只内,步兵战线仅仅前进了五里。不过,步兵的进攻却是最为强大的,在步兵所经过的地方,将不会留下任何一个敌人。当然,这种进攻也只有在战地战的时候才会出现,当敌人的防御阵地被步兵所攻克,当敌人的抵抗一直被步兵与炮兵所摧毁,当敌人的预备队根本就来不及组织新的防线时,那么战场上就有了新的主角。

而这新的主角就是李天长的第二十二军,以及杨天奉的第五军。这两支骑兵部队是在战斗开始前一个时辰才从后方的集结地点赶过来的,当他们到达白羊王国军队的阵地上的时候,第三军的步兵已经完全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防御阵地,并且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向西北方向上推进。当然,现在轮到这两支骑兵上阵了。

两个分别有三万多骑兵的骑兵军迅速的从第三军的步兵奉献两翼的缝隙处冲了过去,接着,在骑兵快速推进中,两军的骑兵都排列成了锋线宽大五里的骑兵冲击线。在奥斯曼军队的预备队没有赶高战场,没有组织起新的防线之前,明帝国骑兵的进攻机会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可以说,在这场战斗中,炮兵,步兵,以及骑兵之间的配合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而这造成的效果不仅仅是让奥斯曼军队在东部防线上被撕开了一个宽度达到了十多里的大缺口,一万多守在前线阵地上的奥斯曼军人全部被歼灭。更重要的是,前来观战的阿贾尼与侯赛因真正的认识到了明军的强大之处。

如果说明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骑兵,最好的步兵以及最好的炮兵,这都没有错。不过,最重要的是,明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三个兵种几乎就如同是一支军团在作战一样,明帝国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作战能力绝对是最好的,而这也是明帝国军队能够所向披靡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五十三节 战役收尾

朱祁钰这次动用了除第八军之外,远征军中其他七个军(第二十一军还没有来得及参战,战役就结束了)发动的这场战役,是明帝国正式进军奥斯曼帝国的开始。而按照朱祁钰的要求,这场战役不但要达到大量歼灭敌人,并且沉重打击奥斯曼帝国军民士气的目的,还要将整个战线向前推进一百到两百里,并且将东部战区与南部战区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战线!

从进攻大马士革开始,战役的四个关键阶段,即攻占大马士革与贝鲁特;歼灭安条克与摩苏尔的奥斯曼军队;在东部战线上取得突破,并且围歼东部战线上的奥斯曼军队;攻占安条克城,打开奥斯曼帝国本土的南大门都已经完成,或者是接近完成阶段。不过,整个战役有五个关键阶段,而最后一个,就是攻占摩苏尔城,将东南两个战区衔接起来,这也将是战役的扫尾阶段。执行这一任务的是第二军,以及第九军。

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战斗结束之后,近卫军被留下来负责清理战场,而按照作战安排,第二军与第九军立即杀向了摩苏尔城。这次,两个军都炮兵部队都被带了上去,而且两军都安排了一支后勤部队去运送弹药,这也就导致了原本应该补充给第一军的弹药在半路上被第二军给截了下来,然后被送到了第二军去。本来,计刮中是没有这一部分的,但是因为战场情况的改变,第二军与第九军在幼发拉底河的阻击作战中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所以朱祁钰也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先保证攻占摩苏尔城,然后再考虑第一军的需要。

在两支骑兵部队的先锋部队在相差不到两刻钟先后到达了摩苏尔城外面的时候。第三军正在东部战线上扩大突破口,而第五军与第二十二军则在迅速的包抄突破口两侧的奥斯曼军队,准备围歼部署在这边的数万奥斯曼军队。当时,陈豫与张国涛并不知道东部战线上的情况,而且他们也一直认为,卫平那边要想获得胜利。怎么说也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吧,所以就没有急着对城防非常空虚的摩苏尔城发动进攻。

其实,朱祁钰也没有想到第三军,第五军以及第二十二军的作战行动能够在一天之内就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按照朱祁钰的预料,第三军要撕开奥斯曼军队的防线,用上一两天时间是很正常的。毕竟奥斯曼军队在这条防线上守了好几年了。后来第五军在突击行动时都不得不绕开这条防线。当然,朱祁钰这种低估了明军各部队战斗力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第一军攻占大马士革的战斗,他就没有想到。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朱祁钰对全面换装之后的明军还缺乏了解,准确的说,他对使用了新式装备的明军的战斗力根本就没有完全掌握,仍然按照上一次西征时的情况来进行判断的。显然,这必然会让他将战役的时间估计的更久一些,也就自然无法准确的预料到各个战场上的进展速度了。

可以说,陈豫也正是相信了皇帝的判断,所以他才没有急着进攻。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第二军与第九军在幼发拉底河畔的阻击作战中已经有了一些伤亡,所以陈豫不想继续付出无谓的牺牲,因此没有在炮兵到达之前就发动进攻,而是决定让炮兵先来干上两手,然后再攻占摩苏尔城。

正因为如此,第二军与第九军在摩苏尔城外耽搁了一天极为宝贵的时间。其实当时摩苏尔城根本就挡不住这两个骑兵军近八万人的进攻。与安条克城不一样,摩苏尔城原本是属于白羊王国的,而且处于奥斯曼帝国与白羊王国边境附近。奥斯曼帝国在占领了这里之后,只是部署了更多的军队,而没有有意加强摩苏尔城的防御。特别是在第五军参战之后,奥斯曼帝国认为,摩苏尔城的价值虽然重要,但是却没有办法抵挡明军的大规模进攻,而且城内的百姓也不一定会配合守军作战,所以耗费宝贵的力量在这里巩固防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后,他们甚至将原本部署在摩苏尔城的十多门火炮都给运走了。

在巅峰时期,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有近三十万,不过在数年的消耗战中,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不断的向摩苏尔城增兵,不过部署在这里的军队数量一直在下降。在这次战役爆发的时候,部署在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就二十万的样子。结果,十八万守军在南下救援大马士革的时候被明军消灭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而留在摩苏尔城的两万多军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力。而且,当时摩苏尔城的百姓在听闻明军已经杀了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准备里应外合,配合明军攻占摩苏尔城。

显然,如果当时第二军与第九军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攻城的话,就算没有炮兵的支持,他们也能够轻易的攻占摩苏尔城,甚至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不过,陈豫却忽视了这一点。其实,这就是陈豫的一个缺点,即他在指挥作战的时候,虽然有的时候能够发挥出很好的创意来,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陈豫的思想是属于老一代将领的,那就是严格按照战役计划行动,只要条件许可,他绝不会轻易的改变作战安排。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陈豫的这个缺点表现得并不突出,甚至有人认为这不是陈豫的缺点。特别是在日本战场上,陈豫的很多次表现都让人觉得他是个很有主见的将领。不过,这却忽略了一点。在日本战场上,朱祁钰是很少约束手下的,给了手下将领大量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且,当时陈豫是由陈懋指挥的,参加的都是西部战区的作战行动。其实,陈豫这个表现得不算太明显的缺陷。正是他无法步入最优秀将领行列的一个根本原因。可以说,在朱祁钰时代,如同邓茂,杨天奉,顾成林,胡沱,谢正卿这些最优秀的,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做得最好的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来都只把战役计划当作参考,而在实际作战的时候,绝对是首先考虑战场情况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战役计划其实只是确定了最终的战役目的,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所付出的代价,所消耗的时间更少的话,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改变计划,采用新的战术安排。

当然,不管陈豫这次决定延迟进攻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最终都完成了任务。第二天,第二军与第九军的炮兵团赶到了摩苏尔城外,虽然两个团所带的弹药并不算充足,不过在数轮炮击之后,摩苏尔城的城门打开了,而奥斯曼军队通过投降的方式来结束了这场战斗。而这也是这次战役行动结束的标志。

在此之前,东部战场上的战斗可以说是最为激励的,而且第三军与第五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