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女医+番外 作者:二月花(晋江银牌榜推vip2013-10-21完结)-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
  …………
  一夜无话。
  第二日醒来,胤禛脸上的中风症状已大有好转。能两只眼睛一起动了。沈如是就又扎了一次针。估计着再等个三两天,就可以彻底恢复。
  吃过午饭。大船终于靠岸。大家都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江景倒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北边的江岸,比南边上船处更平直些。往来的行人,听起来口音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众人回想,这一日夜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多少都有些唏嘘。
  从船上落地,大家都站立不稳,回看悠悠江水,却又觉得心怀壮阔。
  沈如是本来准备跟着李家人再走一段的。绕路到青徐一带去找自家爹娘。
  结果胤礽派手下来请了,说自己的弟弟病没有全好,想托沈如是照料一段,问是否能够同行。
  沈如是听说这帮人也是向北走,便同意了。按照她的预计,胤禛的病当心一些就没有大问题。两三天左右,快马也跑不了太远。到时候再分开也可以。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李家夫人大约是最不舍的。可是天涯羁旅,各有各的奔头。终是难免一别。于是各自洒泪,就此分开。
  罗德看起来恢复了正常。他风度翩翩的和李家人告辞,说从这里转道胶济去见自己师傅的一位老朋友。又对沈如是道:明年正月十三,两人会在京城见面;到时候再交谈。
  沈如是生平头一次骑在马上,只觉得两条大腿僵硬的似木头。身子摇摆的像浮萍。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掉下去了。也就没功夫去回想罗德这是又发了什么神经。不过,有一点很明显:这货大约确实患有某种精神幻想方面的病症……沈如是决定,如果路上遇到了,多采些曼陀罗来。做一点治疗幻觉的丸药。下一次遇到罗德这样的人,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沈如是晃悠在马上,僵硬着肩膀。心中还在得意地夸奖自己:我可真是个好医生呀!


☆、27一起去吃白食

  家田千顷靠山河,
  父作高官子登科。
  堂上一呼堂下喏,
  寿高八百不算多。
  这一首绝句,专写那大户人家。
  什么是大户呢?自己家里得有田地。商贾之类的,财帛如流水,今天流来了,明儿个说不定就流到哪儿去了,不稳妥。光有田地还不行,旱了涝了,就得减产。这后靠山,前有河的好田地就不一样了。旱涝保收。
  当然了,这个社会讲究的排行是“士农工商”,有再多田地,也比不得家里出个官老爷。如果代代都能出……嘿!这日子过的就美了。
  这么看起来,全天下日子最美最不想死的一群人,就应该是皇家了。不过天数盈虚,过犹不及。皇家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儿子少了发愁,儿子多了也发愁。儿子岁数小发愁,儿子岁数大了还发愁。活着被人惦记脑袋,死了还有人惦记陪葬。难怪皇家子弟感慨呢:愿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王家。看看这些娃愁的。
  不过咱们今天,先不说这皇家的事儿。
  …………
  上回说到,沈如是被胤礽兄弟邀请,大家一起,向北边赶路。
  这一群人路上走了两天。到了淮阴县。就正好,遇到了这么一户大户人家开宴席。
  这家人家门口,那真叫一个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胤礽和胤禛两人,骑着马就过去了。后面的沈如是,还和自己身下那匹马较劲呢。也没抬头。有个侍卫经过好奇的看了一眼,突然,很惊喜地“咦”了一声。
  胤礽回头看他。那侍卫道:“主子!这家在祭神。”
  胤礽扭头过去,果然看见这一户,朱墙上方,院子的东南角的位置上,一直高高的旗杆,上面挂了个碗盆之类的东西,旁边飞了两只乌鸦。
  沈如是不解,正想发问,就听见噼里啪啦一阵子鞭炮响'歌之王子'音随心动。三五十个衣服有点破烂的汉子,就喜笑颜开的挤进门去。
  沈如是一时好奇,就撺掇胤禛:“你想不想进去看看?”
  …………
  胤禛白了沈如是一眼,心里有点哭笑不得。
  这仪式沈如是不认识,胤禛却不可能不认识。这是满人习俗,祭天谢神拜祖宗。
  满人在关外,传统的认识中,认为白为阳,黑为阴。所以祭神的时候用白肉。厨子趁着猪不注意,一刀捅进心脏,快准狠。那猪就死了。然后取这肉,只用花椒大料,不加盐和酱油,熬好的肉,就是“白肉”了。白肉中的上品,又称为“晶肉”,只有皇家人设祭的时候分发给大家。
  好不好吃呢?一个字:腻!
  那肉固然看着优美,形状也不厚不薄。可是什么作料都没放——这年头,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们,谁稀罕吃这个呀。
  其实满族人自己,一开始还是挺习惯的。大家因为原先还是游牧民族么,随身带着小刀火镰荷包手巾板之类的。皇上给大家发白肉吃,大家就掏出小工具,一人一块咬着吃。吃得还比较兴奋。
  结果这风气就被一群汉人大臣给败坏啦。汉人多少年的传承啊。那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谁吃什么大肥肉啊。
  就有那机灵的,随身带了一张薄纸——就是蒙在春宫画上可以描摹的那种叫做“蝉翼”的纸——然后在上面抹了酱油抹了盐。过分的可能还用鸡汤过。等到吃白肉的时候,就弄出这纸来,把大白肉用酱油纸抹呀抹。不错,这回不就能吃了么!
  后来满族大臣就学会了。自己家弄肉的时候,也搞得花样齐全。不过这个风俗还是满人的。哪个宅子东南角的“祖宗杆”上有乌鸦飞,又放炮,那就是人家祭神了。
  胤礽和胤禛哥俩当然都是满人。这帮侍卫也多半是天子亲选的上三旗。大家一看着排场,就知道是什么事儿了。不过沈如是这么一说,却没一个附和的。
  为什么呢?祭神这个事儿,除了吃白肉的传统,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主人家放了鞭炮大开门,就是在请大家来一起吃肉的。当然,不用交钱。甚至连声谢也不用说。这饭算是“神赐”的,而且你吃得越多,主人越欢喜。
  京城的大户,有的时候一次祭神能吃掉二十多只大肥猪。
  这个习俗最开始汉人还不太熟悉。后来大家知道了,这不就是白吃饭的好事儿么!于是一听到鞭炮响,浩浩荡荡许多人去吃啊!那是多少天就指着这一顿的油水呢。
  于是,也就出了个词语,一个大家很喜闻乐见的词语——吃白食。
  沈如是提议大家都进去看看。胤禛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她了。这一行人领头的可是胤礽。堂堂大清的太子,跑到别人家吃白食。这像话么?
  …………
  那侍卫叫了一声,引出沈如是这么一句话来。自悔失言,就忽悠她转移注意力:“沈大夫啊,咱们今天先找个落脚地儿,您给我们四爷再看看病,怎么样啊?”
  其实胤禛那点病,已经好的差不多了。沈如是原本想着这两天告辞呢。于是就应了:“行啊。往那边走?”这就被忽悠了。
  这行人冲着淮阴最大的酒楼走。太子爷几个,来得时候就住在这儿,现在返回,也从这里经过。
  几个人进了酒店的大堂。沈如是眼尖,突然发现,这酒楼里站了两个黄毛绿眼睛的人!


☆、28远方有客到来

  两个外国人的出现,并没有让胤礽胤禛兄弟俩多么重视。
  外国人有什么稀罕的?朝廷里还有当官的外国人呢。十几年前的汤若望做皇家天文机构负责人,被同僚指证“大不敬”丢进了监狱。据说是因为他画的某一幅星图,没有把代表皇帝的北辰放在正中……十几年后的外国人南怀仁为汤若望鸣冤。那同僚兄被处理了。
  你看,多熟悉的官场沉浮小故事啊。外国人在这里,和本国人有什么不一样么?
  大国之主,有着一种得天独厚似乎也天经地义的优越感。胡人来到这里,必然是为了向我中华文明学习的。
  谁能料到二百年后,就是这批孙子,把皇帝撵得到处跑,签了一个又一个城下之盟,退位,做傀儡。死了多少民众,才使得国民了解,原来,我们不再是天朝上国啦。
  …………
  后来的事情且不表。
  胤礽兄弟对那外国人不在意,沈如是却是很稀罕的。
  黄毛高鼻子花眼珠。只是有一点很奇怪。对于医生来说,医家“望诊”中,有一项就是望眼睛。眼白属肺,眼轮属肝,白睛处血管属心,上下眼皮属脾,中央瞳仁属肾。这些部分,颜色如果有了偏差,那相应部位,多半出了病变。眼前这个绿眼睛的,难道是肝火旺啊旺啊特别旺,然后把心肾都烧坏了?看着还活灵灵的呀!
  这两个外国人,一个年纪轻,看着身体也有点弱,气势却挺足。另一个520小说,注视着四周的时候都十分警惕,好像很怕被摸走了钱包的感觉。
  胤礽走过时瞟了一眼,突然皱了眉。吩咐身边的侍卫去暗中调查一下。这两个洋人,看着有点像……
  侍卫回来的时候,冲胤礽耳语几句。一边,胤禛的脸色也严肃起来了。方才他哥哥告诉他,怀疑这两个洋人不是西边来的,而是……北边。
  …………
  对于关注朝堂的人来说。北边的洋人——也就是俗称的“长毛”,远比西边来的洋人,事件等级严重的多。
  北边清廷与俄罗斯国,两边摩擦的已经很多年了。二十二年的时候,打了一仗,对方火器更先进,不过清军胜了。
  二十三年,北边的长毛偷袭,大败守军,然后占了关隘。
  二十四年,清军久攻不下,采取了围困。历经一年时间。把里面的六百多个长毛饿死了大半,最后投降时只剩下二十多个。
  二十五年,朝廷派侍卫大臣索额图,带领两个西洋人,去边界协商一下和谈的可能工作。
  今年正是二十六年。在国家腹地的淮阴县遇到两个长毛,纵然可以想象这是长毛在“知己知彼”,可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人心中愉快。
  …………
  胤礽是国家的准领导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