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伯阳以下的丹法,以“洗心退藏于密”为至理,以持盈保泰,葆光养真为妙
用。但是明、清以及现在以修炼伍柳派丹道入手者,大体都走入骄狂、狭厌、
神秘、愚昧无知的范围,充分暴露中国文化反面的丑陋面目,实在非常可叹。

 这一派流行的丹法,首先的歧途,便是妄认精虫血液的作用,错以为是道家
所说精神的精,这是最基本的错误。一般人由坐入手,固然多多少少都有些生
理的反应,觉得身上气脉的流通与部分肌肉的跳动,便当作是丹法的效验,认
为自己已经打通任督或奇经八脉。事实上,这些都是在静态的心理状况中,所
应有发生生理反应的现象,一点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证明静态修养的初步效力
而已。其实,督脉,是脊髓神经、中枢系统的作用。任脉,是自律神经系统的
作用。精,是肾脏腺与性器官部分的内分泌作用。牵池神水,是脑下垂体和淋
巴腺部分,内分泌作用。如果稍有现代生理医学的常识,具备心理、哲学的修
养,融会了许多科学的理论与实验,便可知道这是很平常的一种健康养生方法,
而且都是由于精神与心理融合的作用,并非是什么正统丹道神仙的秘密。固然
在现代的医学上,也有些学派正在研究性荷尔蒙、血清与返老还童的关系。但
是,那还是医学科学上试验中的理想,等于种脑下垂体,种胞衣,注射各种荷
尔蒙一样,还是停留在两千多年前“方士”们追求生命长存的思想范围,只是
所用的理论名辞,与所有药物和方法,大有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人类的智慧,
永远还很年轻,这是人类文化史上另一个重大的问题。

 总之,道家所提出的精、气、神,以科学的观点,从人类生命的身心来讲,
属于形态机能的眼、耳、心精神作用。神的表现与应用,便是目光视力的功能。
气的表现与应用,便是耳的听觉的功能。精的表现与应用,便是心的运思与身
的本能活力。如果从天人一体的物理功能来讲,神、气、精三种便是光、热、
力的作用。从哲学的理念来讲,道家所谓的神,便是相近于佛学所谓的性,道
家所谓的精,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谓的心。所以,唐代翻译佛经的《楞严经》,
便有“心精圆明”等辞句。至于精液的精,乃是心理欲望的刺激,引发性腺内
分泌与心脏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已。正如道家广成子所言:“情动乎中,必摇其
精”,便也是这个道理。道家所谓的气,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谓的息(呼吸),
是属于后天生命形身的作用而已,借用物理世界的现象做譬喻。神,比如太阳
的光能,它给予世界万有生命的能量。气,比如太阳光能辐射到地球所发出的
蒸气。精,比如太阳赋与万物光能,而产生化合作用物质的成果。但是要注意,
这种说法,因为无法可以详细说明精、气、神情形,所以我把它借用来做譬喻。
譬喻的本身,只限于类比而已,并非就是原物的原样。

 在周、秦时代道家的修炼,是从养神入手,即已概括了精、气、神的作用。
秦、汉以后道家的方法,注重养气,虽然与养神论者略有变动,但已从形而上
的作用,走入形而下的境界。宋、元以后的炼精,更等而下之,完全堕入后天
形质观念的术中。

 关于形与神的道理,牵涉太广,也是另一专题,暂时恕不多讲了。

 此外,附带地说明一下静坐与密宗以及瑜伽的关系。静坐,俗名叫做盘膝打
坐,是自汉、魏以后,从印度佛教传入修习禅定的方法,是锻炼形态,收摄身
心,使其走入静定境界的一种方便。这种盘膝静坐的方法,原始便是印度古老
瑜伽术的一种姿态,并非佛法的究竟,也非就是道家修炼神仙内丹道法的究竟,
只是可以通用于一切修养身心性命的姿态与方法而已。在道家而言,唐、宋以
上的丹经,很少讨论到静坐的关系。但是,静坐是一种助道的法门,是普通可
用的一种良好的修养术,那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把静坐就与神仙修道或佛学禅
宗的禅混为一谈,那是错误的。

 至于宋、元以后,佛教由西藏传来的密宗,也和道家一样,注重气脉的修炼
与达到乐、明、无念的证验功夫,本来也是佛学讲究修养的一种最好方法,由
形而下求证形而上的实际功夫。但到了明、清以后,也和道家的丹法一样,大
体已经走入注重形质功效的范围,只注重气脉的修炼,比起原始的妙密,便是
由升华而变为下堕的趋势。瑜伽术的最高成就的价值,仅等于道家导引养生派
的内功修炼,更不是至高无上的法门。因为一般研究丹道的人,往往把静坐、
密宗、瑜伽术几种世界上类同的修养术,混杂交错而不明究竟,在此顺理略一
提及,以供研究者的注意。无论学仙学佛,讲到养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
入手,而至于寂灭无为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
地悉皆归。”

 可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
也说:“食色性也。”人们对于色欲与饮食的追求,与贪图富贵功名的享受并
重,要想作到“离情弃欲,所以绝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我记得在
一本笔记小说上看到一则故事说:明代一位巨公,听到一位修道的人,已有九
十多岁,望之只像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便请他来,问修长生不老的道术。这个
道人说:我一生不近女色。这位巨公听了,便说:“那有什么意思,我不要学
了。”这个故事便是代表了一般人的心理,所以古今多少名士,作了许多反游
仙的诗,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及“妾夫真薄命,不幸
做神仙”。都是普通心理的反应,这与“辜负香衾事早朝”,同样都是注重男
女饮食,便是人生真谛的思想,如出一辙。

 但是,相反地说,仙佛之道,的确也非易事,丹道家对于修炼神仙方术的人
选,非常注重生理上的先天秉赋。所谓“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逼真仙莫浪求”。
唐代名臣李泌,生有自来,骨节珊然,但懒残禅师只许他有十年太平宰相的骨
相。麻衣道者谓钱若水:“子无仙骨,但可贵为公卿耳!”杜甫诗:“自是君
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这正如佛家所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
相之所能为”,是同样的隽语。总之,静坐,是对身心有益的修养方法,如果
认为静坐便是学道,那须另当别论了。

 |下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禅宗与密宗近代治佛学或专事修证者,颇有重视西藏佛学及密宗之势。
甚至谓西藏密宗,乃为纯正完美之学,堪依修证。藏译经典,文义湛深,足资
式范。汉土佛学,乏一贯传承,修证方法,皆不足取。禅宗亦为邪见。欲沟通
学术,互资观摩,时代虽同,山J !咯异。一门深入,各擅胜场,容有可供审
别抉择于其间,未可率尔妄断,遽分轩轻也。

 西藏佛学渊源密宗在中国分为两类:盛唐时,印度密宗大德善无畏、金刚智、
不空三藏,世称开元三大士。传入中国之密宗,至明永乐时被放逐至日本者,
统称东密。初唐贞观时,西藏王松赞干布(王当西藏王统第三十世)遣僧留学
印度,首有寂护师弟,及莲花生大师之入藏,密乘道遍及于西藏全部。先后再
传至内地者,统称藏密。无论东、藏二密,通途皆祖于龙树(龙树又称龙猛,
是一是二?已不可别,近代学者考证,又谓名龙树者有二人:一为创大乘之学
者,一为始学于婆罗11而创密乘之学者),而龙树之于密乘,纪述渺茫,无可
敬信,因舍面推论其源。

 藏密亦渊源于印度,初为显密通途之学。印度后期大乘佛学,由龙树、提婆,
递至世亲,主毗昙、俱舍诸论之学者为一系。陈那、法称、护法等,主因明唯
识之学者为一系。德光主毗奈耶律学者为一系。解脱军主般若之学者为一系。
复有提婆者,直承龙树,再传至僧护复分二派:一为佛护,至月称等。一为清
辨,皆主中观之学。此外又有兼涉龙树、无著两家之学,而不人其系统,即为
寂天。此为印度后期大乘显学,皆本龙树、世亲之学以各主其说者。世亲学系,
传承愈趋愈繁,且学风亦为大变。在昔大乘教法,以经文为主,义疏注释之论
学为其附庸,此时皆已全恃论注为准。后贤于此事当特别注意,仍当以经学为
归,方为正途。无著、世亲之学,数传于月称。龙树、提婆之学,数传至佛护、
清辨。门户对峙,争论时兴。佛护、清辨二家注释龙树中观论,皆立无自性中
道之说,自谓得不传之秘。而于世亲之徒染指中观,有所谓唯识中道者,痛加
抨击,二师殁后,大乘学徒,依违于无自性及唯识之间,争端不绝。瑜伽、中
观分河饮水,显密亦复异趣矣。西藏显教,般若唯识中观之学,皆由上来传承,
及藏土后贤著述,加以发扬者。

 至于密乘,在印度有可据者,弘开于僧护。在波罗王朝第四世达摩波罗王时,
密乘益见发达。王专信师于贤,及智足二师,建超严寺成为密乘教学中心。智
足为师子贤之弟子,后得金刚阿阁黎之传而弘密乘,遍及作、修、瑜伽三部本
典。密集、幻网、佛平等行,月明点,忿怒文殊等,皆广事流布,而于密集解
释尤工。其后继为上座者,为燃登智、楞伽胜贤(弘上乐轮)、吉祥持(弘夜
摩)、现贤(弘明点等)、善胜、游戏金刚、难胜月、本誓金刚(弘喜金刚)、
如来图、觉贤(弘夜摩上乐)、莲花护(弘密集夜摩)。此外在超严寺同时弘
此宗者尚多。如寂友,则通般若、俱舍,及作、修、瑜伽三部。又如党密、觉
寂,则精三部又特精瑜伽,著作《金刚界仪轨》、《瑜伽入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