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艺术 作者:周汝昌-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深层烘托之义也。在笔法的欣赏中,逐步地将目光放宽时,就发现了还有章法的一大课题。笔法章法,有分也有合,这才是中华文评的传统叙述美学观。
  此回(第四十九回)原为起社,而起社却在下回。然起社之地,起社之人,起社之景,起社之题,起社之酒肴:色色皆备。真令人跃然起舞!
  今天的人,只会说“做准备”,那是毫无意味的呆话死语,与文学艺木是两回事,岂得相混?
  诗词之俏丽,灯谜之隐秀,不待言。须看他极整齐——极参差,愈忙迫——愈安闲;一波一折,路转峰回;一落一起,山断云连。各人局度,各人情性都现。至李纨主坛,而起句却在凤姐;李纨主坛,而结句却在最少之李绮。——另是一样弄奇。
  最爱他中幅惜春作画一段,似与本文无涉,而前后文之景色人物,莫不筋动脉摇;而前后文之起伏照应,莫不穿插映带:文字之奇,难以言状。
  这样赏文评文法,后世可还能遇否?我们“读”《红楼梦》,又是注意些什么文艺的美处?你尽可以不都同意他的看法,但你拿出什么来足以取代自己民族的那样的文评传统?
  此回(第五十一回)再从诗词着色,便与前回重复,且又是一幅即景联诗图矣,成何趣味?就灯谜中生一番讥评,别有清思,迥非凡艳。
  阁起灯谜,接入袭人了,却不就袭人一面写照,作者大有苦心:盖袭人不盛饰,则非大家威仪;如盛饰,又岂有其母临危而盛饰者乎?在凤姐一面,于衣服、车马、仆从、房屋、铺盖等物,一一检点,色色亲嘱,既得掌家人体统,而袭人之俊俏风神毕现。
  文有数千言写一琐事者:如一吃茶,偏能于未吃以前、既吃以后,细细描写。如一拿银,偏能于开柜时生无数波折;平(秤)银时又生无数波折。——心细如发!
  这才够得上是一个《红楼》读者的资格的人,看得见,说得出。如此方是雪芹独擅的绝艺的知音。当然,也可以同时指出:这种写法,却拱卫着一个“暗鼓心”:专从侧面写出袭人在家时一切经手操持妥贴,别人只觉这都“自然而然,没啥稀奇”,一旦此人一离开,什么都不熟悉了,什么都外行而生疏得很,须从头“摸索”了。这一点,全从晴雯;麝月二人身上“反折”出来。前面讲过“背面傅粉”之法,于此再作沟通,多么令人可思可悟。
  此回(第五十二回)前幅以药香花香联络为章法,后幅以西洋鼻烟、西洋依弗哪药、西洋画儿、西洋诗、西洋哦啰斯国雀金裘联络为章法。极穿插映带之妙。
  写宝玉写不尽,却于仆从上描写一番,于管家见时描写一番,于园工诸人上描写一番。园中,马是慢慢行;出门后,又是一阵烟!大家气象,公子局度如画。
  说“如画”,不错;但于今日之人,作喻就可改说如“活动片(movie 电影)”了。评者确实是个善体能言之人。当然,若让我补充,则这些描写,皆是预为后文宝玉贫困时的对比反跌而设。不过此义须容另章再讲。
  如今且看书文写到“盛极”顶点处的评论:
  叙元宵一宴,知不叙酒何以清,菜何以馨,客何以盛,令何以行(注意四句是韵文——引者),先于香茗古玩上煊染,几榻座次上铺叙,隐隐为下回张本,有无限含蓄,超迈獭祭者百倍!
  獭祭,指翻书引典,死板堆砌——以充富丽,而实寒俭浅陋,雪芹与此迥异,俗常不识此理,总以为他专善铺陈富贵繁华,即以为与“獭祭”是一回事了。
  前半整饬,后半疏落,浓淡相间。祭宗祠在宁府,开夜宴在荣舟,分叙不犯手。是作者胸有成竹处。
  然后他指出此回有三个层次,随读者之浅深而识解不同。此回一过,便到第五十四回了,看他如何感受?
  ……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块垒,画一幅行乐图,铸一面菱花镜,为全部总评。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谅(量),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
  真是佩服赞叹,感慨怅惘,百端交集〔2〕。此一重批,结束上文。下面是第五十五回了,你听他说——
  此回接上文,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寥寥数语,重要异常:盖书到此际,正是上下两半部的分界处,内容、气氛、笔调、情味,一下子都变了!
  这是何故?这就该讲到雪芹原书的整体结构大法则的问题了——也就是《红楼》艺术的另一种极大的特殊创造,在所有文学中也堪称并无铸匹的唯一奇例。
  〔1〕此评者于第四十一回前署名“立松轩”。我于《蒙古王府本序言》中推测其人可能为佟氏之后人。但尚待佐证。
  〔2〕此指贾母批评历来佳人才子俗套的一篇议论。过去评论者,因受了程、高本的欺蔽,总以为这是预示她反对“宝黛爱情”,这真是最大的歪曲篡乱。戚本此评,是符合雪芹原意的。贾母与凤姐都是宝黛关系的维护者,破坏它的只是赵姨娘和邢夫人那边的一党坏入。抄检大观园,主唆者为王善保家的,她正是邢夫人的亲信,而抄园的目标实在“嫌疑犯”林黛玉。然则,请看邢氏之亲媳王熙凤,在全部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最是分明,不知有些评家何以那么容易被程、高骗过?
  
  第二十七章 特犯不犯
  这一叙述美学概念和词语,也是中华民族的,而《红楼梦钒阉⒒拥搅艘恢制嬷潞图恪!疤胤覆环浮保呛我庖?译成白话就是:故意地写“重复”文章,而笔法又绝不重复。这也就是说,大艺术家不甘于写些平庸顺手的东西,总喜欢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以“考验”和施展自家的才力,出奇制胜,务弃俗套。雪芹似乎特别喜欢这个特犯不犯。
  若举例子,可真多得很。细小的不必列举,单看大的,两次过元宵节,两次丧殡,两次起社,两次宝玉生辰,两次袭人箴玉,两次试才(题园与题林四娘),两次病起(宝玉),两次出门(偷祭与庆舅),两次大联句(雪景与中秋),两次进府(刘姥姥),……没有一例是相似而“略同”的,甚至让人不知觉那是“特犯不犯”。这些还只是就现存八十回而言(原全部应有不少竟是“三次性特犯不犯”)。
  宝玉两次生辰,我已讲过。可卿与贾敬两次丧殡,戚序本总评提过,这都太显易晓,故不多赘了。只如几次联句、作诗、填词怎么不犯,恐怕一时就道不清白。如今引第七十六回一段评语以为佐鉴:
  此回着笔最难:不叙中秋夜宴则漏,叙夜宴又与上元(元宵夜宴)相犯。不叙诸人酬和(作诗)则俗,叙酬和又与起社相犯。诸人在贾政前吟诗,诸人各自为一席,又非礼。
  既叙夜宴,再叙酬和,不漏,不俗,更不相犯。云行月移,水流花放,别有机括,深宜玩索。
  读读这种评语,岂不是与读本文同为一大享受?
  文(桃花社,柳絮词)与雪天联诗篇一样机轴(杼),两样笔墨:前文以联句起,以灯谜结,以作画为中间横风吹断;此又以填词起,以风筝结,以写字为中间横风吹断。是一样机轴。前文叙联句详,此文叙填词略,是两样笔墨。前文之叙作画略,此文(之)叙写字详,是两样笔墨。前文叙灯谜叙猜灯谜,此文叙风筝叙放风筝,是一样机轴。前文叙七律在联句后,此文叙古歌在填词前,是两样笔墨。前文叙黛玉替宝玉写诗,此文叙宝玉替探春续词,是一样机轴。前文赋诗,后有一首诗;此文填词,前有一首词,是两样笔墨。噫!参伍其变,错综其数:此固难为粗心者道也。
  例不再举。我且须尽先说明的,乃是雪芹他多用这种重叠而避犯的笔法,所因何故?
  原来,这种笔法,全系生自全书的大章法大结构。这儿有一个大对称的巨大艺术课题!
  今传世戚序本(包括蒙府本、南图本)的总评者,至少也有二人,一位只就八十回本而评,一位却见过雪芹原著的全貌。其中一条,连已佚的回目都援引了,最堪注意——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于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文则直指其主。
  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可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有脱文——引者)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耶?人世之变迁,倏尔如此!
  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
  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眼泪,洒与此两回书中!
  这条第二十一回回前的总评,对我们了解雪芹的独特笔法,是一把总钥匙,重要无比。粗略而言,计有三点:
  一,原书是前后对称对映对比的反正两大扇结构法。
  二,前盛后衰,变化有如翻夭覆地之巨大!
  三,前扇诸文,“孤立”看来,也自成文,也自有情有味,具有“本体性”,但都只是整体双面性的一个单面而已。前后两面,必须合看方明。
  四,从作者来说,他前面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是遥射后文的惨状——他的心情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或如一位友人之言:“他是眼含着泪向你微笑!”读者对此毫不了解,却空谈侈论什么《红楼》思想、《红楼》艺术,岂非绝大的自欺欺人之事乎?
  说到这里,那么你若回顾前章涉及的宝玉四时即事诗等例,当能加深一层体认。
  这个大对称大反比大衬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石头记》的全本实共一百零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