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个“稀”字,流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光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向来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过渡作用。 
  “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与李白相似,以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绘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将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作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赐金还山之后),因此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浄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浄如练”这样的佳句,令我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其言外之意是,我与谢朓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实为感慨自己身处浊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并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 
  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表面看来,似乎信笔挥洒,仔细玩味,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就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象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同时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给人以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 
  诗题为“白云歌”,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此后多以白云代借隐士。白云自由不羁,超凡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这首诗直接从白云入手,一下子便将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 
  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这首送别诗将没有再从别的方面申叙离情,只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就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我们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皆浮现。这首诗不直写隐者,也不咏物式地实描白云,而只把它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是隐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隐者,真正达到清空高妙,风神潇洒的境界。因此方弘静说:“《白云歌》无咏物句,自是天仙语,他人稍有拟象,即属凡辞。” 
  这首歌行运笔极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 
  首句不说秦、楚,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相应,气氛谐调,增强隐逸色调,而且古人以为云触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当诗笔触及湘水时,随事生情,点染上“女萝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山鬼爱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汉代王逸注云: 
  “所思,谓清洁之士若屈原者也。”这里借用此事,意谓湘水对洁身修德之人将以盛情相待,进一步渲染了隐逸地可爱和归者之当归。而隐以屈原喻归者,又意在言外。末句一个“堪”字包含多少感慨!白云堪卧,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这个“堪”字,“君早归”三字虽极平实,却显出无限坚定的意味了。表现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锋芒。 
  诗八句四十二字,因为其中不少词语的重沓咏歌,便觉得声韵流转,情怀摇漾,含意深厚,意境超远,应当说是歌行中的上品。 
  本诗采用了歌体形式来表达倾泻奔放的感情。这首诗的引人处首先在于一股真情扑人。诗人送刘十六归隐是饱含着自己的感情的,甚至不妨说,是借刘十六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天宝初年,李白怀着济世之志,奉召来到长安,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政治现实,把他的期望击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虑到将来的去向和归宿。这时他送友人归山,不再是对待一般隐逸的感情,而是渗透着同腐败政治决裂的浓烈情绪,因而感情喷薄而出。句式上又多用顶真格,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诗鉴赏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可见“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起句,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却故意笔锋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自得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引起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是山居心境的写照,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也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诗人没有说,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所抒写的并非是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的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风格,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对此,明代李东阳曾评论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 
  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 
  疑是山阴雪后来。 
  李白诗鉴赏 
  李白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此诗就是描述诗人当年的这段生活。 
  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描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确乎见鲜见。但它又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 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新颖。 
  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定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最有特点的景象,与前句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月光照在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