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得的。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意思是说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只可惜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自己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仿佛是无言地送别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传达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清代主神韵的王士禛将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自然清新,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这首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宦光评),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造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也得益于这一点。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李白诗鉴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这首诗大约是青年李白在此山中大明寺习读时所作。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绘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犬吠水声中”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语气明白如话,景色秀丽如画。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也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着色外,还点明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不时有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渲染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足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衬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联想到诗人距离道院还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 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表现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以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从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忆东山二首(其一) 
  李白 
  不向东山久, 
  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李白诗鉴赏 
  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于此。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 
  李白向往东山,是因为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排斥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表示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自己澹泊的襟怀。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象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着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时光易逝岁月如梭。他有象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象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是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滞留却毫无所成,又怎能对得起东山的风物呢? 
  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这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着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无疑地是要归去了,但“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就包含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的澹泊和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拟古十二首(其九) 
  李白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何足珍? 
  李白诗鉴赏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意思是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药,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结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拟作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雄奇形象。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李白 
  晨趋紫禁中, 
  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 
  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 
  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 
  《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 
  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 
  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 
  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 
  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 
  从此一投钓。 
  李白诗鉴赏 
  唐玄宗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