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长门怨二首 
  李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李白诗鉴赏 
  《长门怨》是一个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 《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相如为作《长门赋》。。。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陈皇后,小名阿娇,是汉武帝皇后。武帝小时曾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 
  第一首,通篇写景,不见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现纸上;画外之人,呼之欲出。 
  诗的前两句“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指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唐人以《长门怨》题写宫怨的诗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李白这两句诗的感染力极强,两句中,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点明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本是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将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 
  前一句妙在“欲到”两字,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从而赋予月亮以灵性增添意趣。如果说“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寻常语言,变得索然无味了。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人寻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宫中本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乐者自乐,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 
  从整首诗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的月夜深宫图。境界阴森冷寂,人未出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经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诗,着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融洽了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结尾处才写到“愁”,这首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诗的首句“桂殿长愁不记春”,不仅揭出“愁”字,而且强调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而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使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已经经不起春天了。诗的第二句“黄金四屋起秋尘” ,与前首第二句遥相承应。因为“金屋无人”, 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下面三、四两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 
  前首诗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达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这位“长门宫里人”对季节、对环境、对月光的感受,都是“别是一番滋味”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间;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尘土凭添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是普照众生的,而说“独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询《唐诗解》中语)。这些都是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所说的“无理而妙”,说明伤心人别有忧愁。整首诗采用的是深一层的写法。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这首诗活用《赋》语,另成境界,虽然以《长门怨》为题,却并不拘泥于陈皇后之事。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诗鉴赏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 ,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闻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痛失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上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以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 
  晁衡也写诗答赠,表达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设想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如同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切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此外,“ 征帆一片”, 飘泊远航,亦暗示了晁衡的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喻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与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洲朐山东北海中。这一句写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地也仿佛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逝。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现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 
  李白在这首诗中,将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以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抒发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诗鉴赏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开元十四年(726)春,二十六岁的李白曾“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扬州,到北方的汝海游玩(今河南临汝县一带)。之后在到达襄阳时,结交了盛唐诗人孟浩然,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开元十六年春天,李白离开安陆之家东游江夏(今湖北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就是两位大诗人第二次相遇和离别的见证,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关于黄鹤楼的美丽神话传说, “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的“孟夫子”和富于浪漫色彩的“谪仙人”李白是不会不注意到的。以黄鹤楼作为送别长亭,不也表明了两位诗人的志趣的相投与飘逸吗!此刻,“风流”浪漫的孟浩然当然不是要象传说中的三国时期蜀国的费文伟要在此驾鹤成仙,却是要泛舟“下扬州”,到唐代长江中下游最繁华的“人间天堂”去尽览人间春色,这实在是人生之一大乐事。何况,“烟花三月”之际,长江流域正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花似锦般的时期,沿路的碧水、晴天,更给友人的扬州之行增兴添色。在此“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有“隐之于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之说,意在主张诗歌应讲究含蓄,有言外之意,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