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又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激愤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叶梦得曾评道:“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 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 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意为“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 
  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 
  “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就是“含畜”,就是有“神韵”。“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联想。“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斧凿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并不明言,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意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饮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品味,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 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 
  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 
  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 
  老大徒伤未拂衣。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居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之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享,受职左拾遗。 
  由于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此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 
  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不免心中不平。这首《曲江对酒》就是诗人这种心境的反映。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且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足见心中郁闷。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续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水精宫殿,即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似乎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晚,故而宫殿朦胧。但是,我们从下面的描写中,却见不到日暮的景象,这就说明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与作于安史之乱之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认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就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可见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描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 
  两句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句中自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将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转写心中的不满和愁绪。 
  先写不满:“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不满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拂衣,指辞官。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因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表明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诗鉴赏 
  “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意思是说,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首联即用对仗,读来宛转自如。 
  “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是指人老了,怕帽子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诗人以此为“羞”,因此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借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 
  “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符合身份。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请人正冠,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内里流露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此联突然宕开一笔,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拓开广阔的空间;用“落”、“寒”稍加点染,既标明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 
  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 
  “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自己已如此衰老,又何能久长?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时,还有几人健在?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未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腾挪跌宕,酣畅淋漓,前人评论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杜甫诗鉴赏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作此诗。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意思是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首联化用《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牛羊下来久” 
  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的村落想象到户内的欢乐。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