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悴謇榘示团履悴蝗盟蛟妫湮疵舛嘈模牵阋话峤萏镁兔ψ挪謇榘剩拐嫒萌艘晕阋顾蛟婺兀≌饬骄涫氪适治窈睢U馐且蛭禄八档锰薄⑻玻萄狄馕短兀嵋鸲苑降姆锤校炊豢辖邮苋案妗!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中心。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从一件打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以致于落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开导吴郎,告诉他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鲜见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最后还以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甫诗鉴赏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回溯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异乡,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重阳秋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显见于字里行间了。 
  颔联诗笔陡转。重九饮酒赏菊,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因此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似乎有些任性,反而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触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自飘泊异地,日暮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如雨下。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引起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与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原来诗人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而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感伤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 “干戈”,抒发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这首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触发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显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使人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笔端融洽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观公孙大娘弟子 
  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燿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 
  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序文介绍了作此诗的原因:诗人杜甫在夔州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想起唐玄宗初年自己童年时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亲自表演的剑器舞,当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名声很大。抚今追昔,良多感慨,遂作此诗,又听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后,草书大有长进。 
  剑器舞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从前有一位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观看她表演的观众人山人海,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燿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如同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疾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比喻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结束,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接着写她的弟子临颖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与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发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者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余,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庭内与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然而五十年间天旋地变,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扰得风尘四起、天昏地暗。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以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 
  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的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离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 
  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笼罩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感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时,反而嫌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始终围绕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可以感到诗人是在通过歌舞的事,表现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 
  王嗣姡ё芷勒馐资担骸按耸F鞫送拢礁驴犊病9视嚼钍希此脊铮挥焦铮此枷鹊郏蝗俏毂ξ迨曛温倚怂ザⅰ2蝗唬晃枧巫阋∑浔识嗽眨 保ā抖攀曜ⅰ芬抖乓堋罚!
  这首诗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 
  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板滞。“绛唇珠袖”以下,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遣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