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罹布诺幕肪承吹檬稚!安詴F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担恰耙顺朴闹隆钡模欢诖耸贝说兀吵牡娜词鞘丝招殂扳甑男木场J酥浴拔浴保⒎怯捎谏缴难乓巳耍怯捎谇О惴衬沼氤钚骷谝簧恚怯捎凇捌!薄!
  以下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这首诗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经火山 
  岑参 
  火山今始见, 
  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 
  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 
  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 
  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 
  孰知造化工! 
  岑参诗鉴赏 
  诗人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途经蒲昌,火焰山横亘眼前,烈焰飞腾,奇景壮丽,激起他满怀豪情,因此赋《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之句,气势宏大。 
  继而写火山的威势:“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 
  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 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前汉贾谊作《服鸟鸟赋》说:“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岑参化用贾文,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马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岂能为之? 
  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 
  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 
  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官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 
  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岑参诗鉴赏 
  天宝十一年(752)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这首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及周围景色,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 
  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 
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诗鉴赏 
  开始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诗人没有从自然环境落笔却直接从战阵入手来创造战争气氛: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将“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就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接着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致“ 戍楼西望烟尘黑”,描绘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 
  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突兀,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诗人写军事,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以致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