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两句“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写诗人在开元盛世隐居樊山的经历。一个“逢”字,带有庆幸的意味,也流露出今不如昔的感慨。三四句“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借对居所景物的描写反衬太平盛世百姓安居的生活环境—— 家家有泉水,如同世外桃源,给人以恬静舒适之感,与乱世中的官、贼“纷然”骚扰形成鲜明对比。五六句“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是写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序。在开元盛世,赋税的征收有度有序,老百姓的起居也有条不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融融乐乐。 
  这部分的后四句都旨在具体描述首句中的“太平”景象,为下文乱世之状设立了“参照物”,以深化诗歌主题。 
  中间十四句为第二部分,着力描写“山夷”盗“贼”给道州人民所带来的烧掠之苦,远不如官吏所加予的横征暴敛之灾,体现了官不如贼的主题思想。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二句,承上启下,写安史乱起后自己的军旅生涯。安史乱中,诗人曾在唐、邓、汝、蔡等州组织义军,抗击史思明南侵,保全了十五城。“数岁”二字,说明其从军已有一定时间;一个“亲”字,表现了诗人脚踏实地的献身精神。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二句,由远及近,转入写自己到达道州任所之后的情况。“山夷”的骚扰,给各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一个“又”字点明了其犯境次数的频繁。“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四句,写出这次贼“攻永破邵”而唯独不“屠”道州的原因,是“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再掠已捞不到大的油水的缘故。这里,诗人暗示“贼”尚有人性在,就与下文的“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官府的无人性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更能激起人们恨官如恨贼的感情,加强诗歌的批判力量。“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二句,是说使臣奉皇帝之命而来,难道还不如盗贼吗?意思是使臣不恤民命,强逼赋税,是连盗贼都不如的行为。其中对滥发“王命”的最高统治阶层说来也深含怨责之意。“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二句,是全诗感情奔涌的高潮所在,它运用形象的比喻,将苛征暴敛的官吏的毒辣、凶狠、无情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划出来了。官吏逼迫人民缴税简直象火煎油炸一样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官吏榨取民脂民膏的阶级本性。“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二句,是饱含愤激的反语。 
  在第二部分,诗人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盗贼之“善”与官吏之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官不如贼的结论。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抒发不满现实、要辞官归老的感慨,表明一种决不肯与征敛害民的官吏同流合污的反抗态度。 
  这首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重要特点是对比鲜明,揭露深刻。三部分几乎都可相互构成对比。第一部分以太平盛世的“井税有常期”、人民生活的安定,与第二部分乱世中官吏征敛无度、“迫之如火煎”、凶狠“绝人命”相对照。第二部分之中又以“贼”、官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既是照应第一部分,又是以自己的高洁与第二部分中官吏的污浊进行对比,从而将全篇联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令人读罢自然要远离流俗而趋于高洁。这也是《贼退示官吏》的“规讽”主旨之所在。            
万楚诗鉴赏 
  生平简介 
  万楚,唐开元年间进士。生平事迹不祥。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 
  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 
  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 
  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 
  为尽天山行路难。 
  万楚诗鉴赏 
  《骢马》,又作《骢马驱》,原属《乐府·横吹曲辞》,主要写“关塞征役之事”。万楚这首《骢马》诗与乐府旧题不同,是一首借马抒怀、咏物言志的律诗。 
  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金络”,指用金装饰的马笼头,形容它的富贵与华丽。“青骢”,指马的毛色和品种,是产于西域的名马,有青白相间的色泽。“白玉鞍”,指洁白似玉的马鞍。开篇在读者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有着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气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用词造意,铺张夸饰,以突出骢马华饰的高贵和扬厉矫健的雄姿,使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颈联刻划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据说此马在长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从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颜色如血。“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颔、颈两联属对工致,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表达了主人对骢马的期望,正如杜甫“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之意。“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长城窟”,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简写,原属《相和歌·瑟调曲》。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古辞原意为“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行路难”,原属《乐府·杂曲歌辞》,即“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乐府解题》)。结句引用乐府古题,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沈德潜称这首诗“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    
  五日观妓 
  万楚 
  西施谩道浣春纱, 
  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 
  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 
  却知今日死君家。 
  万楚诗鉴赏 
  这首诗是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观看乐伎表演的。 
  诗首先写乐伎的美妙动人。“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一落笔就别有风情。“谩道”是空说或莫说的意思。在越溪边浣纱的西施,是古来公认的美女。诗人刚刚提及西施,又用“谩道”既触发起了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顺势转到了眼前这位美女的身上。但仍不直说而故作迂曲。“碧玉”是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南朝民歌《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说。这里用以指地位低下的乐伎。 
  古代名叫“丽华”的美人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是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妃子。这句是说,眼前这位美女“碧玉”,简直可以同丽华争艳比美。诗人让西施、碧玉、丽华三个美女一路上迤逦行来,借传统形象比拟所要描写的对象,使描写对象轻易地步入了美人的行列之中。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两句采用了独特的夸张兼拟人的表现方法:那美人的眉毛绿莹莹的,那是从萱草夺来的颜色;裙子红艳艳的,石榴花见了也不免要妒杀。上句用了表示动作的“夺将”,下句用了表示情感的“妒杀”,从而分别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人格化的特征,泻染眉黛、红裙。萱草和石榴都是诗人眼前景物,况端午时节,萱草正绿,榴花正红,又都正合所写时令。信手拈来,为美人写照,既见巧思,又极自然。 
  写罢形貌之后,又写歌舞:“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听罢她唱的一曲新歌,便越发艳羡她的美色。再看她的舞姿:扰一拢倾斜了的鬓发,两眼秋水盈盈,真有勾魂摄魄的力量。 
  以上四句对乐伎的描绘,从对形貌的静态描绘开始,进而在动态中加以刻划,写她的歌舞。一静一动,由形及神,表明了乐伎的色艺俱佳。末一句点出“双眸”,更使形象光彩照人。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君家”,设宴的主人家。两句意思是谁说臂上缠上五色丝线就能长寿呢?眼看我今天就要死在您家里了!“死君家”与“彩丝线”密切关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表现出诗人对“美女”动情之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