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韧赋鍪说墓樗迹直泶锪硕灾畹堋⒍怨试暗幕衬睢U饫铮擞氲氐乃鼗衬钍墙幌啻シⅰ⑷诤衔坏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诗鉴赏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来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华美的语言着力渲染,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却语浅情深,言简意长。 
  这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即所怀之人。 
  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映衬的。 
  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呼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契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并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驰向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景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相思却近在咫尺。如此写来,则情愈浓,意更深。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现已难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很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写出了雨丝缠绵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两句,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抹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这四句继续写江上景色。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离暗淡的景色。四句诗,构成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一切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 
  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口。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远望,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笼罩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包孕着诗人惆怅悲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别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蕴含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 
  通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诗人沉浸于这浓重的氛围中,情动于衷,难以自已。突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蓄积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同时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珠联璧合。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 
  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 
  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 
  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 
  鬓丝生几缕? 
  韦应物诗鉴赏 
  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其事失传,今存诗四首。 
  韦应物赠冯著诗,也存四首。据韦诗所写,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意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乡隐居,清贫守真,后到长安谋仕,颇有文名,但仕途失意。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一官半职。后又来到长安。韦应物对这样一位朋友是深为同情的。 
  韦应物于大历四年至十三年在长安,而冯著在大历四年离长安赴广州,约在大历十二年再到长安。这诗大概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诗中以亲切而略带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同情和理解。 
  开头两句中,“客”即指冯著。灞陵,长安东郊山区,但这里不是实指,而是用事作比。汉代霸陵山是长安附近著名隐逸地。东汉逸士梁鸿曾隐于此,卖药的韩康也曾隐遁于此。本诗一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名士兼隐士的气息。 
  接着,诗人自问自答,猜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是成语。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谓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化用《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尚须用斧斫除荆棘开辟坦途,故心中不快。“采山”句属于俏皮话,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寓意是说冯者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自问自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故而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要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冥冥”是形容大自然默然无语的情态,“飏飏”是形容鸟儿飞翔的欢快。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开,燕子飞得那么欢畅,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沉溺于暂时的失意不快中,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一定会有人来关切爱护的。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安抚冯著说:你看,我们好象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今已春”承上二句而来,末句则以反问激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其它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怀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积极勉励。在形式上,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吸纳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鼓励抚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