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 
  语中的“世故纷纭”,意即“变故层出”。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今日主人若是跟我一块儿喝酒的话,对我这个备尝国家变故之苦的儒生,应该有所同情吧。 
  这首七律属于朋友间酬赠之作,情感真挚深沉,生活气息浓郁;全诗充满悯乱哀时之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写作手法上,开端一槌定音,结尾呼应自然,全篇意脉相连,细致绵密。在抒情风格上,以“清”取胜,感慨虽极深沉,抒情却不取金刚怒目之态,而取委婉从容之致。娓娓道来,富于人情味。这和盛唐时期近体往往以“雄”取胜相较,可谓别具风致。    
  山店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 
  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 
  几家松火隔秋云。 
  卢纶诗鉴赏 
  这首诗一说王建作,但是不少选本都将它收在卢纶名下,我们暂且从之。 
  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呢? 
  若你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若你还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 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行路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的感觉,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 
  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溪水流淌的声音。 
  又《说文》:“决,水流行也”。所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峦叠障,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 
  我们知道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 
  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 
  的景象。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烛的松明火。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给人一种身历其境、情随境迁之感。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 
  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 
  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诗鉴赏 
  《全唐诗》在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其写作年代当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飘泊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清朗,举目远望,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尚不可及,船行还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绪。诗人在战乱中流徙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恨不得早点得到一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丰厚。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用说,此刻江上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呼,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枯燥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飞向故乡, 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飞,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心观赏异地的秋色,却充满对久别的故乡的思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隙。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也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苦,真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为何诗人有家不能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呢?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又推进了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付之东流,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意脉相连,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卢纶诗鉴赏 
  这是一首着感人至深的诗篇,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衰败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意脉流畅,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 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搭配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堪称佳造。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友人离别处,独自垂泪掩泣,企盼着相逢之日。 
  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衰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李益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