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初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体味,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解,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还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可谓自成机杼,不落俗套。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兴味隽永,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诗鉴赏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常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意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思。 
  诗的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惹动士卒的乡愁,更搅动着迁客的无限归思,恨不得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一传说。 
  诗人非常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相当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艾:迁客的春光—— 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临。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况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颇具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针线细密。题曰“春夜闻笛”,头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引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映之中,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开始,而以雁尽北飞作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怅惘。 
  王之涣《凉州词》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 
  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但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得轻盈灵动,且有韵外之味。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水流荡东去。粗略一看,颇似一幅闲适惬意的画面,细加玩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况且,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游子思乡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比较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 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说,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心向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而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短短四句诗,委婉含蓄而轻灵动人,读之如嚼甘果,其味无穷。    
  写 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诗鉴赏 
  这首七绝以《写情》为题,描写了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大概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 
  诗人躺在花纹精致、珍贵华美的竹席上,夜不成寐,思绪万千。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休”而言“一夕”,见出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难耐的时刻,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来,怎能不辗转难眠呢? 
  这个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却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良辰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来说,不过形同虚设,哪有观赏之心呢?不但今夜如此,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夜发生任何兴趣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月亮是月亮,我是我,从此两不相涉,正如负心的女友一样,从此再不与其相干。对失恋的人来说,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璀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对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来说,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使其更加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惘怅之情更显深邃悠长。 
  此诗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用虚拟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人物形象,从而深化主题。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心情与外景的不协调,既是眼前境遇的写照,更预设了今后的情景。“从此无心爱良夜”,“从此无心”四字表示决心之大,决心之大正见其痛苦之深,刻骨铭心。“任他”二字既表现出诗人心灰意懒的情态,又刻划出主人公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逼真而且传神。这种虚拟的情景,没有借助任何字面点染勾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表达虚拟的境界,与一般虚拟手法相比,又独具一格。    
  上汝州城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 
  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 
  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诗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抒慨之作。汝州,唐时属于都畿道,州治在今河南临汝县。从地理位置来说,河南本是中州之地,汝州更是王畿近甸,本来应当是人烟相接,桑柘遍野的和平富庶之乡。但安史乱起,洛阳附近一带沦为战场,屡经兵火洗劫,早已残破不堪,安史乱平,藩镇割据,淮西地区从代宗大历十四年李希烈割据叛乱,到宪宗元和十二年吴元济被平定,前后被军阀割据近四十年(779…817),其间战争频仍,汝州地近蔡州,正是与军阀交战的前线地区。这首诗当作于元和十二年淮西藩镇被讨灭之前。诗的开头一句“黄昏鼓角似边州”,就以深沉感喟的笔触勾画出一幅荒凉颓败、充满战争气氛的图景:日暮黄昏,田野萧条,凄凉的鼓角声不断地传到城楼上来。登楼环顾,恍惚中觉得置身于沿边的州郡。这种感受,令人联想起杜甫《秦州杂诗》中的某些诗句:“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但那是置身真正的边郡,而李益却是身在王畿近甸的心腹之地,气氛竟如同边州,则汝州一带军事形势的紧张和景象的寥落可知,一“似”字正包含无限伤时感乱之痛。 
  “三十年前上此楼”,第二句由今日之登楼联想到三十年前登此城楼的情景。由于此诗确切写作年代不详,“三十年前”究竟是哪一年也无从详考,但可以肯定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诗人才八岁)。假定诗人是在淮西地区刚被军阀割据时到过汝州,则到宪宗元和初已达三十年,与此诗所写情景正合。“三十年前上此楼”的具体情景,诗句中只字未提。但从上下文(特别是上句)可以揣知,今日登楼所闻所感,正和三十年前上此楼相仿佛。时间距离之长与景象感触之相似,形成一种意味深长的对照,使诗人在思前想后中感慨更深了。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宋玉悲秋,历来被视为贫士不遇而志不平的一种表示。这里说自己今日面对汝州的山川而伤心垂泪,原因不光是个人的落魄失意之悲,言外之意是,自己之所以“伤心”“垂泪”,是由于对整个国家的前途怀着深广的忧愤。但这一层正意,却并不直接说出,而是用“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的句子从反面微挑,虚点而不明说。这就给读者留下许多回味、思索的余地。实际上,当诗人面对三十年来山川依旧的汝州城时,藩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