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 
  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扯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 
  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两句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堪称佳篇。            
武元衡诗鉴赏 
  生平简介 
  (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建中进士。历官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元和二年(807)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复为宰相。元和十年,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诗鉴赏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而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好诗。 
  题目“春兴”,指明是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洗刷使柳色变得深暗了;“ 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一发不可收地漫涌上来。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新奇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造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念的故乡—— 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知晓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诗人的巧笔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惆怅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 
  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乡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段真挚的情感,在这里,艺术的想象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让惹人伤感的乡思乡梦显得如此温润暖人。无疑,诗人超凡的艺术想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赠道者 
  武元衡 
  麻衣如雪一枝梅, 
  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 
  红莲池里白莲开。 
  武元衡诗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赠送》。若取后一个题目,那么,他写赠的对象就不一定是个女道士。但无论用哪一个题目,都不难看出,诗人所要着意描绘的是一个美丽的白衣女子,并且对她的姿色是颇为倾倒的。 
  首句中的“麻衣如雪”,出于《诗经·曹风·蜉蝣》,这里借用来描绘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的衣裳。 
  在刻画了女子的衣着以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次句中的“微妆”,是“凝妆”、“浓妆”的反义词,与常用的“素妆”、“淡妆”意义相近。“笑掩”写女子那带有羞涩的微笑。这女子是如此楚楚动人,她曳着雪白的衣裙,含情脉脉地微笑着,正翩然来到诗人的梦境。 
  从甜蜜的梦境中惊醒,诗人不由浮想联翩,以致在他眼前浮现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境界:他仿佛看到这一女子来到越国的一条溪水边,走进一群穿着红色衣裳的浣纱女子中间那风姿神韵,炫人眼目,就象是开放在一片红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 
  这两句,以“若”字领起,说明这是诗人的遐想之词。头两句写的是女子的神,此后两句则写女子的形,然而在写法上却不似头两句作直接的描绘,而以烘托之法让人去想象和思索。“越溪”是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当女子置身于漂亮的越女中间时,她便象是红莲池中开放的一朵玉洁冰清的白莲;她的婀娜娇美,自然妙不待言。 
  在艺术表现上,此诗主要采用了拟物的手法。一处用“一枝梅”,一处用“白莲”,后者尤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莲花比美人,并非武元衡的独创。稍晚于武元衡的白居易也曾以莲花比女子,如“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 。但比较而言,白居易只是运用了拟物一种手法。以形象显出单纯的美;武元衡在拟物时,兼用了烘托的手法,让诗中女子在一群越女的映衬下出现,然后再过渡到莲花的比拟上,更有一种优美的意境和特殊的艺术效果。            
张仲素诗鉴赏 
  生平简介 
  ( 约769—819)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 
  贞元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诗鉴赏 
  张仲素可以说是唐代写闺情诗的好手。他在这方面的佳作相当多,每一首几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拿这一首来说,虽然也是描写闺中女子思念戍边丈夫的,却与他的《秋思》、《春闺思》等同类诗作判然有别。 
  一般说来,绝句讲究精炼,不提倡用叠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么多。而这首七绝的开头两句中,却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句中使用叠字,往往都有两个特点:第一、多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第二、总是为了强调或特别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时才用。就拿此诗中的“丁丁”和“漫漫”来说,它们也都是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而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所以“丁丁”、“漫漫”虽然多费了一些笔墨,但它们在表现女子思夫的时间之长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两句诗似乎还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丁丁漏水固然可以暗示时间的消逝和漫长,而月光从被漫漫的轻云遮挡至渐渐露出,则可以更进一步说明秋夜的漫长,并且通过这样的描写,烘染出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这种氛围中去找寻或设想那位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如果没有第三句中的“逼”字和秋虫的哀鸣,那么末句的“征衣”、“莫飞霜”等也就无从谈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