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联是说,刚刚离开隐居之地不久,来到杨子县津渡;沿着运河北上,家乡便越来越远了。诗人一开篇就强调这种背井离乡的感触,给全诗抹上了一层凄迷低回的色调。首句的“才”字与二句尾的“遥”字,两相呼应,下得极有分量: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那么日后路途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以想象得到了吗? 
  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起法高妙。 
  颔联描绘所见之景。“林藏初霁雨”意谓,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刷过,远远望去,树色郁郁葱葱,一片苍翠。着一“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但诗人并非在近处来看单棵树木,而是远望一片树林,而大片树林所挂的水珠是无法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团苍翠的、湿漉漉、雾濛濛的大概罢了。如此可见“藏”字下得极妙。“风退欲归潮”,意思是说,雨晴风起,风吹江面,因为下雨而新涨的潮水已开始减退。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潮涌的景观。而雨后风起,又为结句的“寒气”作了铺垫。这两句所写两岸树木及江潮的景观,紧紧把握住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鲜明,诗意清新。 
  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江火明沙岸”,写入夜之后,周围的景物已模糊不清,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照亮了沙岸。唐人诗中写江上渔火,颇多名句,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张祜《题金陵津渡》。等等,意境之美,各有千秋。“江火明沙岸”的意境近于杜诗,而着意还在于“明沙岸”,从而引起下句“云帆碍浦桥”。诗人借助渔火之光,突然发现,近岸的桥下停泊的船只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密集如云。一个“碍”字,形容船多所造成的拥挤感,准确生动地刻划出杨子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 
  尾联“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客衣”,点出作者的游子身份;“薄”字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隐发飘泊失意之叹。两句似对非对,意味深永。    
  蔡平喜遇河阳 
  马判官宽话别 
  鲍溶 
  从事东军正四年, 
  相逢且喜偃兵前。 
  看寻狡兔翻三窟, 
  见射妖星落九天。 
  江上柳营回鼓角, 
  河阳花府望神仙。 
  秋风萧飒醉中别, 
  白马嘶霜雁叫烟。 
  鲍溶诗鉴赏 
  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彰义镇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强捍难制。宪宗发兵讨伐,但因所任非人,出兵三年均无功而返。元和十二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这年十月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击淮西镇的治所蔡州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一举活捉了吴元济。诗题中所说的“蔡平”,指的就是这件事。淮西镇的消灭,使唐朝的东都洛阳和江淮免去威胁,且使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意义重大。鲍溶这首诗,正是对平蔡的赞歌。 
  题中的河阳,汉代置县,属河内郡,历代沿置,故地在今河南孟县;唐代在对淮西镇用兵中,河阳正是东军活动的地带。 
  诗的第一联,初步申明题面,既明点“蔡平”,也交代“相逢”。唐王朝的京都在长安,而以洛阳为东都。对淮西镇用兵,兵力都结集在洛阳周围,所以称为“东军”。“偃兵”,指偃武修文。封建时代的中央政权,讨平叛乱后,按惯例须以偃武修文作标榜。 
  在这里,诗人只不过交代了相逢的时间,恰在“蔡平” 
  之后而已,并不是说唐王朝真能马上“偃兵”。吴元济虽被活捉,其他强藩尚在,形势不容乐观,唐王朝虽欲“偃兵”而不可能,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第二联承上对“蔡平”唱起了赞歌。吴元济盛时,领申、光、蔡三州,其中蔡州的城防特别巩固,吴本人常驻蔡州,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诗中把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比之为翻三窟而寻狡兔,显得非常贴切。妖星自九天而落,自指擅作威福的吴元济之束手就擒。句中着一“射”字,是对裴度调度有方、李愬智勇兼备的高度赞扬。 
  第三联写相逢。江上鼓角之声仍在回荡,为这场相逢渲染了热烈欢快的气氛。汉代的周亚夫,屯兵细柳,军令严整,文帝称他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诗中以“柳营”来称平蔡之师,隐含对统帅裴度的歌颂,用语甚为得体。晋代潘岳为河阳县令,满县栽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白帖》)“河阳花府”系美称河阳安抚使署,马宽是在这里当判官的。“神仙”一词,古诗文中常用以形容人的神采清朗洒脱,气概不凡。《后汉书·郭泰传》中就曾以“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这样的句子来称颂郭泰的神采超群。诗中以“神仙”来称马宽,则不仅见出对马宽的尊崇,也显示相逢时谈到平蔡之役时的意气风发。 
  末联写话别。平蔡之役,发生在元和十年的阴历十月,“秋风萧飒”点明了季节。霜天万里,晴烟寥廓,白马嘶鸣,征雁鸣唳,对离别场景的勾画,透露出凄清肃杀的气氛,跟“江上柳营回鼓角”的气氛恰成对照。 
  这首七律在写作艺术上以谋篇精巧取胜。这原是朋友间的酬应之作,写相逢,写离别,都是此类诗中应有之笔。但这次相逢的时机比较特殊,平蔡之役,关系到唐王朝的命运,这在当时是一件重要的国家大事。可以想到,这也必然是诗人和马判官相逢中的主要话题。这首诗巧妙地先以一半篇幅写“蔡平”,欢快地为它唱起了赞歌;而在写相逢和相别的另一半篇幅中,又特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即“江上柳营回鼓角”这一句),与“蔡平”直接挂钩。这样,全诗就显得洋溢着平蔡胜利的欢乐气氛,突出了歌颂平蔡之捷的主题,并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此外,该诗用笔富于变化,也颇值称道。例如写“蔡平”,第一联旨在略点相逢恰在“蔡平”之时,所以特别可喜;用了赋笔,语简意明。第二联则旨在对平蔡之役进一步作出全面的评述,并在评述中寄寓褒贬。区区十四个字,如用赋笔,极易挂一漏万;诗人巧妙地改用比兴,以少总多,游刃有余。在诗歌创作中,诗意的深浅与达意的表现方法总是紧密相关的。 
  钟嵘说“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看来,鲍溶深得个中三味。            
何希尧诗鉴赏 
  生平简介 
  何希尧,唐宪宗时人。余不详。 
  柳枝词 
  何希尧 
  大堤杨柳雨沉沉, 
  万缕千条惹恨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 
  东风无力系春心。 
  何希尧诗鉴赏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意欲取郎千万金。”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 
  “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耐人寻味。 
  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3082·《唐诗鉴赏大典》 
  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