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骄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歌 舞 
  白居易 
  秦城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 
  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乐饮, 
  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白居易诗鉴赏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这首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歌舞》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诗的前十六句都是描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 
  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场面。首句借用《诗经·小雅·小明》“岁聿云暮”语,“云”是语助词,无义。“秦城”指唐都长安,因为所在之地古代属秦国,故称秦城“皇州”是封建社会对京城的一种称呼。“朱紫”指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为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绯(红)色官服,六、七品为绿色官服,八、九品着青色官服。“公侯”泛指朝中显贵。 
  京城岁暮,大雪纷飞,高官大臣们退朝出来,一个个穿朱服紫,好不气派!“朱紫”二字透露出其志得意满之态;“尽”字说明不是几个人,而是一大帮。 
  看到这帮官僚们的神气模样,想起他们平日的行为,诗人抑制不住对他们的鄙薄和厌恶,不禁直发议论起来。“贵有”两句互文见义,每句都含着一层对比: 
  富贵的人有“风雪兴”而无“饥寒忧”,暗示着贫穷的人有“饥寒忧”而无“风雪兴”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富贵者的“风雪兴”,正是建立在贫穷百姓的“饥寒忧”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正因为富贵者有“风雪兴”,贫穷百姓就免不了“饥寒忧”。这正是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所营”两句是对“公侯”们所作所为的高度概括。唐代朝官营建第宅之风盛行。《旧唐书·李义琰传》载李义琰之语云,当时“凡人仕为丞尉(中央长官的佐僚),即营第宅。”《秦中吟十首》中就有一首《伤宅》诗,专门揭露此事。这些朝廷命官,完全没有把国计民生放在心上,而是整天忙于营建第宅和追逐游玩。这样一帮人窃踞高位,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中揭露之尖刻,可谓入木三分,表达了诗人对这帮官僚的极度憎恶的感情。 
  这一节点出了诗中所写现象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对当时整个上层统治集团作了概括的揭露。 
  退朝的场面不仅能使朝廷显贵登场,还含有这样的讽刺意义:所谓上朝,对于这帮官僚来说,不过是虚应故事而已。退朝的“公侯”包括下文的秋官、廷尉,但却绝不仅仅是他们二人,还包括其他的达官要人。 
  “追游”是这些人常年的日常生活,春天如此,夏天如此,秋天也是如此。诗中专门表现岁暮,因为这是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生活最艰难的时刻。《秦中吟十首》中的《重赋》诗云:“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就是最形象的证明。 
  此诗下面第五、六两句和结尾的“冻死”,都旨在说明此意。 
  以上是总述。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场面。之所以专门描写秋官、廷尉,是因为诗的末尾举出来对比的是“囚犯”,秋官、廷尉是主管他们的官员,因而更具有针对性。为了突出主题,诗中对歌舞场面本身只用一句带过,未加任何具体描写,始终将笔锋集中在秋官、廷尉身上,从赴宴时车马的高贵华丽,舞楼的豪华秾艳,宴饮的不分昼夜等方面,刻划出他们的丑恶嘴脸。封建社会高级官僚乘的车,轮子漆成朱红色。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代一品至四品,即王公大臣至州刺史,方可乘朱轮之车。“朱轮车马客”即指秋官和廷尉。秋官本来是《周礼》上的官名,后世用以代指刑部的官员(唐光宅元年即曾改刑部为秋官)。 
  廷尉是秦汉时掌管刑狱审判的官,唐代相应的官职是大理寺卿、少卿。“重裘”指多层之裘。灯红酒绿,轻歌曼舞,午时开宴,深夜未止;酒酣耳热,宾主的话语越来越投机,兴致越来越浓,坐得也越来越靠近,—— 见出他们的臭味相投,也暗示着他们勾结得越来越紧;屋外是冰天雪地,楼中却温暖如春,醉饱者身上散发出热气,只好一层层脱去狐裘。这一节铺陈了朝廷显要们宴饮的豪华之极,热闹之极,醉饱者的面目也因而显得丑恶之极。 
  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的杰出之处,正在于诗人的眼光并未仅仅局限于统治阶级方面,他还看到了受他们压迫的被统治阶级,并写出结尾令人震惊的诗句。 
  对于阌乡(今属河南省,在潼关与灵宝之间)狱中冻死的囚犯,诗人是深表同情的。他不仅在此诗特别举出,还写了《奏阌乡县禁囚状》上奏朝廷,其中说: 
  县狱中有囚十数人,并积年禁系,其妻儿皆乞于道路,以供狱粮;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死狱中、取其男收禁者:云是度支转运下囚禁在县狱,欠负官物,无可填陪(赔),一禁其身,虽死不放。。。欠负官物,诚合填纳,然以贫穷孤独,唯各一身,债无纳期,禁无休日,至使夫见(现)在而妻嫁,父已死而子囚:自古罪人,未有此苦。行路见者,皆为痛伤。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所谓“囚犯”,实际是无力交纳赋税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惨死,正是因为封建官吏的残酷迫害。诗人把这些“囚犯”的悲惨遭遇与统治者的奢侈糜烂相对照,统治者的奢侈糜烂,越发反衬出“囚犯”遭遇的悲惨;“囚犯”的悲惨遭遇,又更加反衬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对比越是强烈,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比仅仅描写某一个方面,更加深刻有力。诗人在《与元九书》中写道:“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可见这组诗笔锋的犀利。 
  这首诗不仅前后两个部分是对比,在前一部分中,也有不少对比。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贵有”两句之外,歌舞宴饮的豪华热闹场面与开头所写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景象,也是一种对比。对比的层次之多,形式之丰富多样,足以见出诗人的艺术功力。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 
  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 
  一点寒灯欲灭时。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春,当时白居易三十九岁,在朝中任左拾遗,兼翰林学士。他的好友元稹因为弹劾贪官触怒宦官,于这年二月被贬为江陵士曹。元稹在后期依附宦官,但前期在政治上思想和白居易大致相同,他们都以不媚权贵,直言敢谏著称。弹劾贪官本来是为国除弊,见义勇为;而且元稹当时任监察御史,弹劾原是他分内职责,但由于这件事触怒了宦官,触怒了当时的一股腐朽势力,结果不仅贪官未受惩处,相反元稹却被贬官逐出了京城。而且此时元稹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他的妻子韦丛于前一年去世了,从元稹后来所写的《三遣悲怀》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与妻子的感情很好,韦丛的去世给元稹的生活、思想也蒙上了一层悽苦的阴影。元稹就是这样带着沉重的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到江陵去任士曹参军的。 
  作为元稹好友的白居易,此时也正是他一生中嫉恶如仇、斗争性最强的时期,著名的《秦中吟》、《新乐府》就作于这个时期。面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接连三次上疏论救,但除了引起统治者对白居易的不悦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大约就写于元稹被贬往江陵之后不久,白居易在翰林院值夜班的某个黎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无限思念、无限关心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明确说出,他只是写自己写完书信后,将信纸装入信封;又觉得似乎还有许多话尚未说完,似乎还应当补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来重读了一遍;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