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文由写景转入以议论为主的对人生的概叹。“又作江南客”指出他旅行的目的,“又”字表明他并非第一次到江南来,使人联想起他早年避乱江南期间的不幸和贬官江州时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次到江南为官已经感到了厌倦,因为这远不如家乡的可爱、美好。“去乡徒自苦,济节终无益”是诗人对自己奔波半生的总结。他早年济世的雄心壮志,由于官吏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已经完全消磨尽了。此时的诗人只想知足保和,怡养天年。这正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心理的反映。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我国封建代很多知识分子的为人准则。诗人兼济之志既已失败,又不想同流合污,自损名节,只有独善其身。诗的结尾,以两个自然意象的鲜明对照,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波上萍”喻受人驱使,行役无定,“涧中石”则虽被大水冲刷,仍能屹立不拔。这正是诗人孤标傲世精神的象征。 
  议论与写景、抒情三位一体,使得这首咏物抒怀之作毫无枯燥之感。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 
  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 
  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 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 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春天是一个永恒的题材。春天,万物复苏,气象更新,燕舞莺歌,百花吐馥,历代诗人骚客留下了数以万计歌咏春天的诗作。而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以西湖胜地的春天为背景,截取云雨、湖水、动植物等几个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生动传神地将西湖初春胜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历代同题咏作中的佼佼者。 
  据清人俞曲园《虞美人》词前小序,杭州有一句谚语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其实,西湖景色,四时皆丽,宋人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道出了这一点。 
  雨天的西湖,轻烟缭绕,如罩薄纱,远山隐现,若蒙轻绡,无异于一幅绝妙的淡墨山水画,极富朦胧之美。而湖上看云,湖平如镜,云气蒙在水面上,水天相接,更有一种飘忽迷惘的情趣。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是咏此。孤山寺:南朝陈时所建,在里外湖中间的孤山上。贾亭:贾全在贞元年间任杭州刺史时所造,又名贾公亭。大雨刚过,潮湿的云气尚存,西湖经雨水冲洗,景色更秀美,湖面也更开阔。于是莺争暖树、燕啄新泥,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不甘落后,面对如此胜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出来踏青了。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抓住了早春时节的典型特征,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现出初春的气息和生机,以此预示着一个繁花竞放的季节即将来临,以此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希望、更多的期待。含蓄蕴藉的美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你看,暖树上追逐嬉闹的是“早”莺;西湖边啄泥筑巢的是“新”燕;参差凌乱的小花“渐欲”令人目眩心迷;地上的草刚刚长出绿叶,仅能覆盖住马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新”的,“稚嫩”的,刚刚发韧着,而埋藏在这种景象底面的是无穷的力,是发展的源,是未来的主宰。高明的诗人就是运用这种精妙的艺术构思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徘徊于更为丰富的美被发现之前的片刻。不是吗?“马蹄”仿佛也是轻盈的,诗人正在湖东柳荫里往来漫步,或许他以为,绚烂的时刻转眼就到来了呢!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 
  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 
  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 
  白居易诗鉴赏 
  长庆二年(822 )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之余,他常喜欢到佛寺里听听僧侣讲经。 
  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风景中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有三点:一是充满画意,二是结构新颖、别致,三是炼字精警。诗的标题“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本身就可形成一幅很美妙的画,极易引起人的悠悠暇想。“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是点题。柳湖、松岛、莲花寺三组景象组成了一幅意境美妙的画面,使人如见西湖岸上的弱柳,孤山上的寒松,寺中的莲花。三四句则是从细小处着眼,以卢橘子低和栟榈叶颤两个意象的绘写,突出于前景,形成画中的特写境头。同时点出山雨初霁、水风清凉的气候。这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枇杷,栟榈即棕榈。枇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至于“烟波澹荡摇空碧”是从大处着眼,以烟波浩渺之湖面和映在水中的蓝天作为画面的背景。“摇”字用得尤为传神、巧妙,不仅湖上碧波在摇动,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也在微微摇动,给人造成一种迷离仙境的感觉。那么,刚出道场的小舟就更如同是仙人乘坐的了。下文“楼殿参差倚夕阳”一句照应题目中的孤山寺。宝殿楼台掩映于夕阳晚霞之中,在烟波微荡、白云缭绕等景物陪衬下,更增添了幻境气氛。至最后一句以孤山寺之在西湖很像蓬莱宫之在东海作结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蓬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首二句是点题并简单勾勒,中四句分写大小远近各个场景,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绝妙的图画,结尾才回棹点明这都是回望中所见,并又总括一句以收结。构思新颖,耐人寻味。 
  最后此诗在练字和句法方面也颇有讲究。《唐宋诗醇》说此诗“句法挺健,前人说白诗‘属对精警’,‘ 章法变化,由字法生新也。‘重’字、‘战’字、‘摇’字、‘倚’字,俱下得挺拔,遂觉全首生动。” 
  条理井然,其理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此评可谓深得其精妙。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 
  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 
  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茫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