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3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特别是李贺在运用这个典故时突出了声、色两个方面,使这个人们常用的典故和当时的环境十分吻合,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环境,渲染了人物的心情。 
  你看:那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多像是二位妃子赶路时那玉珮碰击的声音;在惨淡的月影中,山间的竹子摇曳着,那竹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像是幽竹的眼泪。这里的月影、水声、幽竹、露珠,把“愁红独自垂”的“芙蓉”衬托得更加哀怨,也把少妇思念的情怀渲染得婉曲感人。以上是诗的第一部分。 
  “玉瑟调青门”一句是“青门调玉瑟”的倒装。 
  上面说到了,“青门”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这里场景变换了,从送别的“南浦”到了“青门”,这中间有时间的跳跃,不是连续性的场面。她算计着时间,自己心爱的丈夫大概要归来了,于是抱起玉瑟到霸城门边守候,盼望丈夫的归来。她时而翘首归途,时而弹瑟以消磨时光;一直到傍晚降临,暮云冉冉而起,把开着黄花之葛藤都沾湿了。在河边沙滩上的蘼芜,开着白白的花,在秋风中摆动。这时候少妇想到要把罗荐打扫好,在鸳鸯炉上点燃香料,让丈夫一到家就感受温暖芳香。这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的感情是多么热烈真挚。这一部分里写得亲切动人,除了得力于诗人描绘了这位思妇的两个行动:深情地抱瑟等候於青门外边,在家中扫干净垫荐、焚热香炉;更得力于这六句诗对色彩的点染:青门、黄葛、白云、蘼芜花,交汇成多姿多彩的画面,这就更能突出少妇的感情了。 
  全诗就是这样,由两部分组成:思念、盼归。这两部分前后呼应,构成了哀怨婉转、情感深挚的境界。    
  马诗二十三首(选三) 
  李贺 
  其四 
  此马非凡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似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其十五 
  不从桓公猎, 
  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 
  看取拂云飞。 
  李贺诗鉴赏 
  《马诗二十三首》是诗人李贺的一组著名咏物诗。古人咏物多是为了述志。咏物即是一种自成一格的抒情诗,如骆宾王笔下的蝉,杜甫笔下的鹰,都是借物抒情。李贺咏马,亦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里所选三首:一首咏马之非凡品质,一首咏马之志向,一首咏马之遭遇,从三个方面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在《其四》中出现的这匹马,具有飞骏的气概。 
  诗一开首就有如一阵霹雳,劈头而来,突出了马的不同寻常的来历。此马乃是天马,是马星之精魂。所以一开头就有一番震慑读者心灵的力量,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但更主要的开头两句是为了塑造马的神骏形象作准备,由于有了开头两句,“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才显出此马的力量。“瘦骨”点明此马遭际十分不幸,只剩下了嶙峋瘦骨,这一刻画又对下一句起反衬作用:虽然只剩下一把瘦骨,但还是那么坚劲有力,一蹄一步,仍然发出铮铮震耳的金属敲击声。 
  这样,马的内在不凡的品质—— 天马、房星之精魂,就化成了外在的形象的表现。这中间又以“瘦骨”作反衬,更显得此马之不同寻常,在结构上也见出波折来,不同于一般平直之作。虽然只是寥寥四句,但却如见其影,如闻其声地把这匹骨格清瘦而神骏无比的天马塑造出来了。 
  这马既是具有如此内美的神骏之驹,那自然亦应有远大的志向。发挥马的才能最好的处所自然是沙场,遇英雄之主,驰骋沙场,当能建立不朽的功业。《其五》一诗的前两句饱含深意地、又十分朴素地展示了一幅辽阔广袤而又不无带点苍凉意味的沙场景象:在宽阔无边的大沙漠上,燕然山在远处绵延峙立,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山顶上,月影照临沙漠,整个沙漠如同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高山、大漠本来是十分雄浑的,可是作者在画面上以凄冷的月色、白雪这样的冷色调涂抹上去,就显得苍莽而带着寒意了。这里的景色似乎诗人只是写实,但是选取了燕山作背景,却又暗指着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在燕山麓,汉代大将军窦宪演出过一幕多么令人神往的雄壮活剧:追逐敌人匈奴,然后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记功,凯旋而还。 
  以上两句的沙场景象是马神驰沙场而见到的,这广袤辽阔而苍凉的战场,正吸引着马,它期待着: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闪闪的络脑,在清爽的秋天里驰骋沙场!它需要被人欣赏,它需要被识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场上拼搏,它需要为主人立功!此处用“何当”“快走” 
  两个词,把马的迫切建功立业的志向,很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其十五》似乎平直。前两句写齐桓公的坐骑能够显示出降伏猛虎的赫赫威风,是由于得到了跟随齐桓公出猎这样的好机会;后两句写如果我一旦能从山沟田野脱颖而出,你将看到我掠云飞驰的雄姿,腾空追风的才能。看似平淡,但细想并非如此,它蕴含着诗人充沛的感情。开首两句用反问的口气问桓公的马: 
  你如果不是因为有跟随桓公出猎的机会,你又怎能显示出你伏虎之威?这里有羡慕,但更多的是诉说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内心是愤懑不平的!三、四两句是希望、期待,但更多的是对目前身陷沟陇之处境的强烈不满。这样,貌似平直的诗句却又不同寻常了。 
  李贺在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国势沦丧的情况下,曾经产生过投笔从戎、收复被割领土的强烈愿望(如《南园》),而且也确实到达雁门一带。李贺在政治上也有抱负,想为国干一番事业,特别由于他是“王孙”,是李唐王朝统治者—— 皇族的成员,这种愿望确实是比较强烈的。但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自己连参加进士考试都受到小人的攻击。遭际坎坷,郁郁不得志。这里写到的马,实在是李贺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塑造的抒情形象,马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的抒情形象;物我浑然一体,契合成含意深远的艺术形象。    
  老夫采玉歌 
  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 
  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 
  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榛子, 
  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 
  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 
  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 
  古台石磴悬肠草。 
  李贺诗鉴赏 
  中唐时期,许多老百姓离乡背井,忍饥挨饿,冒着生命危险到蓝田山下的蓝溪去开采碧玉,不少被溺死在溪中。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引起了诗人们的反映。诗人韦应物的《采玉行》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李贺这首《老夫采玉歌》也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 
  李贺这首诗是深刻地反映现实的,但是它和韦应物的《采玉行》不一样,和白居易和杜甫的作品也不一样;李贺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传诵是和它的艺术上的独特性分不开的。译成现代诗,或可见出其艺术魅力: 
  “快采玉,快采玉!要采‘水碧’!”声声吆喝接着声声催逼。只不过为了给贵妇们雕成步摇,更加放荡沉溺于美色。我老汉饱受饥寒熬煎,溪中蛟龙啊也被搅得愁惨哀戚。碧蓝碧蓝的蓝溪水啊,变成了一湾一湾的浊水污泥。夜雨滂沱的山冈上,只好用野生的榛子充饥。杜鹃声声滴滴血,正是我老汉悲啼泪淋漓。蓝溪溪水滔滔流啊,把多少采玉人吞食。身死溪底的冤魂啊,过了千年怨恨也难平息。在陡峭陡峭的荒山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可是老汉我却要腰系绳索,吊下深溪摇荡在风中雨里。不由得老汉心头生挂念,寒村冷屋小娇婴在阵阵饥啼。 
  古台石阶上的思子蔓啊,见到你更令人心头悲凄! 
  把它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相比较,会领会得更具体些。韦应物的《采玉行》所写内容上与李贺此诗相近,《采玉行》也写出了“官府征白丁”采玉劳工之艰苦:“绝岭夜无人,深榛雨中宿。”也写了采玉劳工家中之艰辛:“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但这首诗只如一幅真实的摄影作品,它仅仅是客观地“介绍”了有这么一种现实,写了有这么一种受苦的人。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在内容上也大致是如此;之所以李贺诗比韦应物诗感人,不在于“立意高”,而在于艺术描写上的成功。 
  李贺此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设身处地,感受劳工的危难,然后以第一人称来创作,这就使读者能如身临其境,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诗里诗人完全是通过“老夫”的眼来看,通过“老夫” 
  之口来说。这里抒情主人公是“老公”自己,便于诗人把自己的炽热感情融于抒情主人公的血肉中去,诗人和“老人”融为一体,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艺术境界。 
  诗一开首是带着憎恶的感情描摹官府差吏们催榨劳工的声音。这种催逼的吆喝声音把读者带进了一种令人愤慨的氛围之中,一方是官吏们催逼,一方是劳动人民被驱逐,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立。第二句进一步指出造成劳动人民被驱赶离乡背井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采玉劳工们忍饥挨饿,历尽艰辛万苦,甚至葬身溪水,原来仅仅是为了满足贵族奢侈放荡的生活。这“徒好色”是采玉劳工的愤怒控诉! 
  接下去,通过“老夫”之口,渲染了凄惨的环境气氛:混浊的溪流,滂沱的夜雨,杜鹃的悲啼;描绘了艰辛的生活和劳动场面:以野榛子充饥,腰系绳索坠下深溪采玉;刻画了悲凉哀痛的心理活动:老泪纵横、思念娇婴、怨恨溪水。形象地再现采玉劳工凄楚的遭遇,这既是采玉老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