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摆脱了六朝的绮靡诗风在唐初诗坛独树一帜。    
  过酒家 
  王绩 
  此日长昏饮, 
  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 
  何忍独为醒! 
  王绩诗鉴赏 
  王绩嗜酒,声称求官是“良酝可恋”。有“斗酒学士”、“酒家南、董”的雅称。自撰《五斗先生传》、《醉乡记》以示其好,崇尚刘伶、阮籍、陶渊明风范。其人醉梦度一生,因酒被罢免,也因酒闻名。《过酒家》又作《题酒店壁》,共五首,此为其二。 
  第一首感于京都无人引荐,只能一头钻进酒肆。 
  这一首承前交待迷酒原因:“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这些日子长饮不止,常酒醉不醒,但这与内在“性灵”追求是毫无关涉的。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不“养性灵”而“长昏饮”的原因,表面上似乎说自己昏醉不醒是随波逐流,但实际意义却正相反。“眼看”“何忍”见出其中的痛切与无奈。从人醉己也醉的酒语中,强意识迸发出“举世沉浊,不可与庄语”的愤闷和不满。从字面上反用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又前置“何忍”加强语气的强度,折射出一种“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辛元房《唐才子传·王绩》)的清醒感。王绩身处隋末衰乱之际,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不乐在朝”为秘书省正字,求为六合丞,目睹“豺狼塞衢路”的现实,即以俸钱,积于县门,弃官还乡,临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这种“我为涸辙鱼”的危惧,正是从在人尽醉世事昏乱国将败之预感中产生的切肤之痛。因此不忍独醒蕴含求醉的矛盾苦衷,是遁世语,亦是愤世语。 
  这首诗很符合一个“长昏饮”之人的口吻,脱口而出,不假思忖,看似胸襟全敞,而一片苦闷心思,借助五绝短句促调,更显真切。既与滥行于隋末轻侧浮艳的宫体诗不同,也与初唐风靡艳丽的六朝余习有别,质朴不群的风格迥异时流,“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翁方纲《石洲诗话》)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王绩诗鉴赏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诗人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诗人归隐后常·28·《唐诗鉴赏大典》 
  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同时亦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表明归隐躬耕身份。“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出现,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水乳交融。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因而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自己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作为初唐诗歌,这首诗一洗六朝遗风,在当时显得新清自然,独树一帜。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极尽铺陈雕琢之能事,王绩的《野望》用语朴素自然,意境清新质朴,格外引人注目。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律诗就已在酝酿中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律诗逐步成型,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足见他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 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正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绩 
  旅泊多年岁, 
  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 
  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 
  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 
  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 
  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 
  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 
  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 
  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 
  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 
  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 
  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 
  去剪故园菜。 
  王绩诗鉴赏 
  由隋入唐的王绩,诗风朴素自然,洗去齐梁华靡浮艳旧习,在唐初诗坛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他乡遇故乡人的诗,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颇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诗写得颇有意境,一开头它就把我们带到诗人寓居的他乡京城里。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乡,然而“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继续读下去就可以发现“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诗人心中。诗人忽然在自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乡人,久别重逢,彼此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紧握着对方的手。接着客人被热情地请进了屋子,贤淑的主妇迅速准备好了洗尘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谈十分亲热融洽。主人一个劲地询问着故乡的事。他首先问起亲朋好友,连他们的孩子都仔仔细细地询问到了。接下去,到诗人开始询问自己的宗族的近况。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镜记》的作者,此外还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业年末,他的儿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作这首诗时,大都在故乡,因此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接着,诗人一连提了许多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而这一连串的提问,在表现了诗人关心故乡亲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时,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图画。最后,诗人以叮嘱故人回答不要有顾虑和表示自己将告老回乡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无穷。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读罢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避醉乡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说的“长昏饮”,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提问用于诗文中的很多,诸子散文、史传文学以及诗歌都有,如《天问》一口气提了一百几十个问题,《诗经》的《行露》十五句中连用九个问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问答的形式,可以使作品显得不板滞。 
  王绩这首诗大约曾受此前乐府诗《门有万里客》(曹植)、《门有车马客行》(陆机)的启迪。曹、陆这些诗“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述市朝迁谢,亲友凋丧之意也”(《乐府解题》,府诗集》卷四十引)。但王诗和它们在主题、形式上又大不相同,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以往我们总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它还有疑义要“相与析”。譬如王绩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人,他在两朝都做过官,而隋文帝都京师(长安),隋炀帝都东京(洛阳),唐朝又定都长安,那么,诗题所说“在京”,是哪个京呢?又如王绩的籍贯, 《唐诗纪事》说他是“绛州”人;新、旧《唐书》本传说他是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又说他是“太原祁(在今山西省)人”;《全唐诗》卷三十八所载“王绩乡人”朱仲晦《答王无历问故园》说“我自铜州来”,又容易使人以为他是“铜州”(唐属渤海政权,其州在今镜泊湖以南地区)人,那么,他的“故乡”究在何处呢?还有这“朱仲晦”在较早的记载唐代诗人的文献中均无记录,他究竟是不是“唐”人,是不是王绩的“乡人”呢?假如我们不弄清王绩的生平事迹,本诗的写作年代,我们就无法去回答它们,我们也不能说已全读懂了这首诗。 
  王绩一家的籍贯是有变化的,据他的《游北山赋序》、吕才《东皋子集序》和杜淹《文中子世家》的记载,他家在汉代定居于祁,西晋末永嘉之乱,迁徙南方,北魏太和时再迁龙门,至王绩时已居住五代,所以他应为唐绛州龙门县人。《清一统志》对河津东皋村的方位有具体介绍,应当说王绩所思的故园正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更不会是榆关之外的“铜州”,所谓“朱仲晦”是王绩的“乡人”,完全出于误会,因为他就是宋人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第一首诗就是《答王无功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至于王绩“在京”的问题,关系到本诗写作时间和背景。王绩一生在隋在唐入“京”都不止一次。王绩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十二岁时曾在京师见杨素、薛道衡。隋炀帝大业中,他三十岁左右曾赴东都应举、任官。唐高祖武德四年底或翌年初,王绩三十七八岁,友人薛收曾到龙门访问他,促其出山,不久,他就应召入长安,待诏门下省。武德七年,薛收卒。贞观元年,王绩四十三岁,他的兄长王凝以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