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怎能不愁从中来?这“愁 ”,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 。“愁来”读杜、韩,说 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 、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 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麻姑搔痒,典出《 神仙传 》:“麻姑手爪不似人形,皆似鸟爪。蔡经心言 :‘背大痒时 ,得此爪以爬背 ,当佳 也 。’”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 ,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后两句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 。诗人把杜、 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显然可见 。“续弦胶”典出《十洲记》:“凤麟洲在西海 之中,洲四面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有凤麟数万,各各为群,亦多仙家,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胶 ,名之为续弦胶 ,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 
  这里不用“凤喙”而用“凤髓 ”,是特地将新意注入 旧典。“髓”是“骨髓”、“精髓”。诗人感慨:有谁能得杜诗韩笔的精髓呢?可惜无人能像杜、韩那样,用如椽的巨笔写出史诗式的杰作了。“续弦胶”,又隐喻能逆挽晚唐倾颓之势的济世方略。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有谁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 ,把断了的弓弦续上呢?不明言“愁”,而其 “愁”自见。这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读来饶有韵味。 
  这首诗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 ,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 ,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又使人回味不已。无论是题旨、意象,还是结构、语言,都呈现特异之处。《吟谱》云:“杜牧诗主才,气俊思活。”以此观之,诚然。    
  商山麻涧 
  杜 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 
  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 
  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 
  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 
  惆怅溪边书细沙。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座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啊,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休息之处呀!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诗人不禁兴奋不已,催车前行。 
  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 ,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 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题武关 
  杜 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 
  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 
  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 
  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 
  戍旗长卷夕阳中。 
  杜牧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开成四年(839),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作为千古形胜之地,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这里诗人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 ”,是诗人对怀王的悲剧结局 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 娇娆 ”,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 酣似醉 ”,足见怀王对她的宠幸和放纵 ;屈原 “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 ,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 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 、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 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怎么能不付之一笑呢!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依然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却象过眼烟云尽已成空。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 ,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 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 。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 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怎么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呢 ?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 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这首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上下千年,思绪纵横,立意深沉而含蕴。    
  兵部尚书席上作 
  杜 牧  
  华堂今日绮筵开, 
  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满座, 
  两行红粉一时回。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 835 ),最早见于唐孟棨 《本事诗 》,是一首朗吟于兵部尚书李司徒筵席上的 即兴之作。《本事诗》“ 高逸第三 ”云:“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方对花独酌,亦已酣畅,闻命遽来。时会中已饮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巵,问李云: 
  ‘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 
  ‘名不虚传,宜以见惠 。’李俯而笑,诸妓亦皆回首 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 :‘华堂今日绮筵 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