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 ,绿树成阴子满枝, 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接生硬,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金谷园 
  杜 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诗鉴赏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华富丽,名盛一时。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往事,也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殆尽 。“繁华事散逐 香尘 ”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 “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 活之一斑。“香尘”细微飘忽,来去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乃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 
  “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乎?亦可悲乎?还是观赏 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各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 
  字 ,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 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传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 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湎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楚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中。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 
  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事件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爱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李群玉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 庙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 
  九疑如黛隔湘川。 
  李群玉诗鉴赏 
  黄陵庙 ,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 
  据《 史记·五帝本纪 》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埋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 》等又先后 将故事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赶舜帝,溺于湘水,遂“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这样就给 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神话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眺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李群玉写此诗,也是以这一绵绵长恨的故事为背景。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为比照,在结构上则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逐步深入地表现了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切情绪。 
  首句“小姑洲北浦云边 ”,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 位置 ,“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漠漠层云,江天寂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第二句,诗人已进入祠庙瞻望,以特写镜头显出“啼妆俨然”的二妃塑像。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瑟与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发人们无限的哀思。 
  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 ,只见“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进一步写景抒情 。“ 野庙向江”, 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向江”,显然暗明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绘。 
  接写诗人伫立平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暮色晻晻,那江 上的香芷在晚风中摇曳生姿。香芷,这个湘、沅一带特有的风物,既是黄陵庙前的现场景物,又暗暗关联二妃美丽的神话。《楚辞·湘夫人》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触景生情,令人遐想 。待 到夜幕降落,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啼血,如果二妃有知 ,听着声声“不如归去”,她们将会感到怎样的悲切!她们纵欲归去 ,又能够归向何处呢?想到这里, 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再次步入庙中 ,抬头凝望“啼妆俨然”的神像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 隔湘川 ”,好像看出她们蹙着眉黛,隔着湘水,仍在 朝朝暮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这样的形象更加激发诗人内心的波澜 :逝去千年,人世已非 ;恨重如山,心似金石啊 !这里的“犹似”二字,既把二妃的神态写活了, 流露出她们坚贞不渝、长恨绵绵的情怀,也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思念 。此时此地 ,诗人伫立野庙,萦绕湘浦,目遇神追,依恋感叹,不能自己。其下“九疑如黛”的结句,以一“隔”字,包含多少欲哭无泪的怨恨,全诗到此,辞虽尽而意未尽,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就以诗中“月落山深哭杜鹃”中那一“哭”字来说,究竟是实写杜鹃的啼血,二妃的饮泣,还是诗人自己的一掬同情的泪水,抑或是三者合而有之,那就很难以分辨。    
  放 鱼  
  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 
  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 
  触口是铦钩! 
  李群玉诗鉴赏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 , 篇幅虽短,意蕴隽永。我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篇。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 》,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 的全篇。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罕见,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可贵之作。 
  这首诗,题材独特 ,角度新颖 。作者既入乎其内 ,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现实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构成章。“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 
  “鱣鲤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 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 、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 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别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能寻找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地方。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 。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 顺承而下 。“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习性,但 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 ,却又让 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 :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 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这就引发了下文 :“须 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香饵”与“铦钩”,也都 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贯注 ,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 ,“须知”使诗人劝诫的声色更 加恳切动人 ,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象, 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耽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 ,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 ,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活而巧妙。 
  “寄托 ”是咏物诗的灵魂 。这诗抒写的是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 ,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这首《放鱼》 寄意深远。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写的是了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峻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 ;但诗人却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 ,余响无穷 ,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遇而深感同情 。正如陶明濬《 说诗札 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 ,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