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读第二首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 棋。”烛,谐音双关“嘱”。长行,古博戏名。唐代李肇《国史补》下:“今之博戏 ,有长行最盛,其具有 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此处读作游子的“长行 ”,隐喻 “长别”。围棋,音同“违期”。诗人仍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 。“莫违期”是 “深嘱”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的“入骨相思”埋下伏笔。三四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掷采之骰各面刻有红点,诗人巧以“红豆”喻之,十分形象。红豆即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诗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 最相思。”因此,“入骨相思”既是指骰子上鲜红浑圆的红点(红豆),又是指女子的一片入骨的相思痴情。 
  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 。“知 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读来倍觉感人。 
  二诗写 “合欢桃核终堪恨 ,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 ,就既未见浓艳的词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 ),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 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去细细品 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 
  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 
  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尊酒慰离颜。 
  温庭筠诗鉴赏 
  诗题为“ 送人东归 ”,所送何人不详 。 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 ,可知是温庭筠宣宗大中十三 ( 859)贬随县慰之后 、懿宗咸通三年(862)离江陵东下之前的作品 ,可能作于江陵 ,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关于本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 
  (《唐诗别裁》)试想:地点既傍凄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将何以堪!然而出人意料,接下去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 ”——友人此行,心浩然有远 志。气象格调,非同寻常。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送行。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 
  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逝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 ,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 。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 ,是对友人此后境况的关切; 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 ,开怀畅饮 ,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 ,送别而不伤别 。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深切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 ,回应上文 “浩然”,前后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相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尽而收,从千里之外的 “江上”回到眼前 ,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功底的。            
崔珏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崔珏,字梦之,大中进士。官至侍御史。存诗一卷。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珏诗鉴赏 
  李商隐是一代才人。崔珏说他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笞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不幸、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 ,承首联而写 “哭 ”。李商隐有《流 莺》诗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 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 。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 ”,则用“鸟啼花落” 
  烘托成一幅伤感情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力,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逝世 。《庄 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 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 。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 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 , 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却无桐可栖 ,无竹可食 。如今竹死 ,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切了。此句用字平易、 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折,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酿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抑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 , 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 
  “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 ,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 ,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真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结束时作者独运匠心,运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放开笔触 ,不说自己的悲哀 ,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世,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安慰亡友吗?这是诗人自慰吗?其实都不是。李商隐贫困潦倒,郁闷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安可期 ?因此说, 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 ,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 ,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强烈, 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量,诗篇感染力就愈深刻。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崔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 
  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 
  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 
  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 
  笑指中流羡尔归。 
  崔珏诗鉴赏 
  崔珏这首诗很有特色,作者竟因此被誉为“崔鸳鸯”。 
  诗人咏鸳鸯,首先从羽色写起 。他以 “翠鬣红毛”这样艳丽鲜明的字眼来形容鸳鸯,又着意把它放在夕晖斜照的背景下来写,以夕晖的璀璨多彩来烘托鸳鸯羽色的五彩缤纷,这就把鸳鸯写得更加美丽可爱了。“舞”字下得尤妙 。它启迪读者去想象鸳鸯浮波 弄影、振羽欢鸣的种种姿态,云锦、波光交融闪烁的绮丽景象。只此一字,使整个画面气势飞动,意趣盎然。 
  然而 ,鸳鸯之逗人喜爱 ,并非只是因其羽色之美,而是因其习惯于双飞并栖,雌雄偶居不离。这种习性,是一般水禽少有的。人们正是取其这一点,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所以,诗的第二句直接点明多情这一最重要的特征 。“水禽情似此禽稀 ”,一语破的 ,切中肯綮,以下各联就紧紧抓住这一“情”字, 从各方面去加以表现 。在结构上,此句既紧承首句, 又开拓下文,是全篇转换的主导。 
  第二联正面描写鸳鸯之多情、重情。鸳鸯栖息在内陆湖泊溪流中 ,其活动范围并不大 ,回旋余地亦小,但它们无时无刻不相依相守。你看,当它们飞向烟云萦绕的小岛时 ,难免一前一后 ,稍稍拉下了距离;然而,即使是这样短瞬的距离,鸳鸯也是难舍难分,前者频频回顾,后者紧紧相随,表现出依依眷恋的深情。深秋水枯,池塘显得更加狭小,但哪怕只是渡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