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 与“思长”偕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如今,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人,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而不顾。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薛稷诗鉴赏 
  生平简介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人。初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官位显通。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薛稷 
  驱车越陕郊, 
  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 
  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 
  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 
  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 
  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 
  人生知几何? 
  薛稷诗鉴赏 
  伟大诗人杜甫在《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一诗中称赞说:“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陕郊篇》就是这首《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京”指长安,诗中以咸阳代指。“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这首诗,就是薛稷从陕县西回京城长安时,途中所作。清代沈德潜也给以很高评价,说这首诗:“高浑超逸,火色俱融。少陵云:‘ 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见重于哲匠,不偶然也。” 
  一开始,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为引出下文,不露声色地作了巧妙的伏笔。陕县在黄河南岸,诗人回长安正是沿河而行,他在车中望见了一河之隔的北岸的故乡—— 山西蒲州。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那宽阔无垠的大河上,秋风凄紧,正卷起浩渺无际的滚滚波涛,一片苍茫迷濛,只听见浩荡的水声。此时此刻,自己既不能回归故里,连眼中的故乡也只有一些依稀的影子,一种强烈的思乡之念使胸中不禁涌起难解的忧愁。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这种阔大的境界中,被表现得格外广远无际和沉郁苍凉。 
  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 
  两座山一是傅岩,又叫傅险,在蒲州平陆东,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从事版筑(即筑土墙)之处,后来傅说被商王武丁任为大臣,国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然而,现在那曲折幽深的傅岩山上,已经再也没有傅说这样的人了。二是首阳山,又叫雷首山,在蒲州永济南。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后终于饿死在首阳山。然而,现在那巍峨险峻的首阳山上,也已经再没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了,只剩下了这首《采薇歌》。这些,当然是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和盼望有高尚的、具有非凡才干的人出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得到安定的心理。这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忧虑。 
  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象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在沉郁哀伤的音调中,透露出一种骏爽刚健的风格特征,这正是杜甫所称道的古风,亦即建安风骨的体现,也正是沈德潜所说的“高浑超逸”之处。在从容的外表下,激昂慷慨的感情,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在结构上,诗人也作了不落窠臼的安排。全诗之“眼”在“日暮忧思多”一句。按说,诗人完全可以把在全诗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二句放在开头,以统领全篇,从“多”字逐一展开,以抒发乡思、隐忧和人生感喟。但是,若此,就显得较为平直,难以表现那种起伏跌宕的情绪。因此,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即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作了铺垫。这一收一放,使得诗情分外遒劲有力,那种骏爽刚健的风格也凸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在“西登”二句前后,句法上也显然有意造成对比。“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这样,在前后的变化中,感情得到了丰富的体现。最后两句,又以散句结束,“客游”一句照应篇首,“人生”一句拓展诗意,在回环谨严中又有宕逸,形式上十分完美。沈德潜说“火色俱融”,就是指它的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确非虚誉,难怪它得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称赞,使它成为薛稷的代表作。            
李隆基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隆基(685—762),世称唐玄宗,唐代著名皇帝,亦是著名诗人,音乐家。 
  幸蜀西至剑门 
  李隆基 
  剑阁横云峻, 
  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 
  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 
  嗟尔勒铭才。 
  李隆基诗鉴赏 
  《唐诗纪事》卷二载:“帝幸蜀,西至剑门,题诗曰:。。。至德二年,普安郡守贾深勒石。”《旧唐书》本纪和《通鉴》的记载:十月,肃宗遣中使啖廷瑶入蜀奉迎,当月车驾离蜀,十一月至凤翔,十二月至京。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普安郡即剑州,剑门就在剑州境内。玄宗车驾返京,经行剑阁,作有是诗,州刺史以为中兴盛事,勒石以示纪念。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二句,开篇扣题,力度千钧。剑阁天险,銮舆人主,铢两悉称。“峻”是剑门山主要的特征,其它如道路险曲等,都由“峻”字生出。诗中不去写山,只抓住山腰“横云”这一特定景观来写:在平原高不可及的层云,此刻只是层层低徊于剑门腰际,足见山高岭峻路险。“横”字,描绘出层云叠起,横截青峰,与峻伟山势,共同构成一种浩然雄劲的气势。经过首句先声夺人的渲染,出句交待皇舆返京,经行剑阁情事。《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但“出狩”下紧缀一个“回”字,又很能显出玄宗心境的爽朗和愉悦。两句一景一事,领起下文。 
  颔联二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互文见意。“屏”,“嶂”均指山峰,“翠”、“丹”渲染山色之美,玄宗回京经过剑阁,虽已是十月初冬时分,但南国天气,正是枫叶流丹、青松积翠的好季节。山路萦绕,只见座座山峦,红绿纷呈,丹翠辉映。“千仞合”写道路险阻。皇舆经行,抬头看去,剑门七十二峰拥挤堆叠,壁立千仞,仿佛扇扇闭合的大门。山势最险处,“峭壁中断,两岩相嵌,形似剑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所在,山也因此得名,“五丁开”形象道路之险,其中流传一个神奇的传说: 
  秦惠王伐蜀不识道路,于是造五只石牛,置金牛尾下,扬言牛能屙金。蜀王负力信以为真,派五壮士拉牛回国,为秦开出通蜀的道路。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落笔于事,事中见景。“灌木”句写道路之曲。太白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足见弯道众多。仪仗左转右转,旌旗摇动,乘舆前行,反觉是路边的树木山石在转移倒退。“仙云”呼应首联“横云”,山中之云;远看阴浓层叠,等到拂马而来,却丝丝缕缕,轻灵洁白,使人看了,顿觉澄洁清爽,加上地势之高,如入仙境。 
  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是就剑阁石壁所勒张载铭文发议论,张氏在《剑阁铭》中明确提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并在文尾声明撰铭宗旨:“勒铭山阿,敢告梁益”,警告汉中和四川的不臣者,天命所钟,在德不在险。玄宗读罢铭文,深有同感。“乘时方在德”,“乘时”,是说眼前出现平叛的大好形势。他相信李唐王朝德在人间,也相信其子肃宗的仁智,祸患很快就会消除。当然,面对铭文,玄宗也不会忘记,他追求享受、滥用佞人,与这次动乱的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