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676·《唐诗鉴赏大典》 
  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 
  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夷门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 
  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 
  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 
  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 
  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 
  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 
  七十老翁何所求! 
  王维诗鉴赏 
  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但王维的《夷门歌》,有创造性的变动: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 
  从艺术手法上看,把二千余字篇幅的史传改写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叙事诗,对题材的重新处理,显示了诗人炉火纯青的剪裁和提炼艺术。 
  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开始四句交代故事背景。 
  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后写“窃符救赵”的原因。粗笔勾勒,笔力雄健。“何纷纷”三字将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传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赵都)”,诗只用三字“围邯郸”,然而“益急”二字却渲染出一种紧迫气氛,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来。于是,与“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轻描淡写,相应之下,又表现出一种孤立无援的绝望感。 
  赵魏唇齿相依,平原君(赵国贤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无论就公义私情而言,“不救”都说不过去。无奈魏王惧虎狼之强秦,不敢发兵。诗笔到此忽然顿断,宕开一笔,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人公侯生。“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礼遇侯嬴,本在秦兵围赵之前,这里是倒插一笔。旨在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疏缓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 
  信陵君结交侯生事,在《史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将公子置酒以待,亲自驾车相迎,侯生不让并非礼地要求枉道会客等等情节,一概略去。只选择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时间进程(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产生语短事长的效果。两句叙事精炼,但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复,又出人意外地详备。“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传中人物原话。“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 
  (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颇具张力。两句妙在突出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映衬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两人在窃符救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强调并不多余。这段的一略一详,正是白石道人所谓“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堪称匠心独运。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后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应篇首,回到救赵事上来。“ 献奇谋”, 指侯赢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因此诗人着力突出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点出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抒情风味,历来为人传诵。二句分用谢承《后汉书》杨乔语(“侯生为意气刎颈”)和《晋书·段灼传》语(“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觉,用事不着痕迹。诗前两段铺叙、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则以“非但”、“兼将”递进语式,把诗情推向高峰。以乐曲为比方,有的曲子结尾要拖一个尾声,有的则在激越处戛然而止。这首诗采取的正是后一种结尾,它如裂帛一声,戛然而止,却有“慷慨不可止”之感,这手法与悲壮的情事正好相宜。 
  这首诗代表着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时代,这时出现为数不少的歌咏游侠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 
  《夷门歌》故事新编,溶入了新的历史内容。因此,吴汝纶评论这首诗说“叙古事而别有寄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表明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和以此诗。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首句平淡自然似开宗明义,写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这“惟好静”的“惟”字却很有余味,令人疑惑并猜测,同时引出下联。 
  王维早年也有过积极入世,一展宏图,以匡世济国的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乐观的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之士相继受到排斥、打击,朝政日趋腐朽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正所谓“自顾无长策”,然而。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却隐含着愤懑,对朝政的失望使他选择了园林归隐这条道路。“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却是隐约可感。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 
  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情绪,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厌恶与否定仕途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怡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历来有象征高洁之意。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松风、山月都似乎善解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勒出一幅画面,以此作法,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梦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表现出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这样的结局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可谓一种妙结。    
  归嵩山作 
  王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