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道德经古今正解-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移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古文正解'   
  物行而后知,道知而后行。   
  有惚恍者天下母,常无常有,至信至精;有大物者天下宗,无名无声,善事善成;有大道者天下共,往来遐迩,物我人众;有大理者天下纪,反以为动,弱以为用;复归于清静。   
  三返要一,圣人法之,其径曰玄超,其门曰玄同。可以明心,可以理事,可以葆身,可以全生;可以周物,可以载人,可以完德,可以善名。双用而两全,致境乎完善。   
  是以圣人见刚柔之弱理,知无为之益;察得失之反变,明福祸之正。一然,万物然;身同,天下同。   
  道者,不可行而知,而天下知;不可见而名,而万事明;不可为而行,而莫不成。   
  '今文正解'   
  具体的事物都是通过行动才能够知晓,而道却是通过观察事理用思辨把握它之后再据以行动。   
  有个物态恍惚的东西是天下万物的发源,永远虚无又永远存在,却最信实最精真;有个无比庞大的东西是天下万物的宗主,没有名号没有音声,却能无不行动,无不成功;有个最宽阔的大路是天下共同走的,不分过去未来遥远近周,承载外物自我,个人大众;有个最大的规则是天下的法纪,反向发展而行动,守柔处弱而使用,最终回复到清静为常态。   
  三个物体不可区分,归结为一个依据所在。圣人效法它,所走的途径叫做“以玄妙超越”,所进的大门叫做“与玄微齐同”。可以明澈心智,可以理好事情,可以葆养肉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周全万物,可以承载众人,可以圆满品德,可以得到世人的敬重。既采用它的方式,又利用它的功用;既周全外界,又成全自身。“双用而两全”,到达这样的境界叫做“完善”。   
  因此,圣人分析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知道无为的莫大益处;洞察多得必多失的反向变化,明白福祸怎样才算是恒正。一个事物哲理如此,其他事物也必然如此;自身与大道相同,天下也应该与大道相同。   
  道无法用行动获知,依据它却可以知道天下;道无法用肉眼观知,认识它却可以明晓一切;行道不在于有什么行动,没有作为反而无所不成功。   
  '订正与辨析'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中“至柔”在此所指的是“道”,而不是“水”,虽然后文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之说。但是接下来“无有入于无间”,显然水不能算做“无有”,而是“恍惚”的“道”。   
  句中“无间”并不指某类具体物质,而是代称以便于说明如下逻辑:没有形质的物(道)一定能贯穿于一切物体中,无论多么坚硬密实。   
  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句中“粪”为动词,意思是“往田地里运送粪料”。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原文'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乎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盍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吾将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古文正解'   
  知莫便乎道,而大明;行莫易乎道,而大成;德莫简乎道,而相天下生。   
  是以,圣人以博为粗,以奥为精;以厚为薄,以损为得;以勤为劳,以畜为保。以民心为大准,以淳朴为大性,以自然为大顺,以清静为天下正。不挠心,不嗜欲,不蹈危,不取福。贵生贵全,贵久贵安。   
  天下有大道,至夷至通,可以双用;天下有常宗,至信至善,可以两全。   
  万千一道,浑伦一德。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今文正解'   
  求知没有比求道更方便的,却通向最大的明白;行事没有比行道更简易的,却通向最大的成功;修德没有比修道更简略的,却足以辅佐天下苍生。   
  因此,圣人以博学为粗浅,以奥理为精深;以厚生为灾祸,以减损为获得;以勤政为劳困,以畜养为保全。以民心作为最大的准绳,以淳朴作为最大的本性,以自然作为最大的通顺,以清静作为天下的常正。不劳损内心,不踏入危险,不嗜好欲望,不谋求多福。珍重生命,珍重周全,珍重长久,珍重平安。   
  天下有宽阔的大路,至为平坦且至为畅通,根据它可以既用其方法又用其功用。   
  天下有永恒的宗主,至为美好且至为信宜,服从它可以既周全外界又成全自身。   
  驾驭万千事物于同一个大道,淳朴所有人伦于同一个大德。执掌道的方法功能,重新回归到道的美好状态,而且不会给自己带来殃咎,可谓是双重的常久。   
  '订正与辨析'——兼论大道的知行观   
  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给的是如何得道的途径:根据自然原则,效法“玄德”,绝弃一切不合乎大道的方面(行为从而欲望),在矛盾的负方向上达到极致,也就获得超越。   
  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着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承接上面,既然“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治理者又何以统领民心呢?方法就是,像大道任物自然一样,以民心为是;而以民心为是的直接依据在于维护老百姓的生存。   
  3。“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乎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逻辑是:圣人“歙歙乎为天下”,承袭“一人治万民”的治理模式,君主是天下的遵从依据,是百姓的伦理榜样;所以君主有能力把‘道’施行开,有能力把‘德’推广开,因此混沌自我意志(‘浑其心’);而百姓都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百姓皆注其耳目’)。而圣人“以民为心”“以慈爱民”(‘圣人皆孩之’)。从而淳朴了天下,安定了天下。   
  这个逻辑是否成立很重要,关系到老子的道德治理理论能否具体施行,能否推广开。   
  4。“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   
  首先,传统版本都把“晋(进入)”错为“皆(都是)”,可能这个文字错误来源实在很早。二者字体实在太相似了,而且古代文字字体不端正,且书写不规范,如同我们写行草书,搞不好就出错。“晋”含义不完全等同于“进”字,指“进入更好”。“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对此后文有照应“福兮,祸之所伏”以及“民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这是个很概括性的逻辑:人活着,就要为生存需要而活动(动物嘛),活动难免进入危险境地,立身处世难免惹祸上身。杜绝危险的方法就是不要多欲望从而多行为,服从大道的方式最安生。   
  这句话针对的是所有人,包括治理者和被治理者。都不要“生生之厚”,对于生存问题,应该认识到最大的依据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后来说起“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也是根据这个。   
  5。“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是个很关键的逻辑,这个逻辑成立,道才有认识它服从它的依据。母子有遗传抚养关系,还有管理领导教育关系。所以认识大道,可以通向万物;守住大道,可以驾驭万物。这个万物(‘子’),不要孤立的解读为自然界万物,包含着人类社会和每个个体。   
  而大道的方法就是“自然”,万物的姿态就是“天性”“无知”,所以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6。“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在于概括对于“大道”的“知行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