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联合舰队的覆灭-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昭和12年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议会回答质问时说:“帝国海军不具备与英美相抗衡的兵力,将来也不想这样做。”
  米内这一明确的极为重要的发言表达了海军的信念。此时,战舰“大和”已经进入船坞,“武藏”、“信浓”的建造也已经确定下来了,想起这件事,真令人感慨万分。
  不仅如此,当时海军大臣米内和次官山本五十六还坚决反对进一步加强日、德、意防共协定。尤其是山本,他与陆军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毫不畏惧,终于埋葬了协议案,并宣称:“我们决不干以英美为敌的蠢事。”表示即使建造了“大和”巨舰,这一坚定的战略信念也决不改变。
  但是,率先建造巨型战舰给世界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云,却是不容置疑的。从1937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我在欧美进行新闻采访。在这期间,舆论界无一不对日本建造巨舰提出了质问。英国隐居的著名记者古因(英国晨报前主编)是日英缔结同盟时的记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亲日派。他对我说:“我认为,建造巨舰从海上势力来说,对日本是有利的,但是,是否会给日本的国家局势带来不利呢?对此,我深感忧虑。”
  谈话结束时,我对他说:“英美为什么不允许日本拥有七成的海军呢?如果再承认一成(当时规定美英日海军比例为10:10:6)的话,一切问题就都容易解决了。从大局来看,我希望英美能有这点政治风格。”
  对我的话,古因回答说亦有同感,并对此深表遗憾(如果美英日海军比例能从10:10:6改变成10:10:7的话,日本海军中的不满情绪定会烟消云散)。
  当我再次赴美时,又曾与《纽约时报》的世界著名海军记者汉森•;鲍德温进行了交谈。他说:“听说战舰‘大和’上的高射炮仅5。5英寸'译者注:1英寸等于2。540厘米'口径的就有12门。”——他竟然知道得这么详细,真使我大吃一惊。临别时他又说:“相互之间都把裁军一事束之高阁了,看来非要打一仗不可了。让我们在战争结束后的裁军会议上再见面吧。”
  这是1938年1月的事情,显然已经无裁军会议可言了。
  四)对美作战能否取胜——陆军盲目相信,海军深表怀疑
  即使建造了“大和”、“武藏”这样的巨舰,只要那种尽可能地回避战争的战略思想在海军中占统治地位,战争也不会发生。重臣会议推选米内光政海军大将为总理大臣是适时而得人心的。但是,陆军的不满情绪无论如何也是掩盖不了的。虽然由于天皇陛下的美言,畑陆军大臣才终于上任。可是不久,畑就以身体状况不佳为理由提出辞职,在这种情形下,陆军方面又拒绝了内阁推荐的继任人选——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报米内在任海军大臣时严厉拒绝缔结日德同盟这“一箭之仇”,另一方面也企图促使反对陆军思想的内阁垮台。这不仅为东条代替米内开辟了通道,而且,青年将官们的“必须讨伐英美”的过激思潮左右政局的动向也越来越明显。在军队的某些部门里,不了解世界动向的大佐以下的一伙持亲德排美观点的人完全操纵了将级军官。于是,石原中将的集中兵力于满洲的理论被排斥,亲英美派的岩畔、辰己等大佐级军官也被排挤出参谋本部,战争论如滚滚洪流,从三宅坂流向全国。
  当时,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正在海上。不论是哪一内阁,如果山本任海军大臣,恐怕他一定会率领海军反对日德同盟,也一定会更强烈地反对对英美作战。如果海军坚决反对,那么无论陆军怎样磨刀霍霍,然而毕竟是单枪匹马,无力开战。也许是已经预料到会发生什么不幸,山本独自一人在旗舰“长门”号的司令长官室内陷入了对前途的忧虑。
  对于山本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事,有一位军事参谋说,这是对山本搞“海上流放”。如果山本在东京的话,必遭暗杀,这对国家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就山本本身而言,因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职是武将的最高荣誉,他是没有任何理由加以拒绝的。这样,他就完全置于诏书上规定的“军人不应干预政治”的那种境地。
  山本在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时,曾经对笔者说:“以后我要让吉田善吾来干。关于吉田这个人你也许不了解,他比我坚强得多。如果让他来干,他一定会干得很出色,你完全可以放心。”不幸的是,吉田在内外精神压力之下,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不久就离职了。从此以后,一些有智无勇的海军将领纷纷登场,被陆军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新任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的态度和米内、山本不一样,他与陆军搞妥协,对此,近卫首相担心他会被陆军慢慢地拉下水。昭和16年秋初,趁山本司令长官来东京之机,近卫首相与山本在荻市外的庄园里进行了密谈。近卫提出了日本海军若同英美作战是否能够取胜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山本作了明确地回答:“如果在开战后的一年之内,还满可以干一阵子,以后如何,很难预料。”换言之,就是说,如果长期作战,将会招致失败。言外之意,还是不打为宜。因为他们二人清楚地知道英国人的坚韧不拔以及不亚于大和魂的美国先驱者的缜烤瘛R虼耍腊底远先痪龆ㄎ蘼廴绾我惨苊舛杂⒚雷髡健K婕唇烤ν度肓硕悦劳饨弧?墒牵庵肿鞣ㄕ欣戳寺骄脑鞫瘢沼诘贾铝硕跎咸ǎ
  东条上台,危机到来,这样说并不过分。时局已经发展到无法抵挡陆军一意孤行的地步。这里所说的陆军的一意孤行,指的是“必须讨伐英美”这一股思潮。这个时刻,学者以及作家之中有的人也大写而特写什么“必须讨伐英美”、“大东亚共荣圈”等等文章。战败后的今天,以和平论、中立论等论调向人民大众讨好的那批人,也正是这一伙。在当时,他们向陆军讨好,大骂日美交涉是媚外外交。野村和来栖的对美交涉只不过为好战分子准备战争赢得了时间。他们玩着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把戏破坏了谈判,以奇袭珍珠港揭开了所谓“圣战”的帷幕。
  退一步说,假若采取“必须讨伐英美”这一战略,实际上就会出现“被英美惩罚”的局面,这是不堪设想的。判断是“讨伐”还是“被惩罚”唯一有资格者只能是海军当局。为什么呢?因为英美是两个海军大国,是不可征服的,遭受攻击的危险必然在日本一方。日本海军能否长期掌握太平洋上的海空权是胜败的分水岭,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关键。
  当时的海军当权者是否直言不讳地把山本回答近卫首相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东条?是否陈述了一旦陷入长期作战必然失败这一道理,从而反对进行战争呢?没有!相反,他们妥协了。这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吗?有权威的评论家是这样说的:
  “亡国的责任主要在海军,责怪鲁莽的、手持长矛的陆军是愚蠢可笑的。无论是国家舆论还是天皇陛下都无法抑制这场战争,只有海军能够办得到。如果海军坚决反对开战,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即罪恶在于日本海军的屈从。”
  这是千真万确的。但问题在于是否对海军估价过高?关于这一点,在结论部分中还将详述。
  山本曾经说过,战争若延至一年以上是不可能取胜的。其他的舰队司令官是怎么想的呢?总而言之,战争不是打棒球。如果打9次能决定胜负的话,那么“大和”、“武藏”拼死一战或许能为日军赢得胜利,如果无休止地打下去,“大和”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遗憾的是经过多次反复,在海军最高当局方面,米内和山本的勇气已经锐减。第二舰队参谋长海军中将小柳富次在所著《莱特湾海战)一书的结论中写道:“海军虽然不赞成,可是一直犹豫不决,终于被拖入战争的泥潭中去。对此,我为前辈当事者的优柔寡断深感遗憾。”海军中有识之士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证实了。
  五)称誉世界的造舰技术——官兵们的前途不堪设想
  建造“大和”战舰所花费用是1500亿日元(平均每吨200万元)。仅此一项即可表明,日本永远也不会再建造这样的军舰了,因为建造一艘“大和”战舰,其费用几乎等于今天日本国防预算的总额——这不能不说是一艘令人吃惊的巨舰。当时日本能够毫不吝惜地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现在回顾起来,的确令人震惊。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7。3万吨(准确地说是72;809吨)的巨舰上,装有18英寸的大炮9门,以巡洋舰“最上”号的6英寸主炮为副炮的大炮12门。而且,巨舰的时速为28海里。这种造舰的记录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也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说其造舰野心之大以及技术之高超,简直是骇人听闻的。
  实际上,日本先进的造舰技术早就称誉世界了,巨舰的建造决不是偶然的。追溯起来,早在1907年,日本海军将巡洋舰“筑波”号的舰首冲角改造成渔船型时,日本在世界造船界作为“前途不可估量的新人”,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在这以前,战舰的舰首是从水平线尖入水中的,目的是以此撞击敌舰。但是,这种舰不适宜于远距离炮战,并且影响舰速,因而一举将其改造成渔船型的舰首。这一步使日本的造舰技术又走到了别人的前面。
  过去,参加日本海海战(1905年)的日本联合舰队,包括旗舰“三笠”号在内,全部都是进口舰只,与今天的汽车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然而,这一海战的第二年,在日本开始建造战舰“筑波”时,立即进行了设计革新,从而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果再次以汽车为例,就等于一跃而造出了超高级的新型汽车。这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大正11年(1922年)11月,在华盛顿的裁军会议上,日本的新型战列舰“陆奥”一时成了会议的话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