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作者: 吴虹飞-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潘石屹的老家天水位于甘肃与陕西的交界处,虽地处偏远,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传说中伏羲、女娲的故乡,风景秀美的“塞外江南”。   
        “小时候在地里干活,天晴的时候,能看清麦积山。”潘石屹对童年的印象还很清晰,“每家都收集字画,穷得叮当响的,也有古董、古画。”        
      第76节:潘石屹: 我相信命运(2)       
        童年是潘石屹最乐意演绎的话题。最后,一个不怎么会讲普通话、视吃饱饭为理想的穷小子形象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你面前。   
        封闭而贫困的童年,村子里的人怎么听不懂普通话广播,医生在村子里如何吃香,上中学的时候怎么老梦见一张一张的食堂饭票,把西北穷孩子的人生向往说得质朴真实、哀而不伤。 
        
        “1984年是我第一次来北京,以前还从来没有见过电梯,下了车进到北京站,是我人生第一次坐电梯。”潘石屹的叙事风格很生动,对细节的记忆也让人钦佩。“那时北京站电梯只有上,没有下,不像现在的电梯有上有下。我就从楼梯上走下来,再上去,走下来,再上去,连续坐了好多次。” 
        
        那时才是飘一代   
        1987年,在机关已经呆得很安稳的潘石屹,毅然辞职下海。   
        第一个落脚点是深圳。对于一个初次越过长江的北方人来说,气候、饮食、语言、工作压力,不适应感来自方方面面。据潘石屹说,那是自己最不愉快的一段时间。 
        
        “刚下海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我回头,只有一个在伊拉克做过工程的朋友跟我说,计划经济没出息,你坚持往前走,哪怕要饭也不要往回走。他是惟一支持我的人。” 
        
        1989年,潘石屹来到海南,经人介绍认识了海南省体改所负责人,加入到其下属机构“农高投”——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在那里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的“农高投”聚集了好几位如今在北京商业圈叱咤风云的人物,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阳光100集团董事长易小迪,还有在做风险投资的王功权…… 
        
        在海南明媚的阳光下,几个年轻人吃住、办公整日待在一起,共同筹划创业大计。在“当事人”的叙述里,那是个“财富与梦想”的年代。   
        “冯仑以前是做体制研究的,喜爱社交,开始时主要务虚,他又是我们几个人中年纪最大的,我们都听他的。公司成立的前几个月主要是王功权在做业务,后来他在开会时极力推荐我,说潘石屹最具有革命热情,这种人不做业务做什么?” 
        
        王功权也许没有想到,几年后,潘石屹正是凭借具有“革命”、“前卫”精神的SOHO现代城,成为中国房地产界最有影响力的开发商。   
        不过王功权的赏识,在潘石屹看来不值一提。“其实也谈不上什么业务,我当时好像是公司的副总兼总会计师,无非就是拿住了钱,然后炒房炒地,房子只要有产权证就可以卖了,之后就是谈判、签约什么的……” 
        
        或许时间冲淡了往日的激情,回首只是云淡风清。问他为何选择去海南时,潘石屹轻松地笑了,回到开始时的话题:“那时候才是飘一代呢,拿个身份证,钱也没有,想走哪儿就走哪儿去。现在飘的话,不还有很多负担吗?” 
        
        与失之交臂   
        经历了海南的热潮和“万通”的风云,如今,潘石屹还一如既往地“卖房子”,不过相比其他同行,又带些“异类”的气质。   
        潘石屹的办公室布置得简单,宽大办公桌的正中摆了一台小巧的笔记本电脑,靠墙排开的矮柜上码着公司的内部刊物SOHO小报和其他一些设计精美的出版物。房间角落里放了两盘切得又厚又圆的菠萝片,黄灿灿的,散发出新鲜的水果香气。 
        
        “在中国,我可能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   
        1993年,在美国的朋友向潘石屹介绍了当时还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雏形,并表示“潘石屹的商业感很好”,希望与他合作。朋友举了半天的实例向潘石屹解释投资机会,说“信息高速公路”就好比机场高速路,“网关”就好比收费站,可老潘怎么也听不懂。没辙,朋友后来找到了四通集团,成立了四通利方,也就是现在新浪网的前身。 
        
        “要是我当时明白了,比新浪还早一年成为呢!”潘石屹咧咧嘴,“不过,我也不后悔,我办事的原则是: 我听不明白的东西,就不能投。”   
        “卖房子”是潘石屹不离不弃的主业,但除此之外,他对其他一些领域也兴致盎然,比如现代艺术。       
      
      第77节:潘石屹: 我相信命运(3)       
        进入SOHO中国办公室的一层,第一眼就看到空旷的展示厅里摆放着醒目的巨幅照片。那是曾经在去年上海双年展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幸存者》,“9?11”事件中劫后余生的面孔,在室内冷冰冰的白色调的映衬下,迸发出扑面而来的视觉震撼力。 
        
        潘石屹指点,这些照片是刚刚运到的,而且“贵得不得了”,“费了好大的劲”。   
        潘石屹并不认为自己不务正业。“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东方文化里事物都是相通的,只有东方文化才有这样的智慧,而且只有东方人才能体会这种智慧。”他说,“管理公司,摄影,写文章,与人交往,都是相通的。” 
        
        我相信命运   
        实业做大了,通常就超脱起来,潘石屹也不例外。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很喜欢《老子》,据说对禅宗也很有研究。1980年代曾以《你别无选择》名满文坛的刘索拉就曾说过,“我感觉,在《西行25度》的后面,在潘石屹的后面,有一些非建筑、非房地产的东西,像是哲学。” 
        
        和潘石屹谈话,有同样的感受。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现代人不要想得太多,也不要看得太多。(现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信息非常多。我相信一句话,空的大脑是神的工作室。有些人整天脑子里想很多事,搞得自己好像很忙乎,但那是瞎忙。其实人自己忙乎的力量是很小的,一旦你空灵了,放开了,就是神在帮助你。神的力量比人的力量大。”潘石屹这样阐述他的成功心得。 
        
        之后,他又提起老子那句名言: 治大国如烹小鲜。他说:“做事情要举重若轻,做大事情要像做小事情一样才能做好。”   
        于是,当问到“您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是什么”时,潘石屹叹口气,有点带牢骚地说,你们记者最爱问这些问题,什么你的人生中有几个里程碑啊,你的人生中有哪个选择特别重要啊,其实我觉得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不能预料的。“谁能知道‘四人帮’会垮台,要不是‘四人帮’垮台,我怎么能回到城市里?谁能知道会有邓小平出来,要不是邓小平出来,怎么会有改革开放?” 
        
        “好多事情,都是冥冥之中有一个力量,帮你安排好的。”潘石屹仔细思悟了一阵。   
        潘石屹的深入浅出与平和心态让人折服,尽管事后会觉得有些遥远和不清晰,而潘石屹平易近人的态度又总会弥补这些。   
        就像一位同行的精辟描述: 
      潘石屹对记者非常好,从不摆架子,感觉他总会跟你谈点绝密的消息,但你会发现,不仅谈话没有什么真正秘密,而且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太多的媒体都出现了昨天的谈话内容。 
        
        基于老潘的平和,采访接近末尾,我不遗余力地临时八卦了一下,“您认为您哪里最吸引张欣女士?”老潘有一点结巴,含糊地说:“我都一个老男人了,还有什么吸引不吸引的。”我不识趣地又问:“那年轻的时候呢?”潘总说:“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从来没有送过女孩子花啊、巧克力什么的。但我非常喜欢《英雄》里的那种‘大浪漫’,为了杀另一个人的头,可以把性命托付给别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浪漫。” 
        
        想从潘石屹的言谈里捕捉往日惊涛骇浪的痕迹是困难的,对一个喜欢老子的人,人生本应是江上扁舟般的淡然与温润。从农村穷小子到亿万富翁,当所有人沉醉于生动的小故事中时,他戛然而止,说出一句:“我相信命运。” 
        
        就像小说中惯用的手法。“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注定要在这个时代发生,而命运刚巧选中了他。”   
        (本文与郑洁合作)     
    
      第78节:余华: 写作的自信与难题(1)       
        余华: 写作的自信与难题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进入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国语言在国外出版。2005年,出版最新长篇《兄弟》。 
        
        从1983年起,余华写作已经23年。   
        1993年,不再担心退稿的小说家余华,还和妻子挤在京城一间平房的单人床上,还只能从《收获》领取稿费400元。当张艺谋把《活着》的改编费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