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中国的班级人数太多,老师没有时间在每个学生身上平均用力,他们只能用“抓两头,带中间”。如果想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与指点,婷儿必须奋力冲出中间地带,成为“领头羊”,才能被“牧羊人”更多关注,更多鞭策。

  婷儿小学就懂得这些道理,加上青春期更重视被外界认可的心理,她比父母更渴望以品学兼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233页)

  刘亦婷的家长似乎很懂心理学,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需要被认可的年纪。但是,他们恰恰选错了这个被认可的目标。我们想想,如果刘亦婷资质有限,无法当上“尖子生”呢?这时的她会拿什么来认可自己呢?

  “尖子生”是个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下的提法,遭诟病已久。早就有教育者提出,把学生分成尖子生、普通生、差生这样的三六九等,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也会使一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我们再来看看这种三六九等的分法有何依据吧。那些尖子生是创造力旺盛、素质全面的学生,还是富有个人魅力、品质高尚的学生呢?都不是,在那些奉升学率为圭臬的学校里,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分数。而且,老师们对那种创造力旺盛的学生不仅不重视,而且要压制、打击他们的创造热情,把教学重点集中在极少数所谓的“尖子生”身上。这势必给其他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极坏的负面影响,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反感这一提法。

  不仅如此,在家长施加的巨大压力下,有的孩子的心灵还会扭曲。

  2002年4月6日晚,一个16岁的少年在家中杀死了他的亲生母亲。他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是他的亲生父亲,只是这一步还没有来得及做。新华社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下面节录部分采访内容:

  “学习就像与爸爸谈判一样,考好了没事,考不好就会挨打。”

  一谈到父亲,齐刚(化名,为保护未成年人)的眼神格外暗淡。他承认,父亲曾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你要超过我!”

  在齐家出事的那间卧室里,当我们见到齐登科时,印证了他儿子的话。他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现为景泰县水电部门的一名技术员。显然他对孩子的未来的确有过很大的抱负。他给我们展示了多年来他给齐刚买下的各类学习书籍,他说:“这个人天赋好,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了。我曾告诉他,我们的祖先有人做过清朝的太师,县志里都有记载,我的名字也被社科院的专门人才库收录进去,这些我都找来给他看过,鼓励他好好学习,要超过我,不要给齐家丢脸!”

  然而,在齐刚的感受中,父亲的理想恰恰成为他生活中失去自由与快乐的枷锁。从小到大,星期六、星期天他都必须留在家里学习,不能出门,功课做完了也不行。他不能随便与同学交往、交朋友。他喜欢画画,但除了上绘画课,他不能随心涂抹,因为这是不务正业。至于作业、考试,那是只能好不能差。一旦这所有的“不能”被冒犯,他必遭打骂。

  齐刚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他与一位同学一起做奥林匹克数学题,同学做出来了,而他没做出来,父亲把他狠打了一顿。小学六年级,一位同学考试没考好,心里不好受,给他写了一封信,被他母亲看到,大骂了他一顿,把信撕了,并不准他回信。有时他功课做完,忍不住在本子上画点什么,被父母看到,免不了又是一顿打骂。每次父亲打他,母亲都在一边帮腔助威。骂几乎成了齐刚接受父母教育的唯一方式。

  那个曾给齐刚写过信的男孩告诉我们:“他对我说过,‘我爸逼得太紧了,学习就像是与爸爸谈判一样,考好了没事,考不好就会挨打。我都不愿再学了’。”

  齐刚的“逆反”是以最“安静”的形式出现的,他挨打从不流泪,即使见了血,也绝不吭一声。他开始在星期六、星期天出逃,常常整夜不归。

  “我恨我的父母!开始他们打我,我还想可能是自己做错了,到后来,明知是错我也要做,我就是想要报复他们。”隔着铁栅栏,齐刚说出积郁心中多年的这些话时,沉静得像个大人。

  “你向往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别人更努力,重当尖子生”(2) 
  “自由的、自己能决定自己做什么并帮助别人的人。”
  “你决定杀你父母的原因是这个吗?”
  “是。”
  “你想过这件事的后果吗?”
  “想过。我知道这是违法的,法律会严惩不贷,一定会判坐十几年、二十几年牢。但是我当时想,如果我现在不坐,将来始终受父母制约;现在坐了牢,等以后出去我就一个人生活,就自由了。”
  曾带过齐刚初一、初二两年的班主任王生军老师对这个学生有着十分的喜爱。他说:“他是个优秀生,班上全科考试常拿第一,兴趣广泛,作文写得好,想问题比一般孩子深。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出事,太可惜了!”

  从教17年的春雨中学的校长朱祖良听我们说了与齐刚的见面,落泪了。他坦言:“这个娃自主意识强,敏感早熟,心事藏得很深,而却一直没有一个有能力帮助他的成年人与之沟通交流,学校、老师关心他的只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的做人和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失误!”

  (引自新华网“新华视点”专栏2002年6月6日《哪根链条断了———走进一个尖子生的悲剧世界》)

  看完这则报道,刘亦婷的家长是不是要为自己感到庆幸呢?他们有一个听话、守规矩的女儿。如果他们也有一个齐刚这样个性强的孩子,我真的担心他们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还有一个秘密的目标,那就是鼓励婷儿当‘状元’”

  我们看到,当上尖子生的刘亦婷仍然无法满足家长的雄心壮志,他们又给刘亦婷制定了新的目标。

  初中毕业,婷儿轻松地通过了淘汰50%的严格考试,如愿考上了外语学校的高中部。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定在北大。按照“法乎其上”的原则,我们还有一个秘密的目标,那就是鼓励婷儿争取当“状元”。因为北大的热门专业在四川往往只招一两个学生,不考到全省前几名,根本就考不上。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 第297页)

  这个家长可真够贪婪的,尖子生不够,还要考北大;考北大也不够,还要当状元。刘亦婷的家长就像那个让王军霞当众大哭的“魔鬼教练”马俊仁一样,开始让他的女儿挑战极限,勇攀高峰了。

  不过,在教育领域,国家对于这种“挑战极限”的行为并不支持。对这种行为的危害,国家最高教育机构也明确表明了态度。

  2004年高考成绩尘埃落定,有关“高考状元”的消息开始频繁见诸报端。7月初,教育部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发表意见: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已在网站上公布的请立即删除。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阶段的录取报道工作中,要停止对“高考状元”和高分数获得者名单的炒作及类似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什么是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呢?我想,就是一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而刘亦婷家长所鼓吹的“状元”、“重点”、“尖子生”等论调,正是跟这种健康的舆论氛围相悖的。
“学习负担太重了!” 
   刘亦婷家长的不断施压,直接导致了刘亦婷学习负担的加重,而她对此也并非没有怨言。

  刘亦婷日记:

  1995年3月10日 星期六(注:刘亦婷14岁) 天气:(婷儿画了个太阳)

 

  今天,我要对我的日记大声喊叫:学习负担太重了!

  我计算过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有9个多小时,还有时在吃饭的空余时间、课间,甚至寝室里学习。我们每天的时间有一大半泡在书本里。老师们或许要摇头,说我太夸张,其实不然。每个老师都只布置了适量作业,确实每科都不算多,但7门加在一起就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除了每天的作业外,还有周记、练习册、习题集、小结等。就算哪天布置的作业少,也不敢贪恋玩耍,因为后面还有一大堆常规作业像一条无形的锁链在锁着我们。我曾试过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结果感到时间一下不够了,常要做到晚自习结束,根本没时间复习预习。

  有个家长说:这一代是不正常的一代,这一代是纯粹的考试机器,不会下棋,不会体育运动,不懂音乐,更不懂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一个个立体的人都被学习压扁了。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第283页)

  刘亦婷日记:

  头痛头痛真头痛,连着的考试把我打得晕头转向。今天晚自习,听说星期三要英语考试,脑子“嗡”地一下乱了。片刻之后打开了我对考试的复习计划,嗯,今天晚上数学大约20分钟就做得完,剩下一个多小时和同学互相听写、复习音标、组合词……明天中午……“同学们,今天晚上数学考试。”王老师的一句话,又把我的计划全盘打乱了。我盘算着考完试,再写一篇日记,时间就不多了,听写不了几个单词就得回寝室了,明天早自习又是语文,看来只有明天中午高速度吃完饭,而且牺牲休息时间来复习复习了。

  我顾不得多想,就一头扎进数学的海洋,A、B、C、D变成了十、…、X、÷,可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