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才技艺卷(第197-232卷)-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唬骸ù朔蔡>由辖纾窠宕撕酰俊ㄆ淙饲笾灰选VK鸥季茫岔街恢小_坠黑气著地,数日方散。(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朝人郑云逵小时候得到一柄剑,剑鞘上布有鳞片,剑很薄,象星星一样泛着亮光,而且时常自己发出鸣叫声。一次,郑云逵在家盘腿坐着把玩这把剑。忽然,从院里树上跳下一个人,身穿紫色衣服,戴朱红色的头巾,头发披散着,手中持剑站在那儿。他周身围有一团黑气,象一团浓雾。郑云逵素来胆气过人,假装没看见,继续把玩怀中宝剑。紫衣人说:〃我是上界人,得知你有一柄奇异的宝剑,希望能借我看看。〃郑云逵说:〃这是一块凡铁啊。你既然住在天上,难道还顾念这么一块凡铁吗?〃紫衣人一再请求郑云逵借他看看。郑云逵盯视他好长时间,突然挥剑疾砍过去,没有砍中。只削下来一团黑气落在地上,好几天后才散去。


张存
唐段成式,其友人温介云:大历中,高邮百姓张存以踏藕为业。尝于陂中见旱藕稍大如臂,遂尽力掘之,深二丈,大至合抱。以不可穷,乃断之。中得一剑长二尺,色青无刃,存不之宝。邑人有知者,以十束薪获焉。其藕无丝。(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朝人段成式,他有个朋友叫温介,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唐代宗大历年间,高邮有个叫张存的平民,以踏藕为业。一次,他在池塘中发现一只旱藕,藕稍象胳臂那么粗。他用尽全力挖掘,掘到两丈深时,这只旱藕已有双手合抱那么粗,可是还没有挖到根。没办法,张存用刀将旱藕砍断,在藕中得到一柄剑,长二尺,呈青色,没有剑刃。张存不想保存这把剑,城里有个人得知这事后,用十捆柴薪将这柄剑买了去。这只旱藕,里面没有藕丝。


百合花
唐元和末,海陵夏侯一庭前生百合花,大如常数倍,异之。因发其下,得臂匣十三重,各匣一镜。至第七者,光不触,照日光环一丈。其余规铜而已。(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宪宗元和末年,海陵夏侯一院里房前生出一株百合花,比一般的百合花大好几倍,觉得奇怪。因此,挖掘这株花,得到一只臂匣有十三隔,每隔里放有一面镜子。第七只隔里放的镜子,光面没有被腐蚀,对着太阳照映出的光环有一丈。余下的十二面,都只能说是铜而已。


浙右渔人
唐李德裕,长庆中,廉问浙右。会有渔人于秦淮垂机网下深处,忽觉力重,异于常时。及敛就水次,卒不获一鳞,但得古铜镜可尺余,光浮于波际。渔人取视之,历历尽见五脏六腑,血萦脉动,竦骇气魄。因腕战而坠。渔人偶话于旁舍,遂闻之于德裕。尽周岁,万计穷索水底,终不复得。(出《松囱录》)
【译文】
唐穆宗长庆年间,宰相李德裕查访浙右。当时有渔人在秦淮下机网到深水处捕鱼,起网时觉得特别沉,跟往常不一样。等到将网起到临近水面时,发现没有网到一条鱼,里面只有一面古铜镜,一尺多那么大,镜面泛光照耀水波间。打鱼人将它拿在手中照看,自己的五脏六腑清清楚楚地映现在镜子里面。血管跳动、血在血管里流动,都能看到。让人感到有一种摄人神魄的恐惧,手腕一抖,镜子又坠入水中。一次,打鱼人偶然在别的地方谈到这件事,让李德裕听到了。李德裕让人在镜子落水的地方打捞。用了一年的工夫,想出各种办法,也没有打捞着这面古镜。


元祯
唐丞相元祯之镇江夏也,常秋夕登黄鹤楼。遥望其江之湄,有光若残星焉,遂令亲信一人往视之。其人棹小舟,直诣光所,乃钓船中也。询彼渔者,云:〃适获一鲤,光则无之。〃其人乃携鲤而来。既登楼,公命庖人剖之。腹中得镜二,如钱大,而面相合。背则隐起双龙,虽小而鳞鬣爪角悉具。精巧且泽,常有光耀。公宝之,置卧内巾箱之中。及相国甍,镜亦亡去。(出《三水小牍》)
【译文】
唐朝丞相元祯在镇守江夏时,一个秋天的夜晚,登黄鹤楼观赏夜景。他遥望长江岸边有一处亮光象星光,就派手下的一个亲信去察看。这位亲信划着一只小船直奔亮光处,发现亮光是从一只钓鱼船上发出来的。问那个钓鱼的人,那人说:〃刚才钓到一条鲤鱼,也没有看到什么亮光啊。〃这位亲信提着这条鲤鱼返回黄鹤楼。元祯让厨师剖开鱼腹,见里面有二只小镜,铜钱那么大,镜面相合在一起。镜的背面隐约凸起两条龙,虽然小却鳞鬣爪角都有。两面小镜制作的非常精巧而有光泽,常常发出光来。元祯将它们珍藏起来,放在卧室里的一只盛巾饰的箱子里。待到元祯死去,这两面宝镜也不知去向了。


李德裕
唐太尉卫公李德裕,尝有老叟诣门。引五六辈舁巨桑木请谒焉,阍者不能拒之。德裕异而出见,叟曰:〃此木某家宝之三世矣。某今年耄,感公之仁德,且好奇异,是以献耳。木中有奇宝,若能者断之,必有所得。洛邑有匠,计其年齿已老,或身已殁。子孙亦当得其旨。设非洛匠,无能有断之者。〃公如其言,访于洛下,匠已殂矣。子随使而至。玩视良久曰:〃可徐而断之。〃因解为二琵琶槽,自然有白鸽,羽翼嘴足,巨细毕备。匠料之微失,原薄不中,一鸽少其翼。公以形全者进之,自留其一。今犹在民间。水部员外卢延让,见太尉之孙,道其事。(出《录异记》)
【译文】
唐朝李德裕任太尉时,曾经有一个老翁来到府门前,要求拜见他。这老翁让人抬着一段在他家生长了五六代的巨大桑木,守门人没法拒绝就通报进去。李德裕觉得不寻常,出来接见了这位老翁。老翁说:〃这段桑木我家已经珍藏三代了。我现在已到耄耋之年,很是敬佩您的仁德,也听说太尉非常喜好稀奇古怪的东西,因此将它奉送给您。这段桑木中有奇宝,如果让一个技术非常高的匠人调理它,就能得到这奇宝。洛阳城里有一名匠人能调理它,但是算算他的年岁已经老了,或者已经死了。可是他大概还有子孙后代,也一定能承继下他的技艺的。如果不是洛阳这家工匠,没有人能调理好这段桑木的。〃李德裕按照老翁告诉的话,派人到洛阳去查找那位老匠人,果然已经死去了。于是,将老匠人的儿子召到府上。这位老匠人的儿子,将桑木反复地把玩、察看了许久,说:〃可以慢慢地调理。〃后来剔解出二枚琵琶槽,每枚槽上都有一只木纹理自然生成的白鸽,羽翼足嘴,凡是鸽子身上有的都具备。由于技艺不到家,在剔解中小有差误,做出来的琵琶槽薄厚有些不均匀,其中的一枚鸽身上少了翅膀。李德裕将其中有全形鸽身的琵琶槽进献给皇上,少鸽翅膀的那枚自己留下。这枚琵琶槽现在还在民间。水部员外卢延让见过李太尉的孙子,他们曾经说起过这件事。


甘露僧
唐润州甘露寺僧某者道行孤高,名重江左。李卫公德裕廉问日,常与之游。及罢任,以方竹杖一枝留赠焉。方竹出大宛国,坚实而正方,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实卫公之所宝也。及再镇浙右,其僧尚在。公问曰:〃前所奉竹杖无恙否。〃僧对曰:〃已规圆而漆之矣。〃公嗟惋弥日。(出《桂苑丛谈》)
【译文】
唐朝时润州甘露寺有一位僧人道行很高,为人孤僻,在江左一带非常有名望。宰相李德裕查访江左期间,经常结伴同游。到卸任返回京城时,李德裕将一根方竹杖留赠给这位高僧作纪念。这种方竹产自大宛国,坚实而正方,节眼须牙,四面相对着生长,是李太尉的一件珍爱之物。李德裕再来浙右时,这位高僧还健在。李德裕问他:〃从前我送给你的那根方竹杖还在不在啦?〃僧人回答说:〃还在。贫僧已将它弄圆了,并且涂上一层油漆。〃李德裕听了后感叹惋惜了一整天。


令狐绹
唐丞相令狐绹因话奇异之物,自出铁筒,径不及寸,长四寸,内取小卷书于日中视之,乃九经并足。其纸即蜡浦团,其文匀小。首尾相似,其精妙难以言述。又倾其中,复展看轻绢一匹。度之四丈无少,秤之才及半两,视之似非人世所。(按〃所〃字下脱佚甚多,〃返报〃二字以下似系虔州刺使条下之下半,中脱裴岳等四条。)返报,太守惧。追叟欲加刑,叟曰:〃乞使君不草草,某知书,褚辈只须此笔。乞先见相公书迹,然后创制。〃太守示之,叟笑曰:〃若如此,不消使君破三十钱者,且更寄五十管。如不称,甘鼎镬之罪。〃仍乞械击,俟使回期。太守怒稍解,且述叟事。云:〃睹相公神翰,宜此等笔。〃相府得之,试染翰甚佳。复书云:〃笔大可意,宜优赐匠人也。〃太守喜,以束帛赠叟而遣之。(出《芝田录》)
【译文】
唐朝丞相令狐绹,一次说到世间奇异的东西时,他自己拿出一只铁管,直径不到一寸,长四寸,从中取出一小卷书,对着太阳光观看,乃是一部完整的《九经》。这部书所用的纸就是蜡浦团,上面的经文均面小,头尾相似,它的精致奥妙是用语言所表达不出来的。令狐绹将小铁筒倒着顿了几下,又倾出一件东西,展开一看是一匹轻绢。量一下,整四丈,一点也不少;称一下,只有半两重。看它织的那精巧劲儿,不象是人世间的东西。(按:这以下缺很多字。)返回来报告,太守恐惧,追查老翁,并想给他加罪。老翁说:〃希望大人不要随随便便地就给我加罪。我也懂得书法,褚遂良只要这样的笔。恳求您先让我看看褚相公的书法真迹,然而我才能制作笔。太守取出褚遂良的书法真迹给老翁看。老翁看完后笑着说:〃就象这样,不消太守你破费三十钱,我还可以给你五十管笔。如果不称褚相公的意,我甘受放在鼎镬中油炸水烹的刑罪。〃说完,仍旧恳求为他戴上刑枷,让他等待回信再作决定。太守的怒气消了些,并且写封书信给褚遂良,讲述了老翁的事情,说:〃看了相公的宝贵墨迹,认为适于用这样的笔。〃褚遂良得到这种笔后,试着书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