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衣装秘语-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所说的现象均属于用某种形状的石头或石崖来代表某一种固定的神灵,而有的民族则以某种特定颜色的石头来标志多种不同的神灵。羌族崇拜多神,尤以崇拜白石为甚。羌语称白石为“哦许”,是一种白色石英石,把它放在房顶、屋角、门窗、庙内、塔上、碉楼上、山上和地里,以代表不同的神灵。如房顶上的白石代表天神和别的神灵,火炉旁的白石代表火神,林旁岗子上或山顶上立的白石代表山神,田地里立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羌族的神灵皆无偶像,所有神灵的偶像都只有一个——白石。有的学者认为,古羌人之所以选择白色石头加以崇拜,除了岷江流域白色石头较普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羌人有尚白习俗。据有关史籍记载,茂州等地羌人“其俗以白为善,以黑为恶”。羌人尚白习俗不但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白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上。在羌人的思想意识中,白色有“善”、“美好”、“合理”等含义,黑色代表恶、丑、邪等。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羌族的尚白习俗与古羌人是西北的游牧民族及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即西北地区海拔高,纬度高,许多地方终年积雪。雪水滋润了牧场,灌溉了农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雪是有用的,所以人们崇尚它,因而崇尚白色。这种尚白习俗与石头崇拜信仰相结合,便构成了羌人独特的白石崇拜现象。在古羌人的观念中,雪山似乎就是一块巨大的白石。相传古羌人在被魔兵围追时,幸遇天神的三女儿从空中投下三块白石变成三座大雪山,挡住魔兵,羌人才化险为夷。另外,在羌语中,山与石的含义是相通的,这反映了两种文化的血缘关系。石头崇拜与山的崇拜相沟通,使羌人的白石崇拜和雪山崇拜统一为一体。因此,白石崇拜与雪山崇拜相沟通,使白石成为各种神灵的象征'9'。除羌族以外,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和部分白族中也存在崇拜白石的现象。川西南的藏族分别以白石作为石神、山神和祖先神灵的象征。有的藏族每家在屋脊的东端放三块洁白的石头,也有的供五块或七块。这种白石须从人迹罕至的高山捡来,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石神和山神。有些地方的藏族除了在屋顶上端供白石以外,还在他们家中供祖先灵牌的楼上,供奉一块世代相传的石头,被认为是他们最古老的祖先。在死者临终之前和“做帛”超度死者灵魂等重大宗教祭祀活动中,一种尖的石头要享受隆重的祭献。以此反映人们对石神的信仰。    
    除了用特定的石头象征神灵以外,还有一些民族用垒起的各种石块或石头来代表不同的神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经常祭祀的敖包。敖包是在旷野或路边一个圆坛上垒石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周围涂以白土,高约十余丈,形似烽火台,遥望又似尖塔。有的敖包,其形体要小些。有的敖包是独立的一个,有的则由多个敖包排列成群。常见的如七敖包,中间一个大的是主体,左右各三个小的。又如十三敖包,即由中间一个大的,东西南北各三个或左右各六个小些的敖包组成。有的学者认为,从象征功能来看,敖包大致可以分为具有神圣性的敖包和非神圣性的敖包两种。前者由于具有神圣性,通常作为大地守护神的表象,普遍受到部落或氏族成员的崇敬和祭祀,向它祈求吉祥平安、消灾免祸。因此,这种敖包常常会有祭祀的仪式相伴随。祭祀敖包,就是具有神圣性的敖包。另外有的学者还指出了敖包这种象征的特性,即哲里木盟一带祭祀三个敖包,象征天、地、祖先,昭乌达盟祭祀七个敖包,代表七曜;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地方祭祀十三个敖包,传说是祭祀唐朝的十三太保;而嫩江流域的蒙古人只祭祀一个敖包,象征地方神或祖先神。在老百姓心目中,不同的敖包有着不同的职能,代表着不同的神灵,发挥着不同的神威,因而也享受着不同规格和等级的祭祀。乎硕敖包作为一个旗或部落共有的神灵的表象,它的象征职能是保佑当地的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消灾免祸,人丁吉祥。而那些散见于各地、数量较多的努图克敖包,作为氏族神的表象,越来越嬗变为祖先崇拜的象征。它们的存在和受到氏族内部的礼敬,主要起着维系氏族内部的团结的作用,同时,也如同其他石神一样,具有祈雨、赐福、送子等功能'10'。


第三部分:拴灵锁魄的美丽“枷锁”植物(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植物是被人们用来象征神灵形象较多的生物物种之一。如果说,前面提到的石头被人们用来代表神灵,主要与石头的形状、颜色等自然特性有关系,那么,植物象征神灵的根据也主要是植物本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的某些鲜明特征。如,树木枝叶的繁茂、树干的粗壮、树身的高大、果树所结的果实,竹子节节向上的竹枝、茁壮成长的竹笋,花草的色彩、形状、香味,以及稻谷对人们的需求程度等因素。另外,某些神话传说和家族观念,也在植物成为人们祭拜对象或象征神灵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用于象征神灵的植物种类繁多,分别包括树木、竹子、花草等野生植物以及种植的稻谷等粮食作物。这些不同的植物分别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成为人们表达观念意识和心理状态的特定符号。       
    在所有植物中,被人们用来象征神灵最普遍的是树木。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某些特定的树木曾被人们赋予灵性,《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可以为太阳歇息的扶桑树。《庄子》中也记述了上古“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树。不过,史料明确记载人们用树木来象征神灵的现象还是在夏商周时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特定的树木来代表社神。《淮南子·齐俗训》载:“夏后氏其社用松。周人之礼,其社用栗。”即夏代和周代分别以松树和栗树代表社神。当然,周代象征社神的树木绝不仅仅限于栗树,而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白虎通·社稷》引《尚书·遗篇》说:“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这些特意种植的松树、柏树、梓树、栗树和槐树分别象征五个不同方位的社神,供人们祭祀时敬奉。以树木象征神灵的现象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搜神记》卷十八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扬州庐江郡龙舒县陆亭的流水边有一棵大树,高数十丈,常有黄鸟数千只在上面做巢。当时久旱不雨,村中的长老认为这棵大树常有黄气,可能有神灵,于是以酒脯前往祈雨。后来村中有人于夜间见一妇人,自称是树神黄祖,能兴云作雨,答应明日有大雨,到时果然下雨,于是村民遂立祠祭之。唐代诗人王建在《神树词》中,描写了一个普通农家对院落中的海棠树的崇拜。这户人家每年四时八节都要为海棠树上供,海棠树有灵,祈晴即晴,祷雨即雨,农家希望依附在海棠树上的神灵不要离开,保佑合家平安,官衙不要来找麻烦。这一时期还有崇拜紫荆树的风俗,将紫荆树称为“紫相公”,这种神掌管各种菜蔬,如果种蔬菜的人家虔诚祭祀,就可年年丰收'11'。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树神崇拜观念。    
    用树木来象征神灵的现象在中国近现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普遍存在着,人们所祭祀的树木分别包括桦树、桐树、榕树、松树、樟树、枫树、栗树、柏树、柳树、皂角树、龙眼树、马桑树、杉罗树、白牛筋树、万年青树以及各种果树等等。其中有些地方的人们将村寨内的某种特定树木视为村寨的保护神来加以祭祀。广东雷州地区,村里如果有—棵古老的大树,人们就视之为神,名曰“树头公”,予以烧香膜拜。广西田林县的壮族村落,几乎村村都有大榕树或龙眼树。这里的壮族群众崇拜大树,认为它们都赋有灵性,特别是大榕树和龙眼树,它们岁月古久,高大如巨伞,四季常青,便被视为生命的神树和村寨的保护神。村里的人们认为,神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乱砍、折树枝,更不能砍挖树根,不能讲树的坏话,否则就是触犯神树,不仅违者受到神灵的惩罚,而且全村全寨人畜的生命也会有危险。不仅不能侵害神树,还要拜神树。西双版纳傣族所祭的“寨心”,有的地方是以村寨中央的一棵大树为标志,有的还用篱笆围起来。祭寨心每年一次,由村寨头人带领祭祀。阿昌族每个寨子都有棵神树,神树大多是皂角树,其他如杞木、香果、红木、麻栗、黄桑等树也可作神树。大理白族对树非常崇拜,许多村子都有一至几棵大树,有的当成风水树,有的当成神树,还有少数村子把某棵树当成树精,传说是精灵变的。对神树和树精,当地群众常去烧香祭祀,以图消灾祛病,全家平安。    
    除了村寨内的树木以外,更多地方的人们则是把村寨边或附近森林中特定的树木作为神树来崇拜。傣族的社神通常供奉在寨边树林里,其中有的以某一棵大树为象征,称为“龙林”、“龙山”,受到人们的虔诚祭拜。许多哈尼族村社都把村寨附近的万年青树当作守护神的化身,每逢人畜患病,都要备办祭品供献磕头,祈求树神保佑。锡伯族所祭古树一般都在村外野地里,树身高大,枝叶茂盛,常常聚集大量的益鸟。这些益鸟在古树周围捕捉害虫,利于庄稼生长。人们不懂其中的奥秘,就认为是树神在保护着庄稼。在树神崇拜中,锡伯人十分重视对桦树的崇拜。黎族认为,村边的大榕树枝叶繁茂,特别好客,祖先鬼回来时都在树下休息,所以人们求拜祖先鬼保佑平安,求神仙赐福或驱赶妖魔鬼怪的宗教活动常于晚上在大树下面进行。黑龙江富锦县街津口赫哲渔村村北有一棵神树,赫哲人称“飞自由”,意思是保佑全家太平之神。这棵神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