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扫描西部-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置有一块办公桌大小的白色巨石,上面刻有“昆仑神山”四个醒目的大字。过路的很多司机都要来摸一摸它,祈求神的佑护,获得幸福和安康。    
    碑林后面的山坡上,是一幅用无数个白色石块连成一线,摆成长约百米、宽约五六十米的中国地图。在各省、市、自治区首府的位置上,竖立着一块块打磨光滑的条形花岗岩石墩,上面分别刻着云南、辽宁、上海等地的地名。看得出,这幅地图对于来自全国各地过往昆仑山口的人别具吸引力。尽管此处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口长气,以补充氧的不足。但他们往往主动地不辞辛苦地去找自已的家乡所在地,然后拾起石片,深情地叠置在各自省、市、自治区标记墩上,有的已叠高十多片。    
    公路右侧的文化积存更为丰富。最为显眼的是1995年10月,格尔木市修建的“昆仑山口”纪念碑。这个底部带有四阶基座的碑体不仅刻有立碑的时间和此处的海拔高度,还在主碑后面的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附有“昆仑山口碑记”。碑两侧各置石雕一座,为左麒麟右雄鹰。或架起或缠绕在纪念碑上的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飘动,更为纪念碑增加了庄严和神圣。不幸的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发生一次8.1级特大地震,主碑被震毁倒下,只留下“山口”二字。此次地震断裂带距“昆仑山口”纪念碑的确太近了,往北仅约四公里。至今,地震断裂带仍给目睹者以强烈的震憾,最深的地方有两米多,宽达三米多。断裂带大致呈东西向在绵延起伏的昆仑山上做无限延伸,远远看去十分醒目,如同一辆深耕的巨型拖拉机在山上刚刚走过。    
    昆仑山口纪念碑的南面,是高耸蓝天的“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他的如同真人头像大小、两目炯炯有神的照片被镶嵌在碑体的中下方,照片两侧竖刻着“音容常在 功盖昆仑”两行字。英雄光辉形象下面的文字,镌刻的是他为保护藏羚羊与犯罪分子搏斗而牺牲的不朽业绩。1994年1月初,时任青海省治多县委副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受县委和县政府的委托,率领一个5人工作组前往著名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考察,目的是寻求保护此地珍稀动物和矿产资源的有效途迳。在可可西里腹地,索南达杰一行意外地截获了两个盗猎珍稀野生动物犯罪团伙,抓获了20多名犯罪分子,同时收缴了21支枪,一万多发子弹,还有五辆满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皮张的汽车。押解返程途中,也就是1月18日,其中部分犯罪分子经阴谋策划,在杰桑·索南达杰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凶残地杀害了他。年仅40岁的英雄为保护野生动物,就这样倒在了高原上,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路过这里的人读着镌刻着他的事迹的铭文,无不向杰桑·索南达杰投去敬仰的目光。据称,南面200多米处的正在建造的青藏铁路高架桥,准备以杰桑·索南达杰名字命名。    
    索南达杰碑的南面竖立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雕塑。这个由三部分巨石组成的雕塑。最上面是一双巨手托护的地球,中部近乎方形巨石上分别用汉、藏、英文刻着“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行字。基底的立面石板为浮雕,上面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图象,那轻盈的体态,矫健的四肢,弯曲的双角,让人产生怜爱之感。    
    也许是为了强化保护可可西里的意志,在自然保护区雕塑的南面,又一个雕塑突兀而起。顶端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的抽象造型,下面是近似树木主干的条形岩石,并刻着“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应尽职责”一行字。再下面以鲜红色大理石板拼立的一米多高的方形体,以“保卫可可西里”为题,刻有介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文字。可可西里地区位于北纬33度20分——36度36分,东经89度30分——94度00分的青海高原腹地,包括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青藏公路以西的青海西南部以可可西里山为主体的广大区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读了这些介绍,方感到,地处青藏公路以西的这些碑刻,正是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东部边缘。    
    显然,在这里集中竖立与可可西里保护区相关的雕塑和纪念碑,最能展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可可西里的愿望和决心。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可可西里本应因为生态的脆弱不应再受到破坏,有限的藏羚羊不再受到猎杀,人人都应该成为自然之友。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由于藏羚羊满身是宝,一些犯罪分子受经济利益驱动,仍不惜以身试法。仅1999年4月11日至5月10日,国家林业局组织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开展打击盗猎藏羚羊犯罪的“可可西里一号行动”,就捣毁了13个盗猎团伙,抓捕盗猎分子40多人,查获藏羚羊皮388张,缴获枪支9支,子弹7900发。    
    “昆仑山口”纪念碑的后面,又是一座大型碑体。这座没有什么雕琢的横向巨碑,看上去古朴而又庄严。它的建造是为纪念2000年5月,因攀登地处昆仑山的6178米的玉珠峰而不幸牺牲的王海亮、任玉昆等5位勇士。他们生前曾分属于广东和北京的两支业余登山队。在职业登山者眼中,玉珠峰由于地处相对较低的海拔高度和适宜的登攀难度,多年来成为国家登山队向社会普及登山知识的良好场所。然而在2000年5月,由于组织不当,登山者欠缺登山知识,加上气候突变,导致5名登山者死亡。蓝天白云之下,被顶立其上的高一米余、宽约两米的一块巨石上,描红的“情系昆仑 魂归玉珠”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不过,从碑上所刻的要珍惜生命的文字来看,其话语多少表露出对勇士们的死有些惋惜和不赞同的意味。不错,惋惜是对的。但是,死者所表现出的不畏难险的勇气,难道不是更可贵吗?一些中国人所欠缺的探险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表现。因此说,他们的死是一种民族向上精神的张扬。他们的不足,是欠缺对大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而这一点,人类永远也难以穷尽。因此,人类在向大自然的探索中,面临危险,甚至葬送生命是难以回避的。年轻人的死是不幸的,但低调的碑文,给人以压仰感。这与昆仑山的高昂、宏伟和不朽,是不和谐的。敢于攀登雪山的人,自有大山的风采。那些惜命者因为难以理解英雄们的伟岸,才在莽莽的昆仑山口,呼出了“珍惜生命”的不谐音。    
    这就是2002年7月25日我所看到的昆仑山口。这里有对莽莽昆仑的寄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神秘的宗教氛围,更有无限的悲情。再想想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和西王母。”诸如八仙过海、女娲炼石补天、共工触怒不周山、白娘子盗仙草、羿射九日、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都与昆仑山有关,更会使每一位登临海拔近5000米的昆仑山口者,感到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游历。


第二部分 都兰奇观第6节 都兰奇观

    从北线西行,自南线东行,这是我们环行柴达木盆地的大致路线。计划中,东行线的都兰县诺木洪乡是我们预定要落脚的地方,为的是要看那里知名的贝壳梁。    
    穿过秃山,走过戈壁,初到诺木洪乡会有完全异样的感觉,这里居然到处绿树参天,空气湿润。细一打听,多年来,这里设有劳改农场,基本是劳改人员的辛勤劳作,使荒漠变为绿州。由此可见,再干旱再贫瘠土地,都是可以改造的,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贝壳梁地处都兰县诺木洪乡北部戈壁。这是一道长三四公里,宽五六百米、高一二米的土梁,地上地下到处堆集着多为指甲盖大小的或白色或灰色贝壳,因此有贝壳梁之称。    
    我们站在贝壳梁放眼四野,周围几十平方公里一马平川,为何唯独这里会堆积这么多与现代贝壳没有多大区别的贝壳?    
    听当地有的人说,贝壳梁是远古时期留下的,形成年代为15万年前,才没有变成化石?事实上,这一观点同样让人生疑。15万年的时间消磨,质地并不特别坚硬的贝壳,在日蚀、风蚀、细菌的综合作用下,早该化为泥土。    
    专家的看法呢?我在一份材料上看到,有的专家来过这里,一位记者出于报道需要打电话请他发表一点意见,他说了一通见解,最后又复称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考察,难有定论。又自已否了自已。    
    没了专家的高论,民间便盛行起猜说贝壳梁,当地有人干脆宣称:沧海桑田,贝壳梁产生于古特提斯海。试图往先有古特提斯海,后有青藏高原抬升地质理论上靠。因为这类说法不是专家所论,只能成为饭后茶余的闲谈,是不能当真的。    
    难能可贵的是,都兰人或者说诺木洪乡的干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古生物奇观的旅游价值,实施了一定的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再不准人们挖掘。而在以前,当地农民们居然在贝壳梁上建起工房,夜以继日地挖掘贝壳粉碎,用作猪饲料的添加剂。至今,那工房的残垣仍然存在,再好不过地印证着当地人曾经有过的无知。    
    贝壳梁奇观的存在尚未弄清,距贝壳梁三四公里外的芦苇伐子又出生出疑团。几年前,当地牧民发现此处湖里的芦苇荡能够在风的作用下自行漂移,便传了出去。当地领导得知,前去考察,果真如此。他们还由此发现了商机,没有风,用绳子人工拖拽,以此开展旅游,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好项目。在诺木洪乡副乡长布音,以及娜永花、斯琴白力格两位蒙族女青年陪同下,我们前去实地体察。见五六个人站在十多平方米的青翠欲滴的芦苇丛里,在岸上民工的纤拉下,游在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