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28-营销:美国故事中国启示-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ǖ纳桃挡呗裕诩だ躺砩匣ㄗ懔舜蠊Ψ颉K呛兔拦畲蟮木评嘟谏潭攀抗窘岢闪艘桓龈髡及俜种迨煞莸暮献势笠怠6攀抗驹诿拦鞘澜缟献钪姆ü咸丫艷eorges Duboeuf的代理商。在利益驱动之下,杜士公司很快将自己在美国44个州的分销渠道开放给澳洲黄藤酒。有了充足的经销渠道和经验十足的经销商的大力配合,这个澳洲黄藤酒终于在美国这个葡萄酒消费量惊人的市场上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应该说,黄藤酒在美国的成功都可以算是营销项目管理的经典案例:整个推广计划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在推广初期阶段,努力培植整个市场尤其是经销商们对这个产品的热情和信心。“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太过头了,但是也说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做什么事总应该有一个信念和激情。当然,光是生产厂商有冲天的热情和信心还不行,因为整个商业活动是一个有序的生态圈,哪一端的欠缺都有可能引发问题。其次,针对零售商,黄藤酒也充分意识到作为进口产品的特殊性,因而在运送和铺货方面,非常及时到位,真正地做到在市场接受到产品推广信息的同时,让感兴趣的消费者们在零售商的货架上看到酒瓶上那个醒目的自豪地伸展着那条金黄色尾巴的袋鼠。    
    周密的计划加上有效的执行,使得澳洲黄藤酒在美国市场一露面就掀起了一股黄色澳洲热潮。计划不如变化快,不过,这里的变化可不是坏事。公司原先估计,在第一年内销售掉25000箱酒就算是烧了高香了,没曾想,实际销量是预测销量的九倍!第一批产品一销而空,害得公司必须用高价把酒空运到美国。市场对黄藤酒的需求一浪高过一浪,公司一时的生产能力无法跟上,以至于必须尽快加大投资,扩充生产能力。一个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再加上大胆新颖而又紧跟消费者思潮的想法,黄藤酒似乎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靠着天时地利人和而成功的澳洲黄藤酒已成了世界葡萄酒业的标杆。整个美国酿酒行业,无论是小型的仓储式的酿酒商还是旗下拥有一系列葡萄酒品牌的大厂商,都在深思黄藤酒成功的奥秘。当然,这期间得益最大的是普通的美国消费者,因为继澳洲黄藤酒之后市场上一下子就涌现了很多低于10美金而又口味纯正的葡萄酒。在黄藤酒的故乡澳洲,它的成功则引发了更多的澳洲酿酒商们将更多有趣的葡萄酒品牌引荐给美国消费者,这些品牌所面对的是一批正在蓬勃成长的葡萄酒饮用者,他们不再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那些传统的、主流的世代相袭的葡萄酒品牌,他们更看重的是物有所值和物随我心的真实感受。澳洲黄藤酒能够成功颠覆美国的葡萄酒市场正是因为率先抓住了这批更加注重实际的新一代饮酒者的心。     
    澳洲黄藤酒在美国的成功营销故事展示了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酿酒商如何摆脱酿酒业的禁锢,将久经考验的优异产品和严密有效的市场策略紧密地结合起来,打进了美国这个令很多酿酒商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的市场,在同行内树立了一个挺拔的标杆。不靠令人生畏的高价,也没有凭空制造的传奇故事;从标新立异的品牌名称和商标设计,到雅俗共赏的葡萄酒产品,到干干净净的网页,整个品牌在和消费者接触的每一个界面都非常统一地传递着同一个声音,表达着同一个理念。真正有长久生命力的品牌都是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轻易摇摆的品牌。作为一个五岁都不满的小孩童,澳洲黄藤酒所取得的成就实在值得骄傲,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在保持品牌本质和核心的同时,澳洲黄藤酒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未来的道路才能够越走越宽广。


《营销:美国故事+中国启示》 第一章(图略)一家小银行散发大魅力

    一家小银行散发大魅力    
    由于ATM机器和网络银行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美国的很多年轻人在10多年前就开始能不去银行柜台就不去银行柜台,因为他们痛恨等待,也不愿意看到柜台后面只知道程序化、机械化地操作却冷若冰霜或面无表情的银行职员。不进银行就能把事儿办了,令那些不喜欢银行的人感到轻松愉快,但是进入银行网点办事的人不断减少这一趋势,却让那些依靠网点来增加销售收入和服务顾客的银行感到犯愁。尽管说银行已经顺应变化,开设了网上服务,与ATM联盟机构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但是真正想增加账户数量,或者顺便将额外的增值服务出售给顾客,还是得倚重网点和进入网点的顾客。银行强调的是面对面的服务,这样可以增进与顾客个人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升每一个客户的附加价值,巩固并延长客户生命线。尽管人是善变的动物,但是按常理来说,在美国,一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固定的首选银行网点,然后在这个银行里有一个固定的专员;如果搬了家,找了新的银行,没多久,就会和新的网点里的某一个服务专员熟悉起来,建立稳定的关系。接受银行服务并不象是去超市买杂货,容易被广告或者临时促销所吸引而随意改变品牌购买决定。银行品牌的认可和忠诚度通常来说会比较容易维持。但是,由于当今的年轻人迁移频度在增加,对金融服务的知识和掌控能力比起前辈来说有明显进步,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强,许多银行纷纷转移到努力提升在互联网上的顾客服务能力,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普遍趋势,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足以吸引年轻人。    
    在上述背景和趋势下,美国西部华盛顿州的Umpqua(安快)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把着力点放在了零售网点的开设和打造上。华盛顿州是微软的老巢,互联网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到底该如何吸引那些年轻一族?安快的管理层们所制定的核心策略就是要尽量让思维跳出银行业运作的传统框架,在不同的方面向其他行业的成功者而不是本行业的成功者学习,这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向本行业的成功者学习的结果只能给人模仿的印象,不利于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他们的第一个学习对象是最擅长店内陈列和服务的美国鞋业零售巨头Nordstrom百货店。正如安快银行的创意策略主管拉里所说的那样,如果Nordstrom店开始像传统的银行那样运作,那么他们就会将所有的鞋子搬到店后面的仓库里,然后在店堂内摆上宣传手册和广告吊旗,然后等着顾客的到来,但是那样的结果很明显就是灾难。而我们就应该向现在的Nordstrom学习,做到让顾客能够随意地挑选和试用各种产品,同时及时地回答顾客所有可能的问题,并解决它们。但是,说易行难,银行卖的可不是一双双鞋,那些储蓄服务、贷款服务等等可都是无形的,如何将它们展示出来,供顾客随意挑选,实在是让拉里和他手下煞费苦心。    
    在专业品牌设计公司的协助下,安快开设了第一家他们内部称之为“第一代”的银行零售网点,在这里,比起其它银行网点,少了桌子,但是多了银行职员,他们在店内走来走去,不时和顾客交谈。店堂内有专区供人们读报,还有电脑区供人们上网浏览,店堂内还煮着喷香的咖啡供人们免费饮用。而银行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摆放方法跟零售产品的摆放方法非常相似。例如,为了推销房屋按揭贷款服务,银行就摆放了一部梯子、一堆油漆和刷子,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按揭贷款服务不仅能帮他们买下房子,而且,如果顾客有需要,他们还能帮忙给房子装修一番。     
    听说了有这样的银行,人们开始蜂拥而入,先是左看看,右瞧瞧,希望确信自己是在一个银行而不是百货店里面,然后他们就开始浏览各种服务和产品,并且和银行职员开始严肃的对话。就这样,在各种网上银行蓬勃兴起之时,安快的零售网点也开始星罗棋布,1998年该银行成功上市。    
    消费者的口味永远捉摸不透,如同众多的零售商店不断推陈出新一样,银行也得不断地保持新鲜感,维持吸引力。为了更好地强化安快银行所推行的顾客服务与顾客体验并重的价值主张,他们在2003年推出了“下一代”银行网点,并不断地加以改造和完善。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安快银行从1995年的5家银行网点和1亿5千万美元的资产,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95家网点、50亿资产的中型银行,2005年安快被美国银行协会评为全美顶级零售银行之一。    
    让我们来细看一下安快银行10年来的发展,从中不难看出他们飞速发展和成功的轨迹与原因:     
    独特的零售环境设计    
    当安快最早开始计划设计“下一代”零售网点时,共有三家设计公司应邀参加比稿,其中有一家是专注于银行业设计的,安快几乎是未加思考就把它排除在外了。另一家长于如法炮制,拷贝的成分大于新创,也被淘汰了,而最后的赢家得知自己拿到了这个项目时几乎不敢相信,因为他们的概念新奇得让他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但是安快银行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突破框框的创新想法。    
    当然,“第一代”零售点的很多有口皆碑的精妙之处还需要很好地保持,例如,已然口口相传、“品牌化”了的安快现煮咖啡,免费的网络浏览和报纸杂志,还有被业界和顾客戏称为“Un…bank(非银行)”的环境和氛围。但是,除此之外,安快还想为自己的银行网点创造出一种更为舒适惬意的、更像人们的起居室的温馨感觉。因此,他们和设计公司一起模仿咖啡店的方式摆放报纸,而杂志则像图书馆里那样摊开,更便于选择与阅读。店堂内的摆放也时时更新。有时候,银行职员会特意买来商业管理方面的书,就像书店那样摆放在特定的书架上。当人们在网点里开设完一个公司帐户后,临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