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2-读库0601-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隐秘盛开》的阅读,让我觉得,自己正在隐约地随教堂的钟声出发,完成秘密的审美和救赎。


第三部分贫嘴的孩子有糖吃(图)

贫嘴的孩子有糖吃丁杨    

  他颇有成为相声、评书高段票友的可能,搞搞“脱口秀”估计也能胜任。    小时候,常听老人嘱咐——听话的孩子有糖吃,“听话”的含义大约等于少顶嘴多顺从。等到将这道理用于实践,发现很多时候做个听话的孩子,别说吃糖,连喝汤的份儿都没有。  不知在写字儿这件事上这话是否适用,对于至今仍被大多数人忽略且受一小撮人青睐的萨苏来说,无论在口头还是笔下,他这贫嘴的孩子绝对过得甜不可言。  萨苏本姓弓,学信息出身,现在旅居日本,有妻有女,主业做网络工程师,拿写东西调节身心排遣情绪。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中国厨子,娶日本太太,住英国花园洋房’,兄弟前两条都占了,厨子要自己来担纲……”他的文字最初是在西西河中文网上招来第一批拥趸(如今可叫“萨粉”),那些机灵俏皮的篇什有着同其他网上帖子相似的无拘无束,可是看多了你就会发现这种貌似自在的文字是有板有眼的,电脑后面那个写手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大抵是胸有成竹、振振有辞的。那些时时在论坛上追着萨苏帖子看的萨粉,称他为“萨老大”,扑面而来的江湖气印证了萨苏甩出来的这些文字在小范围内多么深入人心。  我是在2005年夏天某个闷热难当的下午翻看萨苏印在纸上的第一本书——《中国厨子》,薄薄一小册,拿得起就放不下。从出版《中国厨子》的同心出版社到家里,也就步行十分钟的距离,记得那天我走了快半个小时——不慎在下楼的时候读了第一页,接着眼神儿明显不够用,瞄着路就看不了字,盯着字又瞅不到路。就这么一路边看边笑,并且不是那种无声窃笑,而是不能自持的有声版。其间读完了第一章,躲过电线杆子若干,绕开树下搓麻人士两群,不小心踢到袖珍垃圾堆一个。擦肩而过的二三路人还以为我被晒得神经了。天还没黑透就把这本书看完了,不是浏览,而是品味,可见篇幅有多少,非常之意犹未尽。  通过书来打量萨苏,会觉得他是个神秘的文坛外写手,虽然他在“自序”里用文字露了一小脸。读者随着他极富口语魅力和民间意味的文字叫绝、大笑,这文字越精彩,文字后面那个人,反而更模糊。  显而易见他肚子里有不少干货,估计憋着劲儿先用妙笔引逗得读者上钩,然后一截一截地往外倒饬。有了好故事,文字当然也得搭调,萨苏的风格不仅仅是京味儿幽默,他的行文读来极其口语化,更像是单口相声,捧哏逗哏他一人儿包圆了。最初的网络写作落下了深谙读者脾气的“病根儿”,他知道怎么写让你手不释卷。  在《中国厨子》里,北京贵宾楼的大师傅几乎个个能在天桥玩儿数来宝,善良、热心又诙谐可爱。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大厨们分析外宾吃猴子的可能性,“吃几百只猴子,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个外宾所在的国家不大,外宾加使馆工作人员,一顿饭总共不过十几个人,无论清蒸还是红烧,就算一人抱一个猴子啃,也没这么大胃口。”再看《全素宴》,说印度人吃饭省事儿,“要说印度朋友,饮食上应该是最省事儿的,为什么呢?人家有米饭和咖喱好像就行了,有的连勺都不用。饮料?五十年代的自来水,拧开就喝,吃嘛嘛香,这就是体质。人家恒河里死猫死狗漂着,打了水就喝都没事,何怕你中国这点子不成器的细菌呢?”这么“贫”的文字,几乎让人隐隐看到躲在文字后面萨苏那一脸得意坏笑,他在另一个国度凭着心底反复翻炒的幼时记忆和锦上添花的虚构,聊解与中文隔海相望之饥。  之后的《嫁给太监》,书名是够吸引眼球的,翻开读读,比上一本少了些抖包袱散笑料,多了几分对人情冷暖的咂摸,对前朝事往昔人的追念与神往。书中写了叫“夏一跳”的太监,和作者的程姥姥相守几十年。程姥姥当年之所以选择跟夏一跳过一辈子,只因为他“人好”,是个“靠得住的人”,遗憾于“可惜的是命短,没落着我伺候他,没享着福。”这样的叙述,一下子会把我们带入童年时午后的某个四合院,几个孩子围着牙齿不全说话漏风却堪称“故事篓子”的某位老奶奶,听她讲古。那时那地,她就是说着这样的话啊。  北京秋天的时候,见到回国的萨苏。之前遇到过许多纸上文采飞扬,本人乏味木讷的作者,所谓文字与人格彼此拧巴的那种,而“萨老大”,绝对人如其文!乍一看萨苏俨然白领海归,礼貌端庄,可是大家还未落座,彼此换名片的时候他已经隆重开讲。不得不承认这是个语言天赋和观察能力的双重强人。他的表达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并不多,却绝无平铺直叙的形式,简简单单一件事儿,由他嘴里遛达出来就可乐。他颇有成为相声、评书高段票友的可能,搞搞“脱口秀”估计也能胜任。萨苏不但自己喜欢说故事,还具备调动大家表达潜能的本事,那天到了最后,整个饭馆的客人都快走光了,就剩我们一桌人,争先恐后地喷话。席间多位女萨粉,年龄跨度不小,萨苏以绅士般的细致周到,不但一一敬酒,还不时对略嫌沉默的某人施以关注,走上前来问候。我不认为这是萨苏旅日多年的“日式”客套,宁愿相信是他酒后的真情流露。  我问萨苏,日本的生活压力那么大,工作又忙,哪有时间写作呢?他说,就如同人们总有时间休闲一样,他用写作调剂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忙完工作,写上几千字,神清气爽,基本是手随笔走,不刻意,很流畅。写这些东西,是令他太快乐的事。出了两本书,第三本第四本呼之欲出,他说他还有许多故事没有写出来,而那些未诉诸文字的故事是最让他牵挂的。他还要写童话,说是给女儿看的。突然想起他曾在文章里写到,在日本的家里,他在楼下写东西下厨,又不放心楼上睡着的女儿,于是把电脑摄像头对准闺女,让远在北京的老妈在电脑前面帮着看孩子,一旦有情况,就给他发短信。实际上,萨苏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贫嘴孩子,如照看玩具般留意生活的点滴,搜集记忆中的只言片语,还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娓娓讲给更多的人听。  他的文字,或许经不起真正意义上的推敲,却会带给萨粉久违的阅读愉悦。这样的文字能让端着架子装模做样的人从架子上笑得掉下来,如果最终无动于衷,我们只能认为,那个人恐怕是失去了笑神经。    《中国厨子》《嫁给太监》  萨苏  著  同心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三部分最勇敢的白日梦(1)(图)

最勇敢的白日梦苏葵  《亨利与琼》小说及DVD封面    

  很多时候,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说不出为什么。不知因为什么而开始,不知为什么会结束。    她已经弄不清是怎么来到池塘边的了。记忆是有的,但即便是自己的记忆也有欺骗性,她知道,人们有时候会根据心理的需求来矫正感觉或记忆。多么可怕呀,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她有时甚至弄不清他们的爱是不是真实的。  但是水边的记忆是美好的。初秋的夜晚,夜鸟在池塘边大树的枝桠上说梦话。月光透过那些托梦的枝桠,照在她的碎花裙子上,也洒到那潭如镜的水面上。他讲到了童年。他在海里游,弟弟在岸上跑,直到弟弟跑累了,他还在海里继续划水……他是海的儿子。  那一刻她知道要发生些什么了。她命里注定地爱上了他。临别时,在池塘边湿滑的台阶上,他牵了她的手。    阿娜伊丝·宁是一个非凡的小女人,一个不容忽视的女作家,勇敢的白日梦者。她的名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即便是那些博览群书的作家和学者,也不太熟悉这个女子和她所做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她是上世纪在美国闹得天翻地覆的那场“性解放”运动的教母,但我们对她的了解远远不及另一个非凡女子西蒙娜·波伏娃。后者的《第二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中国的知识界广为流传,而阿娜伊丝的《Delta of Venus》(有人直译为《爱神三角洲》)在我们这里却鲜为人知。在西方,她被称为身体力行的性解放先驱:“不论什么爱情,我都无法抵抗,我的血液开始起舞,我的双腿张开。”  《Delta of Venus》堪称现代女性性文学的启蒙作品,它是阿娜伊丝在上世纪30年代以每页一美元的价格,为一个神秘的收藏家所写的一些性小说。当时那位神秘收藏家的唯一要求是:不要任何诗意,只要性的故事。这种每页一美元的写作,可能促使了阿娜伊丝对性文学的深刻研究,或许也是她尝试偷情、同性恋甚至乱伦的某种诱因。但是,阿娜伊丝对于性的认识始终是浪漫而唯美的,她在给那个神秘收藏家的一封信中写道:“性在变得直露、机械、过度,变成一种机械的强迫观念后,就失去了它的力量和魔力,成了一件令人厌倦的事情……情感、饥饿、欲望、情欲、冲动、一时的奇想、更深层的关系,都能改变性的色彩、滋味和强度,不把他们与性结合起来,是多么的错误啊。”正因如此,阿娜伊丝·宁在书写那些性小说时,本能地用女性独特的敏感去描写性,从而创造了一种女人的语言。那些性小说在1977年阿娜伊丝本人谢世后才得以正式结集出版。两年内,该作品的销售量就多达二百多万册,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到1990年代,仅在美国东部,该作品就已经发行到第十五版。《Delta of Venus》的文字不但充满了诗歌的音乐感,而且冲破了男性独霸性文学的局面,以领先于时代的勇气,成为性文学领域女性语言的开拓者。  1903年,阿娜伊丝·宁(Anai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