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第4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
    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时的,一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明朝那些事儿第柒卷·朱由检篇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一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一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脱,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一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6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一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爬山、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孔有德的汉奸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
    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开会,商量对策。
    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要不要去,二、派谁去。
    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一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就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
    打了这么多年,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懵的,但这次实在例外,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却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多。
    洪承畴的部队,总计人数,大致在十三万左右。属下将领,包括吴三桂、白广恩等,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一部,总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调来了。
    本来是想玩玩,对方却来玩命,实在太敞亮了。
    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极随即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来后,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扎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再不就是朝城里(锦州)喊喊话,兄弟挺住等等。
    晕过之后,他才想明白,这是战术。
    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枪拼命,要打败清军,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这里,慢慢地耗,把对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这是个老谋深算的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对这一招,皇太极也没办法,要走吧,人都拉来了,路费都没着落,就这么回去,太丢人。
    但要留在这里,对方又不跟你开仗,只能耗着。
    耗着就耗着吧,总好过回家困觉。
    局势就此陷入僵持,清军在祖大寿外面,洪承畴在清军外面,双方就隔几十里地,就不打。
    当然,清军也没完全闲着,硬攻不行,就开始挖地道,据说里三层、外三层,赛过搞网络的,密密麻麻。
    但事实告诉我们,祖大寿,那真是非一般的顽强,而且他还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说,他可以守八个月,实际满打满算,他守了两年。
    就这样,从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六月底,开战了。
    洪承畴突然打破平静,出兵,向松山攻击挺进。
    这个举动大大出乎清军的意料,清军总指挥多尔衮(皇太极回家)没有提防,十万人突然扑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败。
    消息传来,皇太极晕了,一年都没动静,忽然来这么一下,你打鸡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于是他立即上马,率领所有军队,前往松山。
    但是,有个问题。
    当时皇太极,正在流鼻血。
    一般说来,流鼻血,不算是个问题,拿张手纸塞着,也还凑合。
    但皇太极的这个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流量大,还没个停,连续流了好几天,都没办法。
    但军情紧急,在家养着,估计是没辙了,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一边流鼻血,一边就这么去了。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据说到地方时,接了几十碗。
    反正我是到今天都没想明白,拿这碗干什么用的。
    会战地点,松山,双方亮出底牌。
    清军,总兵力(包括孔有德等杂牌)共计十二万,洪承畴,总兵力共计十三万,双方大致相等。
    清军主将,包括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除个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畴方面,八部总兵主将,除吴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战斗力,就不多说了,清军的战斗力,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自己去想。
    换句话说,要摊开了打,洪承畴必败无疑。
    但洪承畴,就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他十分得意,此时他的军中的一个武官对他说了一件事: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我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把那个人训了一顿,说:我干这行十几年,还需要你提醒?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失败的最终原因。
    因为就战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进攻是最差的选择,而更麻烦的是,当时的洪承畴,在进攻之前,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无论如何,只带三天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结论是,一贯英明的洪承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战败。
    我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我想了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谬的行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极为精明的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一直在催他,这个人的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的外号,叫小杨嗣昌。
    杨嗣昌同志的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了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我查过资料,明末时期的军饷,以十万人计,吃喝拉撒外加工资、奖金,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
    要在平时,这也是个大数,赶巧李自成、张献忠都在闹腾,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崇祯同志的裤子,估计都要当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畴不愧为名将,所以在出发前,他想出了一个绝招:只带三天粮食。
    要还没明白,我就解释一遍:
    带上三天粮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机会,就猛打一闷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对手断后路。
    如果没有机会,看情形不妙,立马就能跑,而且回来还能说,是粮食不够了,才跑回来的,对上面有了个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责任,真是比猴还精。
    精过头,就是蠢。
    如果换了别人,这个主意没准也就成了,可惜,他的对手是皇太极。
    皇太极不愧老牌军事家,刚到松山,还在擦鼻血,看了几眼,就发现了这个破绽。
    八月二十日,就在洪承畴出发的第二天,他派遣将领突袭洪军后路,占领锦州笔架山粮道。
    “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洪承畴彻底休息了。
    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