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译注-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①,恐,使荆轲刺秦王②。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③,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蓟)[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④,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⑤。王翦谢病老妇⑥。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大雨雪⑦,深二尺五寸。
  ①患:担心。②荆轲刺秦王:事详《刺客列传》。③体解:就是肢解,古代分解肢体的酷刑。④益:增加。诣:往,到。⑤王(wàng,旺)之:在那里称王。⑥谢病:推说有病。老妇:告老还乡。⑦雨雪:下雪。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①,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②,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③。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④。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①强(qiǎng,抢)起之:勉强起用他。②降越君:使越君降服。越君,越族首领。楚威王已灭越国,其余族不称王,自称君。③酺(pú,蒲):命令特许的大聚饮。秦汉时,三人以上无故聚饮有禁,违者罚金四两。秦灭韩、赵、魏、燕、楚五国,下令特许聚饮,以示庆祝。④不通秦:不与秦国来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①,请为藩臣②,已而倍约③,与赵、魏合从畔秦④,故兴兵诛之⑤,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⑥。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⑦,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⑧,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⑨,六王咸伏其辜⑩,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11),传后世。其议帝号(12)。”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13),其外侯服夷服(14),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15),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6),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17),令为‘诏’(18),天子自称曰‘朕’(19)。”王曰:“去‘泰’,著‘皇’(20),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21)。”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22),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23)。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24),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25),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①异日:往日,先前。效:献。②藩臣:为朝廷守边的属臣。③已而:不久。④畔:通“叛”。⑤诛:讨伐。⑥庶几:也许,或许。息兵革:停止战争。兵革,本为兵器和甲胄,这里借指战争。⑦阴:暗中。贼:杀人者,即刺客。⑧眇眇:渺小,微小,自谦之词。眇,同“渺”。⑨宗庙:祖庙,这里指祖宗。⑩咸:都。伏:受到(应有的惩罚)。辜:罪。(11)称:称扬,显扬。(12)其:表示祈使,命令。(13)五帝:有几种说法。《史记》所指的是:黄帝、颛(zhuān,专)顼(xū,须)、帝喾(kù,酷)、尧、舜。(14)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径一千里的地方为王畿,再往外分为九服,由近及远,每隔五百里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这里“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远近地区。参与《夏本纪》、《周本纪》。(15)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区划,周代县大于郡,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谓“三皇”,传说中五帝以前的三个帝王。(17)制:帝王的命令。《集解》引蔡邕曰:“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18)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告命令。(19)朕:原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听政的太后专用的自称。(20)著(zhuó,灼):附着,这里有留下、保留的意思。(21)他:其他。如:按照。(22)毋:同“无”谥(shì,试):封建时代,皇帝和达官贵族死后,被追认的称号。(23)行(旧读xìng,性):品行,事迹。(24)无谓:没有意义。(25)以计数:由此计算。数,算。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②。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③,朝贺皆自十月朔④,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⑤,数以六为纪⑥,符、法冠皆六寸⑦,而舆六尺⑧,六尺为步⑨,乘六马⑩。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11),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12),然后合五德之数(13)。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①推:推求,推论,终始五德:战国时阴阳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原理来附会王朝的兴废更替,就是所谓“终始五德”。夏、商、周三个朝代始别为木德、金德、火德,则代周者当为水德。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属性。传:次第。②从所不胜:取周德抵不过的属性,即水德。③改年始:也叫“改正(zhēng,征)朔”或“改正”,即更改一年的岁首,以此表示受命于天。周以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为岁首,秦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④朔:阴历每月初一。⑤旄旌:用旄牛尾或五色羽毛装饰的旗。节:符节,使者所持的凭证。上黑:崇尚黑色。上:同“尚”,崇尚。五行说以黑色象征水德。⑥数以六为纪:意思是数字的成数以六为极点。纪,极,终。按:数字一般是起于一,终于十,秦改为终于六,是因为秦属水德,水主阴,而《易》卦中的阴爻(yáo,遥。符号为“”)叫作“六”,所以秦尊尚六。一说: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序数,水克火序数为六。⑦法冠:御史所戴之冠。本为楚王之冠,秦灭楚,以此赐给御史,称法冠。后来汉使节、执法者也戴此冠。⑧舆:车。六尺:指两轮间的距离。⑨步:古以两举足以步,即今所谓两步,作为长度单位,秦代以六尺为一步。⑩乘六马:一辆车驾六匹马。(11)戾(lì,厉)深:严厉,狠毒。(12)刻削:刻薄。(13)合五德之数:这是说秦严法毋仁合于五行规律。秦以水德,水为阴,阴主杀。数,命数、规律。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②。”始皇下其议于群臣③,群臣皆以为便④,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⑤,相攻击如仇雠⑥,诸侯更相诛伐⑦,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⑧,甚足易制⑨。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⑩。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11),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12)。”
  ①填:同“镇”。镇压,安定。②唯:希望,敬词。幸:也是表示希望的敬词,可译为络予宠幸。③下:交下。议:建议。④便:有利,合适。⑤后属:后裔,后代。⑥仇雠(chóu,仇):仇敌。⑦更相:互相。⑧公:公家的。⑨足:可以,能够。⑩术:方法,手段。(11)树兵:意思是挑起战争。(12)是:对,正确。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①。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②,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③,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④。车同轨⑤。书同文字⑥。地东至海暨朝鲜⑦,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⑧。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⑨。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⑩,作之咸阳北阪上(11),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12)。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13)。
  ①黔首:也称“黎首”,指百姓。黔,黑色。②销:熔化(金属)。鐻(jù,据):如钟一类的乐器,夹置在钟旁,像猛兽形,由木或铜制成。③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④衡:秤。又《史记新证》以为当以“一法”为句。⑤同轨:指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都相同。⑥书:书写。⑦暨(jì,既):和,同。⑧并:傍,沿着。⑨章台:秦故宫名,以宫内有章台而为名。上林:苑名。在今陕西、长安、周至、户县界。⑩写:描摹。放:通“仿”。(11)阪(bǎn,板):山坡。(12)复道:阁道,天桥,周阁:环行的长廊之类。一说是周围的楼阁之意。(13)充入:置入。放进去。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①,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②。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③。筑甬道④,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⑤。
  ①焉:乃,于是。信宫:宫名,即长信宫。②天极:北极星。③甘泉:秦宫名。④甬道:两侧筑有墙的通道。皇帝在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